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問題,鄧小平認為,曆史在不斷前進,新的環境、新的事物、新的要求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永遠會有矛盾存在。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人們的思想就需要不斷改造。現實中不存在不犯錯誤的人,知識分子會犯錯誤,就是參加黨參加革命幾十年的老幹部和老黨員也會犯錯誤,這些錯誤都需要在不斷的思想改造中加以糾正。就知識分子說,雖然絕大多數人的立場轉到了工人階級方麵,成為黨依靠的力量,但知識分子也沒有絲毫值得自滿、停滯不前的理由。相反,他們應該在政治和業務等方麵不斷努力,以求得新的進步。不僅如此,“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人人都要改造。不僅那些基本立場沒有轉過來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都應該不斷改造,研究新問題,接受新事物,自覺地抵製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更好地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達此目的,要嚴格要求知識分子、科技人員,要引導他們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要熱忱地幫助他們克服弱點,使其真正發揮作用。
這一時期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給廣大知識分子帶來了空前的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和可能,他們以自己的知識和熱情投身社會,潛心於社會體製和具體製度改革理論的探索,並走出“象牙塔”,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把自己的知識成果直接轉化為商品,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2)從“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到“人才強國”戰略。
從“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到“人才強國”戰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的知識分子工作進入新的階段,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對知識分子問題繼續進行新的探索。
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江澤民同誌由於長期從事科研工作,對於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人民生活、社會進步的影響有更為直接和深刻的了解,對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1990年5月,江澤民指出:“能不能充分發揮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也是衡量黨的領導水平和領導藝術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曆史作用作了完整的表述:“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著特殊的作用,能不能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民族的盛衰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江澤民還對知識分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更進一步的全麵的分析,他說:我們需要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為此,就要從實際出發,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深化對國情的認識,不斷地對人民群眾的實踐進行理論概括,掌握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這需要我們的知識分子進行艱辛的探索。他還說,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它在生產中越來越顯示出巨大作用。我們必須努力掌握、推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這一切,沒有知識分子特別是科學技術專家的創造性勞動,是完全不能想象的。我們還麵臨著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知識分子作為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繼承者和傳播者,作為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作為美好精神產品的重要創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是一支骨幹力量。我們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這方麵,廣大知識分子負有重要職責。我們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必須加強民主建設的理論研究,完善民主製度,製定各方麵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民主知識和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民主素養和法製觀念。知識分子不僅有依法參加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神聖權利,而且在上述各項工作中,都需要付出許多心血。我們要順利實現建設和改革的任務,必須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從中央到地方,在決策的研究、論證、谘詢、製定和組織實施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江澤民因此得出結論:“今天,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更是不可能的。”“能不能充分發揮廣大知識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民族的盛衰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的論斷,是繼我黨從階級屬性上肯定“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重要思想之後,又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和作用形成的新認識,是我們黨對知識分子地位與作用認識的一大突破,在黨的知識分子思想和政策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作用。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學論斷的提出。在知識經濟形態中,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其數量和質量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全球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與其經濟、科技的競爭能力緊密相連,而經濟與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在於人才。人才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製高點。人才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成為一種比資金更重要的資本。能否擁有和保持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已經成為事關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興衰成敗的重大戰略問題。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我國在全球性人才競爭中還處於明顯的劣勢,我國的人才狀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很不適應。加入WTO以後,我國麵臨的人才問題更加嚴峻。江澤民與時俱進,審時度勢,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2001年8月,江澤民在北戴河接見部分國防科技專家與社會科學專家時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克服見物不見人和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江澤民從“安邦治國”、“執政興國”的高度強調了人才的意義,指出:“開發人力資源,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已成為關係當今各國發展的重大問題”,“人才問題,關係黨和國家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江澤民關於“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思想是對鄧小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思想的發展。它蘊涵了知識分子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是對黨的知識分子理論的重大發展。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在“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學論斷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的戰略。進入新世紀,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人才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新一屆黨中央敏銳地抓住這一新的發展趨勢,於2003年12月召開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在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上,又創造性地提出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胡錦濤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人才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全黨同誌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麵,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重要保證。在《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黨中央明確地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要求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製激勵人才,用法律保障人才,把全社會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努力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知識優勢、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這是我國全麵貫徹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綱領性文件。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新一屆黨中央全麵分析我國麵臨的新的國際國內形勢,根據江澤民關於“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我國人才工作開始進入一個全麵展開、整體推進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