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識分子政策(2 / 3)

從1957年到1978年,對知識分子主要實行“改造”政策,但總體上犯了“左”傾錯誤。這個階段,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一起兩落,出現了重大失誤。由於毛澤東和黨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左”的偏差,知識分子政策也開始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廣大知識分子被戴上了“資產階級”的帽子。與此同時,還開展了一係列批評知識分子的政治運動,這種傾向,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了頂點。1971年“四人幫”炮製了“兩個估計”,並以此為借口,對知識分子進行強製性的改造。這樣,“改造”排斥了“團結”,取代了“教育”,“改造”成為唯一屬於知識分子的政策。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知識分子政策上的“左”傾錯誤並不是直線發展的,它遭到一定的抵製和糾正。特別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以周恩來、鄧小平為主的一批老同誌對“左”的政策進行了堅決的糾正,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並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黨在新時期工作的展開和新的發展提供了借鑒。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這些調整和糾正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左”的知識分子政策。黨在知識分子政策上20年的“左”傾錯誤,導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停滯了20年,國家現代化的進程被迫延緩,經濟現代化進程被迫中斷。工農業生產受到幹擾,經濟發展速度大大降低,損失十分嚴重;科技事業發展屢遭破壞,科技力量元氣大傷,導致我國與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現代文化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出現了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麵,無法為我國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策重新調整與不斷發展

隨著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的確立,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實現了曆史性的轉變,不但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而且進入了一個大調整、大發展的新時期。這個階段,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分為兩個時期。

(1)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角度探索知識分子問題,對知識分子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充實,製定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知識分子政策。1977年5月,鄧小平在談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黨中央於1978年10月決定停止執行建國後確立的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政策,並於同年11月提出了對知識分子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合理意見。經過幾年的探索,黨中央於1982年正式提出“政策上一視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的新時期知識分子政策。1990年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的通知》,並將上述政策正式表述為“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為了貫徹和落實以上政策,在實際工作中,黨和政府一方麵平反了大量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為他們恢複了名譽;另一方麵,積極吸收優秀知識分子入黨,並注意把他們提拔到領導崗位。鄧小平對新時期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推倒“兩個估計”,重新恢複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科學論斷。1977年8月和9月,鄧小平在兩次談話中,以高度的政治勇氣,首先衝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推翻了“兩個估計”的錯誤結論。鄧小平認為,建國後的十七年,各條戰線,包括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戰線,都是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路線占主導地位,不存在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問題。1977年8月,在《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中,鄧小平認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大部分時間裏,毛澤東對科學研究工作的一係列指示,基本精神是鼓勵,是提倡,是估計到我們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是好的,是為社會主義服務或願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1957年以後,毛澤東說過一些過頭話,但在60年代初,他還是支持《科學四十條》、《高等教育六十條》的。因此,鄧小平主張“我們要把毛澤東同誌在教育方麵的主導思想,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主導思想講清楚”,要看到主導方麵是“紅線”,要看到“十七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現在差不多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大都是建國以後我們自己培養的,特別是前十幾年培養出來的。如果對十七年不作這樣的估計,就無法解釋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重新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重要論斷,堅決停止了關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提法。他還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毛澤東同誌曾經提出過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有一個依附在哪張“皮”上的問題。在社會主義曆史時期,隻要還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知識分子就需要注意解決是否堅持工人階級立場的問題。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工人階級自己培養的腦力勞動者與曆史上剝削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不同,“總的說來,他們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也可以說,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從政治立場這個基本方麵來看,絕大多數科學技術人員應該說是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的。這樣的革命知識分子,是我們黨的一支依靠的力量”。

促進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良好風尚的形成。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它固然離不開工人、農民的積極勞動,但更離不開知識分子的積極勞動。知識分子作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有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科學發現、知識創新、理論深化和知識普及的特殊使命,隻能由知識分子完成。因此,能否采取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充分發揮廣大知識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民族的盛衰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鄧小平對知識分子的重視是空前的。他從戰略高度把如何對待知識分子看成是關係到現代化建設成敗的大問題,提醒全黨同誌高度重視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力量和價值。在鄧小平看來,知識分子的力量和價值就體現在他們通過創造性勞動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和所作的社會貢獻當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就是對知識分子的最大尊重,這將極大地調動和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此,鄧小平反複強調要充分信任和大膽使用知識分子。他認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最重要的是人才。“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善於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誌之一。”此外,鄧小平還一再強調要尊重知識分子的勞動和勞動成果,重視解決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問題,關心知識分子的健康成長。他指出,知識分子以自己艱巨而複雜的腦力勞動為社會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應該得到來自社會的榮譽和尊重。“我們的科學家、教師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本身就是一種成就,就是對國家的貢獻。”“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後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該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要確實保證教師的教學活動時間,要關心他們的政治生活、工作條件和業務學習。對於在教學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應該給以表揚和獎勵。”為了使“兩個尊重”的觀念深入人心,鄧小平大力提倡各行業、各級黨委、全國人民都要來支持教育科學事業,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過鄧小平不斷的努力,“兩個尊重”的時代內容和基本要求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認同並接受,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兩個尊重”的社會風氣。“兩個尊重”也大大激發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社會主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必須造就宏大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鄧小平要求給知識分子創造一個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環境,保證大家敢於思考問題,敢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提出,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傑出的人才。他重新解釋“紅”與“專”的思想:“一個人,如果愛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自覺自願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應該說這表示他初步確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按政治標準來說,就不能說他是白,而應該說是紅了。”“致力於社會主義的科學事業,作出貢獻,這固然是專的表現,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紅的表現”。他要求對知識分子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苛求業務幹部、技術專家,除了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外,還要采取切實措施,改善知識分子、科技人員的物質待遇。他指出:“我們現在一方麵是知識分子太少,另一方麵有些地方中青年知識分子很難起作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們的生活待遇問題,要下決心解決。”這些論述都使知識分子如沐春風,倍感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