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論
有關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的爭論目前還沒有到塵埃落定的時刻,但並不妨礙我們進行應有的探討。作為國際關係領域當前兩種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演進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下一個世紀世界的未來。相對來說,區域主義對於發展中國家具有更為積極的功能和實在的作用。經過戰後近50年的發展,區域主義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較為成熟,在後冷戰的時期,區域主義的重要性仍將不斷上升。在國際經濟係統中,區域經濟安排肯定也還是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區域主義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仍將與多邊性的全球安排同時存在。全球主義盡管其思想的曆史比區域主義遠為古老得多,但真正作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卻剛剛開始。全球化進程對於發展中國家究竟意味著什麼,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全球經濟,而是“誰的全球經濟”。[31]
中國對於這兩種主義和兩個進程的參與也是開始不久,卻已無法回避今後的時代必然是區域主義與全球主義共生的時代。因此,弄清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之間的關係,是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時代的迫切課題。總體而言,區域主義與全球主義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增進區域化發展的許多要素同樣也有助於推進全球化進程,全球化卻不能取代區域化,富有成效的區域合作和區域安排是達至全球化的重要橋梁。全球化和區域化客觀上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機製作用的範圍不同之外,文化因素的作用也有相當差異。全球化傾向於弱化不同的文化,在區域主義中,文化與曆史的特殊性扮演著突出的角色。不同區域的曆史文化特征往往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不同區域的區域化進程之間的差別。如果說全球化主要是從現實的經濟、市場和技術等物質力量中孕育出來的話,它應該由所有的國家為了人類的共同福利而共同來駕馭。以區域化的力量來規範全球化是一條基本的途徑。區域主義和一體化的優點在於它為國際體係從無政府狀態向公平合理的國際次序轉化提供了和平與現實的方。法。但一體化也可能產生逆轉和遇到嚴重挫折。那時,世界仍可能“徘徊在傳統與合作、戰爭與和平、權力與影響、實力與法律等兩極之間”。[32]
當我們迎接這兩大趨勢和力量的挑戰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來認識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與我們自身的關係,判別和尋找我們的利益可以在這兩大趨勢中得以實現的方式,從而製定我們參與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有效戰略。可以說這兩大趨勢與整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已經密不可分。我們積極參與以APEC為首的亞太經濟合作進程,為推動亞太區域合作的發展和東亞區域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作為亞太的區域性大國,我們的現代化目標同東亞及亞太的區域穩定和繁榮息息相關。同時,我們努力參與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作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力求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我們自己積極的貢獻。我們也認可世界經濟貿易自由化的全球性安排,申請加入WTO,以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和最具潛力的可開發市場的優勢努力為全球經濟的合作和增長發揮作用。就目前而言,積極參加區域合作進程可以是我們平行於,甚至在一定時間內優先於全球化的基本戰略。
注 釋
[1] Bruce M。 Russett, \"International Reigiona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Richard A。 Falk and Saul H。 Mendlovitz, eds。, Regional Politics and World Order,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3, pp。 181-187.
[2] 參見Kenneth Walts,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and hi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Addison-Wesley, 1979.
[3] 參見Leon N。 Lindbergh and Stuart A。 Scheingold, eds。,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Gordon Mace, \"Regional Integration\", World Encyclopedia of Pea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6, Vol。 2, pp。 323-325.
[4] 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195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 16.
[5] 有關區域主義的發展曆程,請參見朱鋒:《東亞需要什麼樣的區域主義——兼談區域主義的理論》,《太平洋學報》,1997(3)。
[6] 有關區域內的國家構成利益複合體的理論,請參見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arvester Wheatsheaf, Hemel Hempstead, 1991, Ch。 5.
[7] 對區域主義構想與當代世界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請參見Paul Taylor, \"Regionalism: The Thought and the Deed\", in A。 J。 R。 Groom and Paul Taylor, eds。, Frameworks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0, pp。 151-171.
[8] Joseph Nye,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8, p。 7.
[9] Norman D。 Palmer,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91, pp。 1-19.
[10] 中文對integration一詞的翻譯常常是“一體化”,但在不同的場合運用時在語義上會出現困擾。事實上,integration一詞就其目的而言是一體化,但其過程而言則是“整合”更為確切。此外,在今天,integration作為一個過程描述時,更多地是指整合,而非一體化,一體化也並非是整合的必然結果。迄今為止,區域主義進程隻有西歐呈現了典型的一體化,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國家認識到西歐的模式對世界其他地區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11] 有關多邊主義的詳細討論,請參見John Ruggie, Multilateralism Matters。
[12] 參見Immanuel Kant, Perpetual Peace, Indianapolis: Liberal Arts Press, 1957.
[13] R。 D。 Mckinlay and R。 Little, Global Problems and World Order,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14] K。 J。 Holsti, The Dividing Dicipline: Hegemony and Diveristy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Boston: Allen and Unwin Inc。, 1985, pp。 53-54.
[15] 參見Colin Parkins, \"North-South Rel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in C。 Bretherton and Ponton, eds。, Global Politics, Oxford: Blackwell, 1996, p。 72.
[16] 有關這方麵的具體理論陳述和主張,請參見Robert Keohane,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 Robert Keohane,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1989, pp。 1-22;也可參見Robert Keohane, \"Soverveignty,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Linda B。 Miller and Michael J。 Smith, eds。, Ideas and Ideal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pp。 91-107.
[17] K。 Ohmae, The Borderless Worl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4, p。 213.
[18] C。 Bretherton, \"Introduction\", in C。 Bretherton and Ponton, eds。, Global Politics, p。 3.
[19] 參見James N。 Rosenau, \"Governance,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in James N。 Rosenau and E。 O。 Czemp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4.
[20] 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楊宇光等譯,445頁,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21] Jagdish Baghwati, \"The Diminishing Giant Syndrome: How Declinism Drives Trade Politcy\",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2 (Spring 1993), p。 26.
[22] Muthiah Alagappa, \"Regionalism and Secueity: A Conceptual Investigation\", in Andrew Mack and John Ravenhill, eds。, Pacific Cooperation: 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pp。 154-157.
[23] 參見聯合國秘書長加利1992年所發表的《和平議程:預防外交、締造和平與維護和平》演講。
[24] Michael Sheehan, \"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es, Vol。 8, No。 2, Winter 1996, p。 59.
[25] 姚桂梅:《非洲經濟步入持續增長新階段》,《世界知識》,1997(15)。
[26] 西歐的區域化經曆已經證明了經濟區域合作的這種“溢出”效應。參見Mathias Jopp, Reinhardt Rummel and Peter Schmidt, eds。, Integration and Secueity in Western Europe: Inside the European Pilla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1, pp。 54-58.
[27] 參見J。 Howells and M。 Wood,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London: Rrethaven Press, 1993, p。 140-158.
[28] 有關這一方麵的出色論述,請參見P。 Knox and J。 Agnew, The Geography of the World Economy, 2n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9] Joseph S。 Nye,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30] 克林頓總統1993年11月19曰在西雅圖亞太經合組織首次非正式首腦會晤時的講話。參見South China Morning, November 21, 1993.
[31] C。 Mulhear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 Bretherton and Ponton, p。 172.
[32] Theodore A。 Couloumbis and James H。 Wolf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 and Justice, Four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1994, pp。 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