全球化:定義與動力(3 / 3)

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赫,已經成為展現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力量。根據聯合國1995年公布的數字,跨國公司通過國外分公司所進行的銷售額是7萬億美元,比世界的出口總值還要多。跨國公司在本國以外的銷售額比該國的出口額的增長要快20%—30%。跨國公司在全球投資方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FDT主要來自於跨國公司。此外,聯合國1997年發表的世界投資報告估計,所有專利技術國際使用費的70%,涉及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支付。這表明跨國公司在全球技術傳播方麵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雖然一般的跨國公司都把產量的2/3和人員的2/3留在國內,但全球經營和投資是其主導特征。不可否認,跨國公司是全球資本、貨物和服務等流通的主力。

導致今天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自由市場思想已經使得自由市場經濟出現了全球性普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從西方國家開始的自由市場思想的日益高漲吸納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加入,逐步形成了世界經濟洶湧澎湃的自由市場浪潮。在這股浪潮中首先崛起的是日本,其次是亞洲“四小龍”,到20世紀80年代是東南亞中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虎國”經濟體。90年代,中國、印度、拉美和非洲的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和東歐國家也紛紛跟進。全球性自由市場經濟的普及,帶來了因政策改革和體製銜接而出現的生產、投資、銷售和服務等方麵全球流動的巨大空間。

其次,各國邊界對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的不斷開放為全球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國外的競爭對手進入國內市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全球經濟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吸引外資和爭取技術,目前已成為全球性的潮流。在這股潮流的推動下,各國紛紛放寬對於外資進入的有關規定,對於貿易采取更為寬鬆的政策。而企業、特別是國外企業在加劇的競爭壓力麵前,為了爭取全球顧客、獲得規模經濟和降低生產成本,不惜在全球尋找投資和生產的最佳場所。IFM和GATT/WTO等國際組織也致力於推動全球經濟和金融的自由化。其結果是,“全球化如今已經變成了一種自我加速的狂熱”。[33]

第三,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崛起,特別是東亞經濟的繁榮,給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大活力,東亞經濟成為了世界經濟增長的“龍頭”。東亞在國家主導下的經濟自由化政策促進了競爭、提高了效率、鼓勵了革新、增加了新的資本投資,其結果是加快了經濟增長的速度。東亞開始大大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自1980年以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中國的經濟規模,按PPP值(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東亞經濟的整體發展,使世界經濟的重心開始出現了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移動,也給發達國家的剩餘資本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出路,跨國公司的業務發展也尋找到了新的有利可圖的場所。東亞的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數據表明,世界最大的500家工業公司在新興經濟成長地區所獲得的業務增長速度,即使在它們的國內市場也是罕見的。

第四,技術進步是全球化的火車頭。二戰以來,世界科技出現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以交通、信息和生物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進步為經濟的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促進因素。交通技術的發展,不但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也使得大容量的運輸和傳送成為可能。以電腦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使全球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效率更高。特別是在金融服務領域,交易的電腦化操作是全球資本運營迅速膨脹的一項基礎條件。

第五,緩和以及冷戰的結束為全球經濟的交往與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和平環境,促成了全球範圍內大國關係朝著合作的方向進一步發展。世界政治的穩定與合作為全球商品、資本、技術、服務和人員的流通創造了穩定的政治基礎。

注 釋

[1] 有關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幻覺”的觀點,請參見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it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2] Jan Aart Scholte,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3(1997), p。 430.

[3] Ibid。

[4] Jan Aart Scholte,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State\", p。 431.

[5] Ibid。

[6] 維賈伊·戈文達拉揚,阿尼爾·古普塔:《為全球新的前景確定一項行動方針》,英國《金融時報》,1998-01-30.

[7] 喬治·索羅斯:《為了一個全球開放的社會》,載巴西《閱讀》周刊,1997-12-24.

[8] Kenichi Ohmae, The Boundless World, London: Collins, 1990; and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s: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5.

[9] Jan Aart Schotle, \"Beyond the Buzzword: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Globalization\", in E。 Kofman and G。 Yongs, ed。, Globa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Pinter, 1996.

[10] Susan Strange, \"The Erosion of the State\", Current History, November 1997, p。 365.有關她對於全球化的觀點,還可參見Susan Strange, States and Markets, 2d ed。, London: Pinter, 1994.

[11] James Rosenau, \"Complex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Globalization\", Current History, November 1997, pp。 360-361.

[12] Ibid。

[13] Rechard Falk, \"State of Siege: Will Globalization Win out?\",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1(1997), pp。 124-125.

[14] Joseph Nye, Bound to Lea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15] Jessica Tuchman Mathews, \"Power Shift\",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1(January/February 1997), pp。 50-66.

[16] K。 Ohmae, The Borderless Worl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4, p。 213.

[17] C。 Bretherton, \"Introduction\", in C。 Bretherton and Ponton, eds。, Global Politics, p。 3.

[18] 有關這方麵的具體理論陳述和主張,請參見Robert Keohane,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 Robert Keohane,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1989, pp。 1-22; 也可參見Robert Keohane, \"Soverveignty,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Linda B。 Miller and Michael J。 Smith, eds。,Ideas and Ideal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pp。 91-107.

[19] 參見James N。 Rosenau, \"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James N。 Rosenau and E。 O。 Czemp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4.

[20] 王逸舟:《當代國際關係析論》,1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997-10-18.

[22] 轉引自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it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p。 22.

[23] Ibid。

[24] 西方常常習慣於把欣欣向榮的東亞經濟稱為“虎國經濟”。

[25] 維賈伊·戈文達拉揚,阿尼爾·古普塔:《為全球新的前景確定一項行動方針》,21頁。

[26] 《貿易風雲》,載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997-11-08.

[27] G。 Thomps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Milton Keynes, Bucks: Open University, 1997), table 2.

[28] 《舉世無雙的公司》,載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997-11-22.

[29]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ion: Te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nd Some Surprising Answers\", Soundings, Vol。 4, Autumn 1996, pp。 52-66.

[30] 維賈伊·戈文達拉揚,阿尼爾·古普塔:《為全球新的前景確定一項行動方針》,21頁。

[31] 《世界成為一體了嗎?》,載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997-10-18.

[32] Barry Eichengreen,\"The Tyranny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Current History, November 1997, p。 377.

[33] 維賈伊·戈文達拉揚,阿尼爾·古普塔:《為全球新的前景確定一項行動方針》,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