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癸醜餘以今相國芝軒修撰榜成進士,嚐謁座主諸城劉文清公。公於稠人中獨指相國與餘曰:此玉樹兩株也……顧猶未讀其家集也。茲相國示餘所刊《科名草》,屬為弁言。餘受讀知相國五世祖其蔚公自國初即為名諸生,由是蜚聲騰實,孫枝鬯發,至相國而大顯於時,弟子恂恂,亦皆蘭茁其芽,搴芳競秀,為東南甲族……
這就是說潘氏家族,至潘世恩大為顯貴,而不是突然的,上數潘世恩五世祖,就是名諸生,也就是名秀才了。“弟子恂恂”,就是他同輩兄弟,晚輩子侄,以及第三代、第四代都十分愛讀書,科名不斷了。據阮元序中記:
蘇州潘氏由歙而杭、而蘇,百餘年來,為吳會巨族,好行其善,子弟除讀書無旁務,是以列黌官、登賢書、捷春榜者,指不勝屈,乾隆癸醜芝軒先生以一甲一名及第,乙卯理齋先生以一甲三名及第,今芝軒先生且平章執政矣……
所說潘氏世族由安徽歙縣、浙江杭州、再到蘇州,十分清楚,是一個龐大的世族。書中所收最早就是杭州府學、錢塘府學、仁和府學,歙縣學,直到奕字輩,也就是潘世恩的叔父潘奕雋,入的還是錢塘縣學,仍在杭州。到潘世恩入的就是蘇州府學了。潘世恩中了狀元。他叔父潘奕雋、潘奕藻都中了進士。潘世奕的兒子潘世璜,乾隆六十年乙卯中一甲三名探花。就是阮元序中所說的理齋先生了。潘世恩四個兒子:長子潘曾沂,舉人;次子潘曾瑩,進士;三子曾綬是舉人;四子曾瑋大概沒有科名。而大名鼎鼎的潘祖蔭,又是鹹豐二年壬子三鼎甲第三名探花。而潘曾瑩長子潘祖同也是進士。《科名草》下卷,最後一名潘尚誌是光緒十二年丙戌進士,光緒十一年乙酉舉人,是連登的。即頭年八月在南京中舉人,第二年四月北京中進士。所謂“今秋蟾宮折桂,明春上苑探花”。這也是很不容易的。光緒十一年乙酉之後,鄉試還有十四年戊子、十五年己醜恩科、十七年辛卯、十九年癸巳恩科、二十年甲午、二十三年丁酉、二十七年辛醜補行庚子恩科,二十八年補行庚子、辛醜恩正科、二十九年癸卯恩科;光緒十二年丙戌會試之後,還有十五年己醜、十六年庚寅恩科、十八年壬辰、二十年甲午恩科、二十一年乙末、二十四年戊戌、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醜、壬寅恩正並科、三十年甲辰恩科,在這許多科中,蘇州貴潘又中了多少舉人、進士,以及有多少子弟進學成秀才,就不知道了。
科名不隻是個人的、家庭的,也是國家的、社會的。國家主要依靠科舉考試,遴選官吏,使不斷有新人補充到中央及地方各機關,這不去多說它。而在社會上,則形成一個嚴密特殊的關係網,起到一種十分強有力的政治組織作用,現在很少人去注意、去理解,這就是當時十分普遍的“師生關係”。《潘氏科名草》上冊印的都是秀才的卷子,在每個人名上麵,都印著某大宗師、某縣學,如潘世恩名字上印著“謝大宗師歲入蘇州府學”。這“謝大宗師”就是當時江蘇學政,三年一任,每年巡視全省府縣,主持秀才考試,稱學台大人,也稱大宗師。查《清秘述聞》,這謝大宗師名謝墉,字昆城,浙江嘉善人,乾隆丁醜進士。乾隆三十九年、四十五年,兩任江南省江蘇學政。同時人劉墉、彭元瑞與他前後也兩任江蘇。這個時期,前後約二十年,這一帶秀才,都是他們的門生了。不過這還是最起碼的,即學生記得牢老師,老師記不大清楚學生,因為人數較多。下冊舉人、進士卷子前,都注明年份。仍以潘世恩為例,舉人卷部分注明“乾隆壬子江南”,進士會試卷注明“乾隆癸醜”。這樣按年份一查,“壬子江南”的主考、副主考是鐵保(正黃旗),李潢(湖北鍾祥人)。會試正主考是劉墉,副主考是鐵保、吳省欽,這樣這些大官都是他的老師了。他一當學台、主考,又有一批門生,這樣老師、太老師、門生、小門生再加同年,二三百年中,就形一個組織嚴密的網絡,在社會上形成巨大的政治力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互相照應、互相牽製、互相保證的作用。造成政治上、文化上的深遠影響。所以《花間笛譜》前印有潘曾瑩兩屆春闈日記。在清代能擔負為國掄才大典的會試考官,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榮耀的。至於潘世恩、潘世璜、潘祖蔭等官大、壽數大的,那任學台、正副主考、會試正、副總裁、殿試閱卷大臣的次數就更多,門生故吏的關係,重重疊疊,真是說也說不清了。
《潘氏科名草》這樣一部書,從舊時潘氏氏族說,隻記錄了他家的十來代科名、榮譽,而從中國曆史來說,可說的方麵太多了,真是說不勝說,就此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