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一士作色二士失色 非路為權惟財有權(1 / 3)

建威說到寧商所以袖手,所以敢首犯清議,別有一個原因。

圖南愕然問道:"可是寧商與外人別有秘密交際麼?"念祖道:"想未必然。殆由好貨之心,勝於好名之心,公理既不敵私情,清議自非所顧了。"懷祖道"中國人講私德的尚多,能知公德,知之又能實行之者,要無幾人,寧商自亦不免此病。"建威道:"秘密交際,尚無所聞,弟不敢妄言。好貨的心腸,豈獨寧商?公德之不明,又豈獨中國人?如彼外人,若真是講公德,還肯薄待華人麼?"念祖道:"我數人所揣,既皆不中,兄所謂原因又何在呢?"建威道:"愛親者不推以愛其鄰,愛鄰者不推以愛其鄉,愛鄉者不推以愛省郡,愛省郡者不推以愛其國。其初各守家室各居田井,隱隱已種下省界的惡因。後來二三誌士,見政治之腐敗,思大有所改革,苦於無所著手,乃退而謀地方自治。至今並未得誌,卻因是將省界兩字,如在入人腦中,又添上一重刻畫。故寧商為其公所,不惜解囊醵金,以養罷工之工人,俾之安心,不以饑寒易誌。抵製的發現,在我輩認為同胞全體公共之利害,在寧商目中,隻見多數之粵人,少數之閩人,與彼無所關涉。既無關涉,我輩謂彼為袖手,彼方自謂守分,我輩謂彼為犯清議,彼且謂我為謬談。推原其故,皆由先有省界的惡因,才有破壞的惡果。若然,外人種種淩虐粵人者,以施之於彼寧人,一經有人發其覆,抉其假相,彼寧人之死爭力拒,恐猶勝閩人、粵人萬萬哩。"懷祖頷首道:"此論可謂推勘入微,但目前大局,決不是一省一郡所能支撐。既已種是惡因,若不急急融化,後來現生的惡果,尚不知如何景象哩。"去非奮然道:"南越慰佗,何遽不若漢?我粵人便當聯合閩人,破釜沉舟,與外人十年二十年,永遠爭持,不廢禁例,決不甘休。"念祖擊節道:"豪哉去非!凡為男子,凡為閩粵之男子,皆當諦聽斯言!"三麻子搖頭晃腦道:"是嗬!不拚著剜些肉,滴些汗,無頭無麵,就此解散了,不要說給彼國笑,也不要說給別國笑,先要給省港兩外的苦力笑歪了嘴嗬。"懷祖道:"省城的苦力也有什麼事?可是不代外人上下貨物麼?"去非道:"不上美貨,初議抵製時,確也有這一條,後來並未實行。且美貨不盡裝於美船,非商家殆難分析。既有定貨的商人,工人又不能盡辨其為何國之貨,即實行亦屬無濟於事。"建威道:"此條利少而害極深,不實行倒是萬幸。但省城苦力究竟做些什麼事呢?"圖南道:"美兵部大臣不是到過上海麼?後又從上海到我廣東。"建威道:"塔君以不滿工約為我同胞所禮重,但據傳聞,彼於商界學界或者猶不致過相歧視,若我同胞之為工人者,亦複多所厭憎。故自其到上海後,遂令人悵然失望。不知後到廣東,曾有所發表麼?"去非道:"塔君到省,節度適臥疾,命屬僚款待,席間不過說些酬應的套語。懸揣其情,彼以外人言外人,決不能謂華人是外人非的。但我苦力家得知港中前事,已先互相警戒,學界中又有三數有暗中遊說,遂益人人以為外國人之輿夫為恥。塔君抵埠,也幾乎不能上岸哩。"建威歎道:"感情之厚薄,真正勉強不來。我獨不解,今之商人,何竟工人之不若?彼輩不自恥,我轉代為厚顏了。"圖南長籲幾聲,徐徐發言道:"商人不足責,我責官吏。小吏不足責,我責大吏。尋常大吏不足責,我責廣東號賢者負時望之大吏。"建威道:"是為禁演說麼?那人從燕雲起的議,正名定罪,斯為其首。"圖南搖頭道:"燕雲之禁,猶是一紙的空文,不如廣東,竟有因而下獄者。"懷祖、建威驟聞是說,都覺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