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主義與亞太安全——東亞需要安全方麵的區域主義嗎?(3 / 3)

目前亞太區域內有關建設多邊安全機製的各種構想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張“亞洲主義”,另一類是主張“亞太主義”。亞洲主義是指把多邊安全機製的建設主要側重在東亞,縮小亞太這一過於寬泛的地理概念,以東亞國家為主、適當包括與地區安全關係緊密的國家來建立首先立足於次區域層次上的多邊安全體係。東盟和韓、日等國是這一類主張。的強烈支持者。亞太主義是指首先以整個區域為主體、建立含概亞太主要國家在內的多邊安全體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較為側重於這一類主張。

亞太多邊安全機製:問題與前景

以區域主義的方法解決和促進區域安全是當代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以安全的區域主義作為穩定東亞,乃至亞太的地區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目前擺在東亞和亞太國家麵前一個不容回避的基本事實。冷戰的結束為在亞太區域營造區域主義提供了可能,因而後冷戰的時代也目睹了亞太地區區域主義情緒的高漲,但真正要在亞太或東亞發展出成功的安全區域主義卻還有漫長的路程。

亞太區域主義在冷戰後高漲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麵:經濟關係上相互依存的形成,技術革命所導致的各國間越來越緊密的聯係,以及因為中俄、美俄之間關係的全麵和解所帶來的區域緊張局勢的重大改觀。[18]正是這些因素給亞太區域合作的機製化創造了可能性,並使各國具有了進一步地合作以解決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的強烈需求。但促成安全區域主義的進展除了具備上述因素之外,還需要不斷克服阻礙區域安全合作發展的各種不利的和障礙性的問題,這樣,安全的區域主義才能在東亞或亞太具有廣闊的前景。東亞安全合作的深入光靠一些內在的推動力是不夠的,正如緩和是冷戰時各國的共同要求,可真正終止冷戰靠的並非是緩和,而是靠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結構性變革。無論是相互依存或是技術手段的更新所造成的聯係的緊密,都不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體製化的區域安全合作。大國關係中軍事對峙的結束隻是表明敵意降低了,並不意味著合作的意願就會必然上升,相反,隨著實力地位的變化,新的分歧和衝突仍會源源不斷地產生,以安全的區域主義為代表的新的區域安全的途徑完全可能被大國間新的敵意和不信任感所掩蓋。90年代以來,中美、中日關係的下滑以及美日針對中國的新的聯合安保行動都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冷戰時所遺留的安全格局和安全觀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就東亞和亞太的區域安全而言,今天起支柱性作用的還遠不是ARF或CSCAP,更不是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的國際安全論壇,而依然是傳統的權力均勢,區域內各種力量的戰略均衡是東亞和亞太安全的主導機製。

注 釋

[1] 有關區域主義的定義,請參見Joseph N。 Nye,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8,p。 7; Donald J。 Puchala and Stuart I。 Fanaga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1970s: The Search for a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8, No。 2, Spring 1974, p。 259.

[2] 有關多邊主義的理論內容,請參見John G。 Ruggie, ed。, Multilateralism Matters: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Michael Brenner, Multilateralism and Western Strateg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pp。 211-213.

[4] “安全的困境”主要是指由於國家的意圖他國難以完全把握,隻能靠不確定的臆測和猜度,故而一國軍事實力的增強,他國無法有效判斷其是為了防禦還是進攻,隻能相應地提高自身的軍備建設,一國的結盟外交隻能導致他國也尋求同樣的手段予以平衡,結果造成軍備競賽和相對立的不同的軍事和外交集團,安全格局將會進一步緊張。現實主義者認為,安全困境是由國際關係的無政府狀態這一結構特征所形成的。新自由主義者則認為是由國內政治等一係列廣泛的問題所引起的。參見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72-76.

>[5] 《人民日報》,1997-07-23.

[6] 參見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Ch。 5.

[7] Muthiah Alagappa, \"Regionalism and Security: A Conceptual Investigation\", in Andrew Mark and Johm Ravenhill, eds。, Pacific Cooperation: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e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pp。 152-179.

[8] 參見朱鋒,朱宰佑:《多邊安全機製與東亞安全》,《亞太研究》,1997(5)。

[9] 《聯合國憲章》第八章第五十二條第一款,參見董雲虎主編:《世界人權約法概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0] David B。 Dewitt, \"Concepts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Bunn Nagara and K。 S。 Balakrishnan, eds。, The Making of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pp。 21-35.

[11] Gareth Evans, \"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Interstate Conflict\", Foreign Policy, No。 96 (Fall 1994), p。 7.

[12] 莫大華:《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衝突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1997(11)。

[13] 參見“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Jakarta, July23, 1996.

[14] Paul M。 Evans, \"Building Security: the Council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The Pacific Review, Vol。 7, No。 2 (1994), pp。 137-138.

[1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7 June, 1989.

[16] 《朝日新聞》,1997-05-17.

[17] Joseph S。 Nye,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 4 (July/August 1995), pp。 94-102.

[18] 參見Norman D。 Palmer,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1, p。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