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眼中的視差世界

奇趣自然

作者:王莊林

動物眼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動物看世界的方式與人類差異到底有多大?多少個世紀以來,人類並不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直到今天,最新的科學研究才揭示了動物驚人的視覺差異。

狗眼未必看人低

俗話說“狗眼看人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犬齒類的動物都天生具有捕捉的本能,獵物任何微小的動靜都會立刻引起它們的注意。狗的祖先狼則是犬齒類動物中出色的獵手,它甚至可以在1000米以外輕易判斷出獵物是否患病,是否疲勞,是否精神緊張,並以此決定如何發起攻擊。獵物一旦表現出某種恐懼,那麼它就很難再逃過狼的利齒。相反,當獵物不慌不忙充滿自信時,狼便不敢輕舉妄動。狼把靈敏的嗅覺與視覺合二為一,狼敏銳的目光往往被引向聞起來令狼垂涎的目標身上。雖然狗被人豢養,大多不用去捕食獵物,但它觀察周圍環境時所表現出的特點與老祖宗一模一樣。這就難怪一隻狗遇上生人時,總是疑神疑鬼,除了觀望之外,還時常會湊上去聞聞,否則心裏不踏實。

除了看世界的方式比較特別外,狗眼看到的東西也與人類看到的有很大不同。狗眼中的視錐光感細胞較少,因此狗眼中世界的色彩非常單調,不像人類眼中的世界那樣五彩繽紛。但狗眼中杆狀細胞較多,所以在昏暗的環境下,它的視力出奇地好,看到的東西遠比人眼能看到的多,也清楚得多。另外,靜止的物體不容易引起狗的察覺,它擅長捕捉運動的物體。狗可以在1000米以外看到一隻揮動的手,很明顯,這是繼承了老祖宗狼的“專利”。

美洲豹眼夜視非凡

由於美洲豹的眼部肌肉能隨瞳孔的收縮而迅速隆起,因而能快速而完全地閉合眼睛,而且瞳孔能擴張得很大,因而它能在近乎無光的條件下捕獵。另外,美洲豹眼睛的膜狀層也具有特殊的功能,即當夜間極微弱的光線反射到視網膜上時,它的眼睛能將這種光亮進行放大。具有這種放大功能的眼組織叫做膜狀層,這種類似於一麵鏡子的薄膜能將已穿過視網膜的光經過視網膜再次反射回來,讓光再次去刺激杆狀光感細胞,從而看清夜晚的景物。

美洲豹的這一特性加上其發達的嗅覺器官和非凡的探測運動物體的能力,使它成為最可畏的食肉動物。

農村的驢,常常被蒙上眼睛拉磨,一副全然不知的樣子。驢隻有在低頭吃草時,雙眼才具有最大的視野,因為此時它的身體基本保持不動,兩眼也不向前看,每個眼睛視角都達146度,且左眼與右眼所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驢的腦袋與驢的四肢之間有一個盲區,一般來說,這一盲區大約有120厘米長、50厘米寬。不過不要緊,驢隻要稍稍晃一下腦袋就可以看到這一區域了。首先要把頭擺正,其次雙眼要同時目不轉睛地向前方看,以便兩個眼睛看到的景象可以重疊到一起,由此才能辨別清楚物體並測定出物體與自己的距離,以保證自己不撞到東西。

有趣的是,驢眼看到的世界在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上與我們人類看到的各不相同。這是因為驢眼的瞳孔是扁平的、呈長方形狀,可以把水平向上的景物盡收眼底,其所看景物的範圍之廣遠遠超過人類。然而驢眼無法很好地洞察垂直方向上的動靜,當人在驢麵前突然把手舉起來,驢會因為無法看清手在上方何處而嚇得不知所措。

青蛙具特定動態視覺

青蛙的眼睛對動的東西很靈敏,對不動的東西卻視而不見。那麼蛙眼具有怎樣的結構特點呢?

科學家們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青蛙眼睛的視網膜由三層細胞組成:光感細胞層、中間聯係細胞層和神經節細胞層。第一層的光感細胞把外界景物的影像成像在視網膜上,並把影像轉換為神經電信號;第二層聯係細胞負責將電信號傳給第三層;第三層神經節細胞則檢測影像特征,並將這些電信號編成密碼傳給大腦。神經節細胞又分為四類,每一類都執行特定的檢測功能,隻對運動目標的某一特征有反應,分別辨認、抽取視網膜圖像的不同特征。這樣,就把一個複雜的圖像分解成了幾種易於辨認的特征,提高了發現與辨認目標的速度和準確性。因此,科學家們把這四類神經節細胞稱為“檢測器”,分別是“邊緣檢測器”、“凸邊檢測器”、“反差檢測器”和“變暗檢測器”。這四種檢測器共同作用,就可以使青蛙隻對與它生存有緊要關係的景物有反應,而對與它的生存沒有意義的事物,如不動的或搖動的樹木和草葉則都沒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