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臨危受命(1 / 3)

崇禎帝朱由檢一接到鳳陽皇陵被毀的消息,立即悲從中來,痛哭流涕。並且趕緊更換白色衣服,跑到太廟裏向列祖列宗哭訴自己的無能與不孝並發下惡誓,要與農民軍勢不兩立。

崇禎帝擦幹了眼淚,便咬牙切齒地發出了兩道諭旨:一是捉拿失職的鳳陽巡撫楊一鵬到京,從速處死――他逮不著張獻忠,隻好殺自己的臣子,出出心中的這口惡氣;另一道諭旨派朱大典為鳳陽巡撫,大力征集遼兵20000人,南下剿“賊”。

盡管朝廷不斷發兵征剿,崇禎皇帝氣急敗壞,“賊”還是越剿越多,“賊”勢也一日盛似一日。單說闖將李自成。崇禎八年正月,他離開鳳陽,6月與闖王高迎祥分兵,西走寧州,與活躍在秦西慶陽一帶的過天星、蠍子塊、亂世王等合兵。

6月11日,亂馬川初戰告捷,大敗明軍,生俘明前鋒中軍劉宏烈。

6月14日,於寧州襄樂鎮再敗明軍,擊斃明副總兵艾萬年、柳國鎮。

明五省總督洪承疇連戰皆敗,憂慮萬分,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曾在“剿賊”中屢建戰功的悍將曹文詔身上。6月28日,兩軍在真寧湫火鎮交火,故意誘敵深入的義軍前後合圍,箭下如雨,一向自負於“明軍有一曹,闖、獻聞之心膽搖”的曹文詔被死死困住,突圍不得,最終隻好自刎而亡。

洪承疇的左膀右臂曹文詔、艾萬年,他們的兵敗身亡使明廷朝野震動,明軍的士氣也受到極大打擊,“關外豫楚諸官軍聞之,皆為之奪氣。”束手無策的倒黴天子朱由檢越發氣急敗壞,連連撤換那同樣倒黴的地方督撫。

闖將李自成一連串漂亮仗,使得義軍更加揚眉吐氣,連明朝官吏也不得不承認:“時關中農民軍,以自成為特勁。”

此後一年內,李自成擁兵三四萬之眾,重返故鄉陝北,連戰皆捷。

到了家鄉米脂,他卻圍而不攻,隻把知縣邊大綬叫到城上來,對他說:“這是我的故鄉,你不要虐害我的父老鄉親!”而且,自成留了許多銀兩,讓知縣用來修繕文廟。家鄉的親朋故舊有不少人聞訊投軍。李自成麾下兵精馬壯,一時稱雄。

然而此時,闖王高迎祥的戰事卻處於不利局麵。本來自澠池渡之後,13家農民軍中,首推闖王高迎祥部為最強。在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十一月初時候,高闖王的大軍抵達河南,列隊寬達40裏,從首至尾絡繹不絕,竟達百裏之長,一路上人歡馬嘶,煙塵漫天,氣勢驚人。以至於明將左良玉、祖寬的兩支軍隊,隻敢在山頭遙遙相望,壓根不敢向闖王挑戰。可是從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春天起,高迎祥連遭重大挫折。先是在滁州朱龍橋被打敗,所部精銳馬步兵8000人中,陣亡2000人;接下去又在登封、朱仙鎮、楊家樓、七頂山連連敗退,兵卒死傷慘重。高闖王的實力因此大受損害。秋季7月,闖王高迎祥獨自率領經過休整的義軍從漢中出發,進窺西安,與明朝陝西巡撫孫傳庭大戰於黑水峪。苦戰4天4夜之後,因天雨缺糧,義軍饑病交加,高迎祥自己又身染重病,於7月20日不幸被明軍生擒,隨即被押往北京,英勇不屈而被肢解就義。

高闖王不幸犧牲的噩耗, 使各路義軍將士的臉上,蒙上一層憂色。當然,對闖將李自成的刺激就更加強烈了。

連日來,正在渭水之濱黃鹿山中與明軍相持的闖將營中幾乎鴉雀無聲。李自成聞訊後,一個人呆在營帳裏,陷入憂憤哀思之中,開飯的時候,幾個人輪番去叫,他也不肯出來。

這一天,軍師顧君恩走進自成帳中,直言不諱地說:“闖王就義,全軍哀慟。但你是一軍之主,豈能一味陷於悲苦?如果不迅速出來主持大局,那就會誤了大事!”

李自成緩緩抬起頭來,說:“我這些日子也不僅僅是想著舅舅死得慘,也在琢磨如何報此大仇!”顧君恩說:“高闖王歿,他所部的將士群龍無首,要公推你繼承闖王之位,現在都在外麵等著呢!”他也不再多話,向外招呼了一聲,果然,十幾員高闖王麾下舊將和李過、劉宗敏、過天星等大將一齊走進來,大家個個神色凝重,一齊向李自成抱拳道:“大哥,你不當闖王,我們就成一盤散沙了!”“闖將,我們就服你,當咱們的總掌盤子吧!”李自成初時有些驚愕,過了一會兒,他向眾人說道:“高闖王屍骨未寒,大仇未報, 我不忍心襲他的王位。”

經過顧君恩和眾人再三勸說,李自成終於下了決心。

次日,李自成在中軍大營召集全體將士,設壇告天,正式即闖王位。

當月,李自成率軍進攻階州、徽州。不久從隴州出發,進攻鳳翔,大敗明軍,而渡過渭河。

崇禎十一年正月,闖塌天劉國能在隨州向明五省總理熊文燦投降,其部隨即星散。

3月,影響極大、人馬最多的八大王之一張獻忠在湖北穀城降明,他和明軍討價還價,一直沒有達成協議。於是,張獻忠坐擁穀城,買田造房,“未離穀城一步,未散脅從一人”,雖不接受熊文燦的征調,卻也同明軍實行休戰了。

11月,有“曹操”之號的羅汝才部,在湖北均縣太和山降於明太監李繼政。他學著張獻忠的榜樣,聲稱“不願受官領糧,願為山農,耕稼自贍”,從此,也和明軍互不相擾了。

這樣一來,明軍得以集中精銳來對付這個不肯投降的心腹大患李自成。

李自成本已居漢中休整了數月,為了打開局麵,重振義軍聲威,他決定衝出潼關重返河南。

一直在密切注視李自成動向的明三邊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察覺了自成向潼關移動的跡象。足智多謀的洪承疇對孫傳庭說:

“這次闖賊既然是往潼關而來,必然會經過潼關原,你可令人馬埋伏在那裏。潼關易守不易攻,嘿嘿,闖賊這一回是插翅難逃了!”

孫傳庭不敢怠慢,很快便按照洪承疇的布置埋下伏兵。

自成率義軍進抵潼關原時,果然伏兵齊出,殺聲震天。自成一時不備,因而無心戀戰,急命眾將士速往潼關方向退去,打算盡快衝出潼關。

義軍且戰且退,伏兵倒也並不追趕。過了50裏,義軍正打算休息造飯時,這裏的伏兵又呼哨衝出。義軍大驚,又急速退走。如此再三,一直持續了幾天,明軍不斷地騷擾著闖王李自成的大軍。

義軍將士們疲困已極,陣容開始懈亂。這時,洪承疇、孫傳庭方命明軍大舉進攻。已經疲勞過度的起義軍將士終於不敵,傷亡慘重。

李自成也與部下失去了聯絡,隻有小將李雙喜和張鼐一直緊隨左右。他揮起大刀,在混戰中驅馬斬殺了幾個敵人,也覺得體力漸漸不支,他向張鼐與雙喜低低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