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瑞垠的三卷本長篇小說《秦淮世家》,以世代居住在秦淮河邊的名門望族、前清翰林謝庭以降五代人物為主線,立足都市,旁及鄉村,多條線索和諧交織,齊頭並進,環環相扣地寫出了南京20世紀百年曆史中各主要時代的社會生活、文化形態、人物命運和風俗人情,構築起豐贍的人物畫廊。作家旨在以知識分子的人間情懷反思百年社會生活,追溯曆史現場,親近每代人的生存狀態。全書采用史詩構架,循時間的線性流動進行從容不迫的描述,涵茹了博大的信息量。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鍾靈毓秀,虎踞龍蟠,具有2400餘年輝煌曆史,其遠古、中古,令人神往,到了二十世紀,更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1912年,孫中山在此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於此;1937年淪陷後,汪偽政權曾在此統治數年;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於此;1949年之後的半個世紀,這裏真正成了人民的天下。百年風雲變幻,城頭數次易幟;作為一名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的作家,龐瑞垠對南京情有獨鍾。他曾以四十年代後期的南京為背景,寫過長篇小說“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及《逐鹿金陵》,反響不凡。但作家並不滿足於摹寫曆史的剖麵,而是一直想撰寫真正意義上的史詩,於是窮15年心力精耕細作,焚膏繼晷,終於完成了這部典雅深秀闊大精微的《秦淮世家》。
《秦淮世家》如一部宏大的交響曲,多聲部地表現了人性人情、民俗民風、世間百態,顯示出執著沉潛的悲憫情懷。這是一個當代作家對曆史的深情凝眸,這百感交集的回眸,交織著無數的痛苦扭曲,依戀絕望,落寞惆悵,以及歡愉欣悅。小說寫到了晚清、民國、辛亥革命、袁世凱篡權、國民黨定都南京、“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反右”、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等,在一個較長的曆史跨度內,有條不紊、多而不亂地展示出血雨腥風的殘酷,生老病死的輪回,努力將濃重的曆史感觸化於筆端,向讀者打開一扇深邃廣闊的曆史大門。這部《紅樓夢》式的家族小說,既擅描摹家族細事及內心世界,筆端又常與外部風雲相接,不在一個大家院裏繞圈子,顯示出時空上的開放性。龐瑞垠傾其心力,以詩心與史筆的鉤聯,精心鍛打精美的小說容器。小說遵循自然流程,徐緩沉靜,筆筆道來,在生活的平麵和心靈的深度上展示人物悲歡,充分營構出中國特色的形式、意蘊和風格。
作品敘述主人公們在20世紀百年風雲中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及人生取向,於曲折跌宕多彩多姿的情節演進中折射出一個都市甚至一個民族的興衰史、奮爭史、變遷史、風俗史,刻意從對各個階層眾多人物的心態、性格、活動的描寫中展示時代發展的曆史趨勢及複雜性。其中,凡翰林、軍閥、名士、幕僚、律師、法官、金融家、僧侶、偵探、醫生、妓女、老鴇、武師、戲子、小妾、使女、外僑、牧師、巡警、官吏、黨棍、日寇、漢奸、特務、店員、記者、教授、大學生、工商業者、軍人、農民、地主、“右派”、街道幹部、紅衛兵、造反派、插隊知青、港商、企業家、大款、下崗工人、三陪女……260多個有名有姓的出場人物,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以各自不同的命運鳴奏出紛繁駁雜的社會人生。他們彼此牽製、衝撞、抵觸,如枝枝覆蓋,葉葉交通;筆墨或濃或淡,功能各有千秋,顯示出創作主體碧海掣鯨的駕馭力。書中著力表現了謝氏家族,也陪襯式地寫到了與之關聯的尹氏、鄒氏兩大家族,在廣闊的人生舞台上,展現了第一代謝庭、鄒漢鼎、尹心瀚、侯宗淮的人格和命運,第二代謝子虔、謝子玄、謝子豪、尹天鵬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價值取向,第三代謝嘉華、謝嘉禾、謝嘉怡及第四代謝乃賢、謝乃康的不同追求和苦難曆程中的人生思考。作者在這部書裏始終關注人物命運和民族命運,講究錯落有致的情節結構和高度自由的排列組合,吸納化解了《紅樓夢》的韻味和《清明上河圖》的意境,對小說文本的無限可能性作了積極的實驗探索。
書中的主人公謝家老小把“修齊治平”奉為人生圭臬,在關鍵時刻都經曆了大浪淘沙的考驗,不以皓皓之白,蒙受世俗塵埃。前清翰林謝庭,學富五車,誌趣高潔,寧折不彎,具有傳統士子的精神風骨。他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毅然剪掉發辮;他對附逆的老友侯宗淮拍案而起,將其趕出家門;他在日寇進犯南京時特意買了一副楠木棺材,在棺材上疾書“士可殺不可辱”明誌;麵對假惺惺求字的日酋,他抱定必死之信,揮筆寫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諸語,令日人膽寒。謝庭集采菊東籬的閑適和金剛怒目的威嚴於一體,可謂雷聲而淵默,其無所驚怖的精神定力,體現出博大沉靜自強不息的人格力量。謝子虔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專修法律,回國後與友人冒險刺殺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度遭到通緝;他智鬥為非作歹的督軍署稅務局局長高燮,從火坑中救出妓女惠卿;他在抗戰前夕大膽發表針砭國策的言論,不惜身陷縲絏;“文革”後他積極呼籲民主與立法,因心肌梗塞猝發而死,結束其壯懷激烈的一生。謝子豪身為蜚聲美國的建築大師,從不沉迷於榮華富貴,新中國成立後果斷地偕夫人回國效力。縱令最不爭氣的謝子玄,也在大煉鋼鐵時為保護祖傳的商代三足鼎而栽倒在沸騰的鐵水中,這個一度墮落消沉的謝府子弟,終於為他的信念而死,其卑微如草芥的生命在一刹那間迸發出燦爛光華。嘉華、嘉禾、乃賢、乃康等後輩無不以仁德為本,以正直立身,其言行舉止,可圈可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惡劣的時代。”(狄更斯)無論時事如何艱蹇動蕩,謝家子孫皆心同孤鶴靜,節效古鬆貞,深思高舉,抱負遠大,誌在拯斯民於水火,而決不與世推移,同流合汙,顯示出超拔氣節。
謝嘉怡(心沏)是一個另類人物。嘉怡幼具慧根,少年出家,擺脫一切名韁利鎖,芒鞋缽盂,雲遊四海,懸壺濟世,廣施善行。“一杯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盡嚐;千江月總是一輪月光,心珠宜當獨明。”嘉怡枕青山而臥白雲,侶樵牧而友麋鹿,心澄神澈,一心向佛,終於達到生命的圓滿。嘉怡圓寂時鬆濤呼嘯,巨石動蕩,大鍾不撞而響,大殿房椽根根欲墜,可謂精誠所至,感天動地。在一個信仰失落的時代,嘉怡代表了一種信仰的力量,其舍身飼虎普度眾生情懷,直指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大境界。“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謝家子孫生於憂患,長於困頓,目睹了無數愛與美的毀滅,生者與死者的別離,然而都堅強地挺了過來,信念不滅,赤子之心不泯。如果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那麼,達觀的主人公們卻總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