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封狼居胥——霍去病(3 / 3)

戚將軍紀效新書序(王世貞):“餘嚐怪漢武帝時,下朝鮮,埽滇越,席卷甌、閩、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難者匈奴耳,而大將軍、驃騎將軍以輕騎絕大漠,數得誌焉。此豈盡出天幸,不至乏絕哉?而太史公傳,自鹵獲封戶外,略而不具載。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數,不欲令武士見長耳。及讀至帝欲以孫。吳兵法教驃騎,不肯受,曰:‘不至學古兵法,顧方略何如。’夫然後而知驃騎將軍、大將軍之微也。彼故長於技而短於法,即不盡出天幸,於後世何所見焉。”

霍去病不是一個長於兵家理論的將領,他甚至對此不感興趣。《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漢武帝曾經有心教他學習《孫子兵法》和《吳起兵法》,但霍去病卻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個愛兵如子、能與部下同甘共苦的將領。相反,他在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關心士卒的饑寒飽溫而聞名。他出征之時,漢武帝曾遣太官將幾十車食物送至軍中,但在引軍歸來時,“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有時士兵糧食匱乏,甚至因饑餓而不能舉手,但霍去病還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顯而易見,霍去病不是一個完美的軍事家。然而他卻能夠做到戰無不勝,軍功遠遠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平尋常的英雄氣概。司馬遷說他“有氣敢任”,即不避艱險,勇挑重擔,英武果敢。從其作戰記錄可知,霍去病打仗有兩大特點,一是敢於冒險,二是凶狠頑強。前者是說他敢於孤軍深入,又經常是衝殺在前。例如,他為票姚校尉時,居然僅率800騎兵而脫離大部隊,追擊數百裏而與數倍於己的強敵(霍去病此戰斬敵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當時與之交戰的匈奴軍人數肯定耍多於此數)。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將兵迎接欲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匈奴軍眾“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局勢十分混亂。霍去病當機立斷,率先“馳入”匈奴軍中,“得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幹人”.控製了局勢。由此可知《漢書。霍去病傳》所記霍去病作戰“常與壯騎先其大軍”之言不虛。後者是說霍去病敢打硬仗、惡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時,霍去病僅率騎兵1萬人,孤軍長驅直入.曆經艱險,“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裏”.殺敵數千。回師途中又以騎兵與敵“合短兵”鏖戰於皋蘭山下,雖然獲勝還朝,但漢軍“師大率減什七”,損失過半。這場戰役進行的是何等艱苦與激烈,自可想見。

其次,霍去病絕不是隻有意氣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員既勇且謀、能夠決勝千裏的戰將。前引霍去病“不至學古兵法”語雖不無偏頗,但從中也可約略看出他的為將之道,這即是不拘泥於習俗常規,重視戰前的“方略”即謀劃,同時又注意根據戰場實際而隨機應變。霍去病非常善於運用騎兵集團在沙漠、草原地帶機動作戰,他可以指揮騎兵進行短程奇襲.也可以指揮騎兵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正麵進攻,可以用騎兵打運動戰,也可以用騎兵打遭遇戰,表現出良好的戰術素養和高超的臨戰指揮藝術。

再次,霍去病所率領的騎兵,無論是800人的“輕勇騎”,還是l萬人、5萬人的大軍,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優秀士兵。如漠北之戰時,“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他們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作戰勇敢,加上優良的裝備,所以霍去病的部隊很可能是漢軍的精銳之一,戰鬥力遠遠強於“諸宿將所將士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還彙集了一些投降漢朝的匈奴族校尉,他們熟知匈奴道裏,可以引導漢軍長驅直入而不迷失方向,還可幫助漢軍取食於敵,使他們得以輕裝“絕大漠”,充分發揮其機動、靈活、快速的優勢,捕捉戰機,創造戰機。

霍去病是漢武帝親自培養、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對霍去病的寵信,似乎超過了所有的大臣。這其中固然不乏裙帶關係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卻是因為霍去病具有一種強烈的忠君報國精神和奮發有為的氣勢。當漢武帝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並囑他前往察看之時,霍去病說出了“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千古名言。從某種意義上說、霍去病正是因為具有為國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夠屢建奇勸。

霍去病為什麼會勝利

1.是國力的養成與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漢朝長期積儲,府庫充實,是武帝變和親為征戰的前提之一。漢武帝繼位後,一改以往忍讓求和的妥協政策,放棄“和親”,采取強硬的攻勢作戰行動,以徹底消除匈奴侵擾。與匈奴打了十幾仗,匈奴的威脅基本得到解決,漢朝還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區,並在邊疆地區大開官田,補修長城,屯軍達10萬人之眾。邊疆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動進攻戰略思想的確立與堅持執行。漢朝建立後,始終麵對強悍匈奴的軍事威脅。盡管漢初以來一直實行“和親”政策,但無以數計的財物贈送並不能滿足匈奴貴族的貪欲。文帝時,匈奴曾兩次大舉入侵,兵鋒直逼長安,京城危急,滿朝驚恐。

3.是戰術上大兵團突襲作戰的正確運用與發揮:

1)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製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

2)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回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兩次河西會戰,其所部兵馬放棄輜重物資,輕裝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穩的機會迅速發動主力決戰。一舉將其徹底殲滅,斬斷匈奴右臂。所謂的就地取食,就是對匈奴後方進行搶掠,以補充軍需物資。這一方略不但解決的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秦漢時期的夢魘。但經過漠南、河西、漠北3場戰役匈奴之患終於基本從中國曆史上消失。這次漢朝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占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兩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後人對霍去病將軍的仰慕和喜愛的情結,不光是對少年英雄的懷念與哀思,更重要的本質內容其實是對尚武精神的推崇與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蕩氣回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它鼓舞感召著一代一代的漢族兒女,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更讓無數性情漢子血脈賁張。正因為如此,霍去病成為了古代士人與將領共同偶像,人們競相歌詠他、崇敬他、熱愛他,自古至今延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