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作葡萄牙殖民地的曆史也要結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前林則徐視察澳門的故事,也值得一談。
清道光十九年,亦即公曆一八三九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兩日視察了澳門。
林則徐於道光十八年十月,在湖廣總督任上接到“林著來京陛見,湖廣總督著伍長華暫行兼署。欽此”的吏部文,即日拜本交印,於十一月初十日到北京,第二天即見道光,至京十幾天,連見八次皇帝,領了欽差大臣關防,十一月二十三日離京,第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到達廣州天字碼頭,二月初三日即傳訊通事蔡懋等,初四日傳訊十三行洋商,頒諭帖。十三日義律遞稟,二十七日即開始至虎門收繳鴉片。現在想來,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各種條件都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而事情辦得這樣迅速,真可說是雷厲風行了。五個月之後,澳門同知稟:英人自斷接濟之後,已陸續避到船上居住,澳門已無英人雲雲。為此,林則徐有澳門之行。
澳門在粵江三角洲南端,舊屬香山縣(因孫中山原籍後改為中山縣)境,原叫“壕鏡”,有天後宮祠,當地人俗稱“媽閣”,又叫“媽港”,西文舊稱“Macao”。據康熙時屈大均《廣東新語》記雲:“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餘裏,諸番互市其中。嘉靖間,諸番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蠔鏡為澳。蠔鏡在虎跳門外,去香山東南百二十裏,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番人於二灣中聚眾築城……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對,故曰澳門。”自明代嘉靖年間(十六世紀初葉)租予葡萄牙人通商。崇禎時葡人設關,中國在拱北關設卡置官征稅,到林則徐去時,葡人在澳門已近二百年矣。到現在已三百五十年以上,是我國最古老的外國租界了。
林則徐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同兩廣總督鄧廷楨一起去的。這時林則徐駐節香山城內豐山書院。這天一早欽差和製軍大轎、衛隊一行出香山南門,經新安汛、雙合山(香粟山)、石鼓、平逕汛等地,直到翠微村。前山寨有中國都司署,駐中國官吏澳門同知。然後再南行經蓮花莖,就是一道長堤,中間橫築城數丈,有關閘,即邊界限,過此即葡人所管之澳門了。據《廣東新語》記載:“一嶺如蓮莖。逾嶺而南,至澳門則為蓮葉。嶺甚危峻,稍不戒,顛墜崖下。既逾嶺,遙見海天無際,島嶼浮青,有白屋數十百間在煙霧中,斯則澳夷所居矣。”和林《日記》所記完全一致。
林則徐到時,葡國官兵百餘名,盛裝列隊迎接,奏西洋軍樂,在大轎前引導,路過望廈村,有關帝廟,入廟行香畢,即在廟中傳見葡軍官,和他們談話。又使通事傳諭,欽差大人頒賞。葡軍官每人色綾、折扇、茶葉、冰糖四種;葡士兵賞牛、羊、酒、麵並銀洋四百枚。然後升轎入三巴門、娘媽閣行香,先由北而南,後經南環街,由南而北,觀看了一百四五十年前澳門的市容,在日記中自記當時的見聞雲:“凡澳內夷樓大都在目矣。夷人好治宅,重樓疊屋,多至三層,繡闥綠窗,望如金碧。是日無論男婦,皆倚窗填衢而觀……巳刻出澳,午回至前山飯。”
《林則徐日記》記服裝道:“惜夷服太覺不類,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戲扮作狐、兔等獸之形。其帽圓而長,頗似皂役,雖暑月亦多以氈絨之類為之。”對照《廣東新語》所記:“人以黑氈為帽。相見脫之以為禮。錦裹身,無襟袖縫綻之製”所說衣著形狀,我們現在在外國古裝電影中尚可看到,同現代緊身衣又很像,想想古今中外服裝變化也是很有趣味的。
歲月悠悠,現在澳門還有親眼見過林大人的老人嗎?那最少要一百五六十歲,自然沒有了。這塊最老的租界地也要歸到祖國版圖了,說來自是十分可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