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再爛的人生,也值得你去努力(3 / 3)

激情,在很多時候,往往能點燃我們創新的本能。有了激情

就有了不竭的動力,你的內心同時也會變化,越發有信心,別人

也會越發認識你的價值。激情能夠創造不凡的業績,缺乏激情,

疲遝渙散,就可能一事無成。

激情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工作態度、生活態度,沒有人能阻

止你釋放激情。

“每天我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在工作的時候我身上

就有一種激情在燃燒,讓我精力充沛,效率不錯也不覺得累。當

然有時候我也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裏也會感到些許的不

舒服。回去睡一覺,第二天太陽照樣升起,又開始新的一天。”

正是喬布斯這種忘我工作的激情,成就了今天的蘋果公司。

就連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也不止一次提到,在美國科技界,喬布

斯的工作熱情無人能及,正是他拯救了“蘋果”。

這就是激情帶給我們的成功。不要把你的激情埋藏起來,一

旦你習慣了埋藏,你將是一個了無生氣的人。一個死氣沉沉的人

是不會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現的,頂多隻是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當然你也不會得到老板特別的器重,更不會實現你的夢想。為了

公司的利益,更是為了你自己,請提升工作熱情,認真對待自己

的工作吧 !

¨ ¨ 閉上抱怨的嘴,邁開做事的腿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抱怨總是隨處可見。對此,美國著名心

靈導師威爾·鮑溫曾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

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隻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

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 21

天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 80 個國家、600 萬人熱烈參與了

這項運動,學習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

樂、活力四射的正麵能量。

職場中也同樣充斥著抱怨的聲音。身為員工的我們,可能經

常覺得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順心,當你的這些想法增多的時

候,你就會開始抱怨。隻要稍加注意,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

抱怨 :

一位新員工說 :“工作太累了,但是工資才這麼點……”

一位資深職員說 :“我那麼拚命地工作,但上司還是不賞識

我,我越幹越沒信心了。”

一位部門主管說 :“客戶太難纏了,而且其他部門的人一點

都不配合我,我的工作沒法開展……”

看起來,好像每個人的抱怨都有道理,可是,這樣有意義

嗎,在麵對不利的環境或者困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困境

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呢?與其牢騷抱怨,不如問問自己 :在

這個不盡如人意的環境裏,我能做些什麼?強者靠自己,弱者靠

同情,怨天尤人實在於事無補。少抱怨,多行動,才是應對困境

的正確方法。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愛默生說 :“一心朝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

讓路。”同樣,我們一心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又有誰能妨礙我

們的上升呢?記住,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 :抱怨者永不成

功,成功者從不抱怨。

職場中,抱怨主要有三種類型 :

怨婦型。劉蓉在文化公司擔任前台秘書,每天都要處理很多

瑣碎事務,加上薪水不高,升職渺茫,使得劉蓉像個“怨婦”一

樣,經常把“煩啊”“窮啊”“壓力大啊”之類的話語掛在嘴邊,

走到哪裏就說到哪裏。這種抱怨聽起來似乎非常直白,但缺乏實

際內容,是非常空洞而模糊的,對實際情況沒有任何良性的引導

及改善。

調侃型。在廣告公司任職的陳雨,客戶壓力、新人競爭、靈

感枯竭……像幽靈一樣纏繞著他。但是,無論誰問他最近的情

況,他隻是陰陽怪氣地哼哼幾句。這種抱怨比較特殊地將個人情

緒隱藏起來,對所處現實持有一種逃避心理。因為不想麵對,所

以就用最不著邊際的話語來表達內心的不滿與不安。

明確型。趙天威在一家軟件開發公司上班,負責編程工作。

由於進度吃緊,一連三個月,加班熬夜更成了家常便飯。私下他

會抱怨 :“好累啊!我也想睡覺!”“討厭加班,我要去郊外呼吸

新鮮空氣!”這種抱怨比較明確,能夠幫助“說者”更加清醒地

認識自己,並在“認識”的過程中有效緩解由於壓力的“模糊

感”而引發的“無措感”。

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抱怨,職場人士該如何麵對呢?

(1)不要“強求公平”

抱怨之前先進行一下徹底的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在“強

求公平”。

實際生活中的任何概念都是相對成立的,所謂“公平”也沒

有絕對均勻合理的分配法則。如果因為這種原因而產生了抱怨,

你就要首先破除你心中的刻板定義,弱化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

“分配依據”,努力找出兩者之間的差別。

比如你是碩士學曆,但一直和本科生出身的某同事拿同樣多

的薪水。在此時,不要單純強調本科與碩士學曆的高低區別,而

是要從實際工作中尋找他究竟在哪些方麵比你出色。客觀的認知

心態能夠幫你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抱怨情緒。

(2)保證“訴求明確”

在你開口抱怨之前,要首先明確困擾自己情緒的“罪魁禍

首”,用簡明扼要的語句概括出壓力的“元凶”,表達出自己期

望獲得改善的重點要求,比如“想睡覺”“停止加班”等等,而

不是以“煩”“窮”“愁”這樣簡單的形容詞一筆帶過。隻有這

樣才能使聽到你抱怨的人了解到你確實的處境,並能夠根據實

際情況提供幫助或改善策略。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連續三天加班,卻拿不到任何加班費用。

此時即使你鼓起勇氣決定向部門主管抱怨,但如果隻說“我好

累!我好煩!”則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不如換成“加班太頻繁

了,睡覺都睡不夠,而且不給加班費,感到不舒服!”

(3)選擇有效的傾聽者

“抱怨”如果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無休無止地進行下去,

隻會使你變成一個“人見人躲”的孤家寡人。另一方麵,說給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對改善現狀“無能為力”的人聽,“抱怨”永遠隻能是單純的情

緒發泄。甚至當他們的同情和忍耐發揮到極限的時候,你將會

更加無處傾訴,自我壓抑。

因此,有效地抱怨應選擇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比如能夠對你

提供實際改善作用的上司或能夠及時對你進行心理疏導的心理醫

生,使它得以轉化為一種建議或宣言,則更具有實際效用。

(4)留有回旋餘地

“抱怨”的場合與方式的選擇同樣非常重要。應當盡量避免

在正式場合,工作時間對工作進行抱怨,會使你看起來缺乏起碼

的度量和專業素質。

比較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選擇在下班後的閑暇時間,以比較

私人的方式向有需要傾聽的對象進行抱怨。這一點尤其適用於上

級和下屬之間,雖然說話的內容也許並不美好,但你選擇的時間

場合則充分尊重了對方的身份,反而能使抱怨聽起來更加誠懇。

在抱怨的過程中應當“就事論事”,堅決避免任何帶有惡意

人身攻擊、侮辱、毀謗性質的言語。當你的抱怨聽起來更像是對

某個具體當事人的否定和抗議時,這場抱怨很容易轉化為直接的

矛盾對立衝突,實不明智。

(5)抱怨要趁早

這裏的“趁早”,不是遇到任何不順心的大事小事都立刻抱

怨。而是要學會及時體察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某些單個獨立的創

傷性事件發生後,能夠及時通過“抱怨”這種比較直接的方式來

排遣壓力和鬱悶,而不至於麻木地累積到最後近乎於崩潰的地步。

比如說,當你第一次連續一周加班而失掉業餘時間後,如果

感覺壓抑和苦悶,就應當找合適的人抱怨。一周的加班對於職業

人群來說傷害程度並不深刻,進行簡單的心理調試即可重新投入

工作。但如果你持續壓抑自己,使這種簡單的“傷害”累積達到

質變,徹底陷入抑鬱或者焦慮,到那時再抱怨也無濟於事了。

與其抱怨薪水太少,不如想方設法讓你的工資信封變厚 ;與

其抱怨老板太吝嗇,不如努力成為公司裏最會賺錢的人 ;與其抱

怨加班太頻繁,不如在八小時之內完成你的工作 ;與其抱怨公司

沒有提供發展平台,不如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在每

一種貌似合理的抱怨背後,都有一種更好的選擇,那就是——改

變現狀。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