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機製與東亞安全(2 / 3)

對東亞安全進程的思考必須依照兩個重要的原則。其一是當代安全的概念已遠遠突破了不打仗的認識,沒有戰爭並不等於就是良好的安全狀態。簡單來講,這種突破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方麵,安全的定義擴大了,領土和生存安全已擴展為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航運安全、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等諸多方麵;另一方麵,與之相聯係的是,盡管軍事力量仍是維護安全的主要依托,但畢竟維護安全的手段已經多樣化了。保衛安全已超越單一國家的領土範圍,而具有了更為廣泛的國際空間。當國家力量不斷增強時,安全的國際空間則隨之擴大,與別國在安全問題上的空間重疊也就越多。這些都要求我們除了立足於綜合國力的增強以求自保外,進行國際的參與和接觸也是改善國家安全的必要途徑。其二是經由參與和接觸改善國家安全,關鍵是重在合作,並且是有效的國際合作,合作安全應該是當前各國思考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10]合作安全強調多邊磋商,在安全領域增加溝通和透明度,進而以漸進的方式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達至製度化的集體安全,應該是東亞安全建設可以嚐試的方案。

東亞大國密集的地緣政治特點,嚐試多邊安全機製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根據巴瑞·布紮安(Barry Buzan)教授的“複合安全”(plex security)理論,東亞屬於典型的安全簇生體區域,區域內的一係列國家雖然地理位置多樣化,但安全觀念和安全利益相互纏繞,各國的安全問題不能彼此分裂地加以分析和考量,因而東亞的安全是一種複合安全。複合安全狀況的好壞不僅在區域成員的關係中扮演中心角色,而且還決定了外在的強國會以什麼方式介入區域事務。[11]這一理論反對權力政治(power politics)主導國際安全事務中區域層次的分析傳統,認為多邊而不僅僅靠單邊或雙邊是解決區域安全的複合現象的基本出路。事實已經證明,東亞在冷戰結束以來重在單邊安全的努力引起了區域內“逆裁軍”的現象,不利於區域的穩定,單純的單邊安全努力也同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格格不入。東亞在20世紀90年代的雙邊安全合作有了很大的起色,一係列雙邊安全的改善是近年來東亞和平與穩定的主要動力。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是中俄安全合作的建立與發展,中俄、俄日之間也形成了雙邊的安全磋商機製,美俄戰略關係相對穩定,中美軍事對話與交流也恢複並有進展。然而,隻是建立在雙邊基礎之上的安全進程迄今不僅未能使整個區域的安全狀況持續穩定,隨著權力變更和國內政治因素的發展,區域安全就結構來說依然是脆弱的,更缺乏對競爭性、衝突性安全議題的多邊應對和管理能力。就整個地區而言,東亞的安全狀況已落後於經濟合作的進展,既同活躍的區域經濟聯係不符,也依然存在著潛在衝突和危機的隱憂。近年來中美日三國不正常的安全互動就是明顯的例子。雙邊關係,特別是大國之間的雙邊關係的順利進行需要互信、互利,沒有在安全問題上的有效合作,並且是在利益相關國家中進行這樣的合作,就不可能真正樹立起互信;沒有互信,互利也就不可能深入。

在區域安全建設中,雙邊和多邊努力並非互相排斥的,沒有多邊的努力,反而會對雙邊關係起某種遏製的作用。中俄的軍事合作已明顯可以看到多少受俄羅斯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牽製。日本、美國也相繼向歐盟施壓,要求歐洲不要取消對華軍事製裁。應該說,雙邊是基礎,多邊是基礎之上的建築。良好的雙邊關係將決定多邊安全體製能否建立以及如何建立,穩定、實效的多邊安全體製一旦建立,既是對雙邊關係的一種監測,又會對雙邊關係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雙邊加多邊是合作安全的核心,能夠較全麵地反映多邊安全機製的內涵。正如德威特(David Dewitt)所說的:“合作安全考慮通過一個更漸進的方式來發展多邊體製。它也是更靈活的概念,因為它承認現有雙邊和均勢的安排促進區域安全的價值,並允許多邊主義產生的條件變得更加成熟。”[12]

多邊安全機製在東亞建立的可能性

在東亞建立多邊安全機製的話題從提出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曆史了。這十多年間,不斷有國家提議在東亞及亞太地區建立這樣的機製,卻由於各種原因都被擱置了。然而,國際和區域形勢的發展正在把醞釀和籌建多邊安全機製的問題提上東亞有關國家的議事日程,東亞建立多邊安全機製的可能性在不斷上升。首先,建立多邊安全機製正日益成為區域內的一項共識。

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幾經調整,在東亞三大戰略目標——安全、民主、自由投資和自由貿易——之間的次序也幾度修正,但它在東亞的安全運作始終是以維持美國在東亞的霸權地位為核心戰略目標的。其中,繼續維持美軍10萬人的戰鬥兵力駐紮在東亞的前沿軍力投擲部署,重在應付突發事件和維持快速反應和幹預能力;美日、美韓雙邊軍事同盟,是美國保持東亞安全的美國霸權優勢的骨幹,以求構築軍事力量部署的“輪轂”結構,拉緊盟友分擔安全責任。“擴展戰略”則是要不斷加強與區域內成員的軍事與防務合作,在必要時能擴大同盟範圍,這是美國在東亞安全中更為長期的戰略構想。它旨在使美國全麵介入東亞安全事務,建立起美國不遭排斥並能占據主導地位的安全保障體係。同時,以多邊安全體係來達到美國減少駐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的目的。美國堅信,任何東亞區域的多‘邊安全機製中,它的幹預力與安全利益隻會提高,不會削弱。[13]因此,建立多邊安全機製是美國在東亞重要的戰略意圖。

日本對建立東亞多邊安全機製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興趣。90年代以來,日本的安全理論和防衛政策都出現了重大的調整,軍事行動的範圍已由原來的“專守範圍”擴展到了日本的“周邊區域安全”,以及日本認為重要的亞太區域中南、西南兩個1000海裏海域成為日本軍事及安全戰略的重點,目前的“國際貢獻論”更是日本防務角色在區域內發展的重要基礎。美日安保協作的加強和美國鼓勵日本在東亞安全中扮演更突出的角色,已使日本在區域範圍內的安全作用有了更多的彈性。這也反映出它對區域安全的擔心和重視。冷戰結束以來日本軍事戰略的上述變化,再加上日本占世界第二位的軍費開支,高技術、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都使日本變成了東亞安全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這不能不引起周圍鄰國的高度警惕。但日本最重要的區域目標是確立以日本為領頭雁的東亞雁陣式經濟和產業分工模式,加強以日本為主的區域經濟合作,以便鞏固日本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以經濟實力為主要手段影響區域事務。由於曆史與現實的雙重原因,日本防衛角色的擴大和它的經濟利益之間難免產生困境,它在東亞的安全關係與政治、經濟關係之間也注定有難以化解的矛盾。因此,日本也希望建立多邊安全機製,既能緩解安全的憂慮,又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經濟實力的優勢。1997年5月,日本外相池田在俄日安全磋商中提議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機製。

建立東亞或亞太多邊安全體係是俄羅斯冷戰後東亞政策的一貫方針。冷戰後俄羅斯在太平洋地區駐軍的急劇縮減使它在東亞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也隨之大幅下降,它再也不能以傳統軍事大國的姿態來維護在遠東的利益了。但它還依然麵臨著諸如北方領土等安全問題,更需要加強合作來獲取東亞的資金與技術進行遠東地區的開發。俄羅斯在遠東同樣麵臨著安全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建立多邊安全機製俄羅斯不僅旨在平衡這一矛盾,而且也想利用其地緣政治優勢保持在東亞的存在,回避由於蘇聯解體在遠東地位的下滑,重新恢複它作為大國的影響。因此,在東亞有關國家中,俄羅斯對建立多邊安全機製是最為積極的。1997年5月,俄羅斯防部長奧爾加諾夫再次發出了這樣的倡議。

中國向來是東亞地區安全中一支重要的穩定力量。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堅持不渝地貫徹睦鄰友好政策,在一係列的雙邊和多邊外交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推動區域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區域多邊安全安排方麵,中國曆來主張在平等磋商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國家的。安全對話,根據區域特點和各國的主權利益原則,通過漸進的方式進行。1993年8月江澤民主席就提出中國願意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安全對話。[14]1997年4月江主席訪俄期間,再次重申中國願意就安全問題進行雙邊或多邊的對話。[15]1996年和1997年,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四國簽署的有關在邊境地區增加軍事信任和建立安全區的宣言與協定,為以多邊方式解決邊界安全問題創立了良好典範。1997年3月,中國成為ARF的正式對話國,同年7月,錢其琛外長在出席東盟地區論壇部長級會議時就多邊安全提出了四項原則,並表示維護地區和平既不能靠軍備競賽,也不能靠軍事同盟,隻能靠各國間平等的安全對話與合作。這都表明,中國願意就區域安全與有關國家一起通過努力做出共同安排。

可見,在促進區域安全方麵,中、美、日、俄均具備組建多邊安全機製的共同意願,以某種形式的地區安全體係推進東亞的穩定與合作是區域內大國的基本共識。不可否認,四大國對建立這一機製的出發點和多邊機製建立後的具體功能、權責範圍、演進方式等方麵還存在著顯著差異,但四大國如果都能體認到良好的區域安全必須具有多邊安排這一不可或缺的支柱的話,這種共識就將是東亞多邊安全機製的起點。此外,也應該看到,冷戰結束以來東亞大國關係的現狀雖然並不盡如人願,但東亞的大國關係依然維持了接觸與合作的主流,這就為各方通過協商創立多邊安全機製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氛圍。特別是中美、中日關係的長期穩定和提高合作水平,目前都麵臨著安全目標與戰略利益的協調問題。如果各方磋商建立多邊安全機製,意在溝通、交流,增加透明度,提高各方的互信,事實上會有助於促進雙邊關係的進展。

東亞經濟合作進程的深入,也對多邊區域安全安排發出了強大召喚。近年來,東亞在APEC主導下,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發展,2020年貿易投資自由化已進入了行動階段。東亞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如中日韓三國間的“環渤、黃海經濟圈”、中日韓俄朝之間的圖們江合作開發等,都已進入實施階段。可是,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是不能脫離安全合作而單獨進行的。區域主義的演進是一個整體,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政治合作是區域主義的兩個麵,彼此不能分離;以世界上最成功的“EEC”或“EU”來看,區域安全與經濟合作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不對東亞區域安全做出多邊安排,東亞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都將麵臨難以排解的障礙。在當前東亞各國普遍重視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狀況下,以多邊安全機製的方式對區域安全做出某種共同安排是區域內各國不容忽視的基本趨勢。

同時,東亞經濟合作的深入,也為多邊區域安全安排提出了強大的動力。區域主義的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啟動與深入會隨著時間把合作“溢出”(spillover)到安全領域。[16]根據這一理論,東亞目前的經濟合作進程將會帶動區域內的安全合作,東亞的多邊安全合作是東亞經濟合作的一個必然的輔助過程。著眼於相互依賴、蓬勃發展與合作潛力巨大的東亞經濟,著手地區內的多邊安全機製建設是區域各國不容回避的事實。這一點在東盟創立ARF時已經得到證實。ARF的宗旨之一就是要為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