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建立東亞多邊安全機製有助於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並以一個更為合理的方向重組東亞的權力結構。東亞的安全事務在冷戰後依然留下了許多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既涉及一些冷戰時遺留下來的,如民族和國家的統一、傳統的領土糾紛,又包括冷戰後新出現的,如保障安全的力量製衡格局究竟如何變化、新一波的軍備發展以及美國大吵大嚷的所謂“中國威脅”——新興大國的崛起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單靠一種模式、一套原則,如同樣的統一問題,南北朝鮮與台灣海峽兩岸的統一就不一樣;同樣的領土紛爭,北方四島、獨島、釣魚島與南沙群島就不一樣;同樣的軍備建設,中日兩國之間的意義也有很大的不同。解決東亞的安全問題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解決這些問題,核心是如何重建東亞穩定的權力結構。該權力結構必須既能照顧到各方的利益,又能對增進東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建設性的貢獻,同時,又能保持東亞多元化的區域特點。重建東亞合理的權力結構,是解決東亞安全問題的主導因素,也將能為解決地區熱點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
重組東亞權力結構必須以多邊安全建設為方向。因為安全問題的解決過程,常常是國家實力和戰略利益的變遷過程,並與權力的區域再分配息息相關。所以,安全問題的解決過程,是一個“權力—安全—權力再分配—安全”的過程,各國的敏感利益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反映得十分充分。建立多邊安全機製,可以使這一過程相對規範化,至少,有一個較為合理、穩定的框架能起到約束和促進的作用。否則,區域安全問題的解決過程不能在有效的共同原則、規範和機製下進行,不僅會越拖越長,甚至潛在的衝突也會加劇,出現區域重新分裂的危險。東亞事實上已經出現過以多邊方式解決地區熱點的成功範例,如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目前,解決朝鮮半島爭端的四方會談正在進行,這一方式兼顧各方利益,一定會有美好前景。
結 論
全球化和區域化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係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化的基礎是一種以區域主義(regionalism)為核心的一整套規範、原則和相應的機製。區域主義在理論和政策方麵最為成功的實踐是西歐在20世紀50年代煤鋼聯營以來曆經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直到今天實行較為全麵一體化政策的歐洲聯盟(EU)。目前,世界各地已先後湧現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將近15個,以經濟一體化為代表的區域化進程已在全球啟動,並成為區域主義的基本特征。然而,東亞能否建立多邊安全機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爭論中的話題。我們認為,爭論的中心不應該再是東亞該不該建立多邊區域安全安排的問題,而應該是如何建立的問題。雖然東亞的一些客觀條件並不利於推進多邊安全體係,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亞區域形勢的發展,已經導致了一係列彌合差異的因素的出現,並為東亞在多邊安排的基礎上改善地區安全局勢提供了必要和可能。顯然,把歐安會模式套用到東亞不符合東亞的基本現實,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東亞建立多邊安全安排的合理性。單純依靠自保和雙邊安全努力的做法,事實上既不符合冷戰結束以來國際與東亞區域形勢的發展趨勢,也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甚至會給地區及國家政治、經濟與文化關係的深入帶來隱患。冷戰後東亞安全之所以未能像區域經濟那樣出現蓬勃與穩定前進的局麵,同缺乏多邊安全安排存在著直接的關係。當前,世界在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次序的過程中麵臨著三大發展趨勢,即多極化、區域化和全球化。這三大趨勢對當今國際關係所產生的影響是曆史性的。它們不僅使國家在安全觀念上出現重大變化,安全觀的範圍和內涵不斷擴大和加深,而且國家外交政策的目標也隨之變化,給對外戰略帶來了新的內容,多邊主義、區域主義與合作競爭具有了更多的意義。這種情況下,安全已不再是傳統所盛行的“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安全的目的應該是在維護自身相對利益與自主性的同時保障共同利益和共同繁榮。從這個角度來說,多邊安全是國家對外戰略的一場革命,它既包括審視國家安全的標準,又涉及國家利益判斷和追求的具體方式。但這是東亞國家遲早要邁的一步。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的,區域主義是達之全球化的中間環節。[17]區域安全合作也是促成全球安全合作和推動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徑。東亞的穩定與世界和平息息相關。
促進東亞的和平重在實現區域內安全建設在自保、雙邊和多邊努力這三者的有效結合。雖然東亞在走向多邊安全安排時必然麵臨一條艱難的路程,但從另一方麵也反映了東亞建立多邊安全機製的緊迫性。目前,東亞大國對建立多邊安全機製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以及良好的區域經濟合作進程都為各國間的多邊安全努力帶來了現實的希望。我們反對在創建多邊安全機製的過程中個別或少數國家的意誌強加於人的做法,主張在平等對話和互利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漸進的方式逐步地、分階段地實現多邊安全的機製化,同時,兼顧多邊安排的功能特征。這是擺在每一個東亞國家麵前的艱巨課題,它將考驗每一個熱愛和平與發展的東亞國家的理性和勇氣。
注 釋
[1] 請參見Kenneth A。 Oye, ed。, Cooperations Under Anarchy , New Jersey: Pre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Phil Williams, \" Multilateralism: Critique and Appraisal\", in Michael Brenner, eds。, Multilateralism and Western Strateg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p。 211.
[3] Phil Williams, \"Multilateralism: Critique and Appraisal\"。
[4] Ibid, p。 11.
[5] Robert Keohane,轉引自John Roggie, \"Multilateralism,\" p。 11.
[6] 參見Sheldon W。 Simon, \"Regional Security Structures in Asia: The Queston of Relevance\", in Sheldon W。 Simon, ed。, East Asian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 Shapess, 1993, pp。 3-10.
[7] 請參見Kenneth Walt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 Addison-Wesley, 1979.
[8] John G。 Stoessinger, Nations at Dawn : China, Russia, And America , New York: Mc-Fraw-Hill, 1995, p。 59.
[9] 有關多極化對安全的消極作用,請參見J。 Mearsheimer, \" Back to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Summer 1990); Christopher Layne, \"The Unipolar Illusion: Why New Great Powers Will Rise\", Inter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 4 (Spring 1993)。
[10] 有關合作安全的基本理論,請參見Janne E。 Nolan, Grobal Engagement :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1994.
[11]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mea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Ch。 5.
[12] David Dewitt,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7, No。 1(1994), p。 7.
[13] 參見Joseph S。 Nye, \"The Case of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1995, p。 23.
[14] 《人民日報》,1993-08-07.
[15] 《人民日報》,1997-04-25.
[16] Muthiah Alagappa, \" Regionalism and Security: A Conceptual Investigaiton\", in Andrew Mack and John Ravenhill, eds。, Pacific Cooperation :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pp。 153-180.
[17] Joseph S。 Nye,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