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偃鬆與龍爪槐(1 / 2)

看電視新聞,日本評比著名鬆樹,得獎者有東西二株,被授予什麼“鋼”的美稱,還有柔道武士為之掛彩,典禮很隆重,也很有意義,很有趣味,隻是可惜鏡頭變化太快,未能仔細欣賞。聽新聞報告說,這鬆樹樹齡約六百年,樹圍九米,覆蔭約一千平方米之廣,從很快變化的畫麵中我看見那枝椏不少都用木架撐著,我不禁恍然大悟:啊,原來就是“偃鬆”。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鬆樹,不隻後凋,而且是棟梁材;不隻是棟梁材,而且是觀賞樹木。鬆樹作為觀賞木,種類很多,白果鬆、塔鬆、羅漢鬆、五針鬆、雲蘿鬆等等。偃鬆是觀賞鬆樹的一種,其美麗的姿態很像羅漢鬆。樹身長得不高,而枝椏針葉伸得很遠,換言之,即不向高處長,而隻向橫處伸,樹齡年代很長,土質好,這種鬆樹活上幾百年不成問題。因為樹身低,樹枝伸得遠,好處是覆蔭的麵積極大,好像一個大的綠涼棚一樣,但是樹枝要拖到地上,便影響繼續生長,這就要想辦法用木架像架葡萄藤一樣,把樹枝架起來,越伸越遠,這就蔚為奇觀了。

這種鬆樹一般是很少見的,北京在曆史上有過極有名的偃鬆的,自從明代開始,直到清代末年,前後四五百年中,都名聞海內外,這就是下斜街報國寺的偃鬆。此鬆見於前人記載極多,常見的書如《帝京景物略》,“報國寺”條記雲:“送客出廣寧門者,率置酒報國寺二偃鬆下。”另在“韋公寺”條記雲:“京師七奇樹……報國寺矮鬆也,幹數尺,枝橫數丈,如淺水荇,如柱架藤。”據說報國寺這兩株有名的偃鬆是元代就有的,到劉同人記載時,也已生長了三百來年,又過了二百來年,到十九世紀末葉,還很好。《越縵堂日記》鹹豐十年正月十八日記雲:“上午偕叔子、卣薌遊報國慈仁寺,觀二偃鬆,曲盤其高僅五尺,而蔭蔽十畝。”據記載,李慈銘去遊覽時,這兩棵鬆樹還是蔚為奇觀的。但是沒有多少年,到曼殊震鈞寫《天咫偶聞》時,則是“今寺已全頹,山門倒盡,不久將成白地矣”,有名的偃鬆,則更不提起了。不過震鈞記錄了另一“架鬆”雲:“架鬆之名,於京師舊矣。鬆在廣渠門外和碩肅武親王墓上,不甚高,而偃蹇盤礴,橫蔭十畝,支以朱柱百許根,真奇觀也。”顯見,這又是一株偃鬆,未加深考,不知過去北京其他地方尚有著名偃鬆否?

不過幾十年前,在北京再沒有親眼見過蔽蔭十畝的偃鬆,所見隻是很小的,因而更加羨慕典籍中描繪的報國寺的名鬆了。現在北京不知還有沒有小的偃鬆,如果有,也應該好好愛護培養,讓幾百年後的兒孫們,再看看北京高隻數尺,蔽蔭數畝的奇鬆吧!

在北京的觀賞樹木中,龍爪槐是很著名的。龍爪槐屬豆科植物,也是槐樹的一種,落葉喬木,初夏開黃白小花,是一種很幽雅的樹木,它與槐樹所不同者,是它那盤曲下垂的特殊形狀,同時它很難長成參天大樹。龍爪槐不是直接栽種自然成長的,是園藝工人用槐樹來嫁接的變種,是用接枝法培植的。俗諺道:“千年鬆,萬年柏,抵不上老槐歇一歇。”槐樹本來生長就十分緩慢了,嫁接成龍爪槐,生長似乎就更慢。所以人們很少見到淩雲參天的龍爪槐。

園工培育龍爪槐,故意使它的枝條蟠曲下垂,所有樹枝都由頂部彎下來,向下生長,無垂楊之輕柔,有老槐之勁屈,真好像是某種野獸的利爪下伸攫物一樣,“龍爪槐”取這個名字,近似於佛手、仙人掌之類,是很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