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2 / 3)

現諾言,妻子總是站在台上望著丈夫歸來。這些典故都是倡導人

們要恪守信譽、說到做到。

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是不會受到別人的信賴和歡迎的。

一個商家做出了承諾而不兌現,是不會變得富有的。說到就一定

要做到,這不僅是做人之道,也是做事之道。

美國芝加哥一個公司向一家工廠訂了 3 萬套餐具,雙方商定

的交貨日期是 9 月 1 日。這個商人必須在 8 月 1 日從本港運出貨

物,才能在 9 月 1 日如期交貨。但是,由於出現了意外,這家工

廠沒能在 8 月 1 日趕製出 3 萬套餐具。工廠老板陷入了困境,因

為不能如期交貨,就等於是違反合同,就會失去信用。結果,這

位老板花巨資租用飛機送貨,3 萬套餐具如期交貨了,為此老板

損失了 1 萬美元。言必信,行必果。無論出現什麼情況,說到就

一定要做到。

美國 IBM 計算機公司發展迅速,近百年而不衰,靠的是公

司服務人員在工作中高度的責任心和恪守誠信的美德。一天,菲

尼克斯城的一個用戶急需重建多功能數據庫的計算機配件。公司

得知後,立刻派一位男職員送去,途中遇到傾盆大雨,河水猛

漲,淹沒了沿途的 14 座橋,交通阻塞,汽車已無法行駛。按常

理遇到這種特殊情況,男職員有充分的理由返回公司,但他並沒

有這樣做。他想的是公司已經答應了客戶,無論如何也要送到,

此時若自己返回公司,公司的信譽就可能受到損害。想到這兒,

他利用原來存放在汽車裏的一雙旱冰鞋滑向目的地,平時開車隻

需二十幾分鍾的路程,那天卻變成了 4 個小時的跋涉。男職員到

達用戶所在地後,又不顧旅途的疲勞,及時解決了用戶的難題。

IBM 公司正是以工作人員負責的態度和誠信的行為,贏得了

廣大用戶的讚譽。你要讓你的信用代表你,讓你的名字走進每一

個與你打過交道的人心中,讓他們信賴你,覺得你是一個誠實可

靠的人。誠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幫助你在未來社會立足、

立業。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起自己的個人信用,為進一步利用社會

資源完成工作目標、實現人生價值奠定良好的基礎。它可以幫助

你擴大自己的社交半徑,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構建人際關

係網,從而能更好地為公司服務、為工作服務。它可以幫助你打

造個人的信譽品牌,使你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遇、發

揮優勢、追求卓越。誠信是個人事業的支柱,是最好的競爭手

段。誠信會讓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處世之道大概沒有比誠實守信、取信於人更為重要的了。你

的言行舉止,時刻不可放棄了這個根本。與人交往時,隻要有這

個根本存在,隻要別人信任你,其他方麵的缺陷或許還有補償的

機會 ;若失去了這個根本,別人不相信你了,別人就不願再與你

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

有個大富翁,渡河的時候翻了船,大喊救命。一個船夫聽到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喊聲,劃著小船去救他。船還沒到,大富翁喊道 :“快來救我!

上了岸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我有的是錢。”船夫把他拉上船,送

他上岸,富翁隻給了那船夫十兩金子。船夫說 :“方才你說給我

一百兩金子,如今才給十兩,怎麼能這樣!”大富翁聽了斥責道 :

“你不過是個船夫!一天才能掙多少錢,現在一下子就賺了十兩

金子,你還不滿足?再囉唆,連這十兩都沒有!”船夫沉默不語,

搖搖頭走了。

不料,過了一個月,大富翁乘船順江而下,船撞在礁石上翻

了,他又落水了。剛好船夫在岸邊釣魚,聽到大富翁喊救命,他

動也不動。有人問他 :“你為什麼不去救他?”船夫回答說 :“這

就是那個沒有信用的人。”聽了船夫的話,沒有一個人去救他,

最後大富翁被淹死了。正如電腦缺少了硬件和軟件無法正常工

作,一個人在處世上喪失了誠實和信譽,也難以取得成功。富翁

失信於人,終於付出了大代價。

有位知名的學者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

一名赴德留學生在畢業時成績優秀,他決定留在德國找工

作。拜訪許多大公司後,他都被婉拒。他最後隻得去一家小公司

求職,但也照樣被禮貌地拒絕了。這下,留學生不幹了,他大

聲說 :“你們這是種族歧視,我要控告你們……”對方還未等他

把話說完,便打斷他說 :“請您小聲點,我們去別的房間談談好

嗎?”兩個人走進隔壁一間空房,公司人事經理遞上一杯水之後,

從留學生的檔案袋裏拿出一張紙。這是一份記錄,上麵記錄著留

學生乘坐公共汽車時曾經三次逃票。留學生看後十分驚訝,也十

分憤怒,心裏不禁嘀咕 :“就為了這點小事而不肯聘用我,德國

人也太小題大做了。”說到這裏,知名學者列舉了一組數據,稱

德國人抽查逃票通常被查到的概率是萬分之三,即你逃票一萬

次,隻有三次才可能被發現。那位留學生居然被查出三次逃票,

一向以信譽著稱的德國人對此自然不會等閑視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現代社會是信譽社會,對於個人來

說,信譽代表著形象、代表著人格。要想在形象和人格上獲得

尊重,就需要樹立個人的可信度。從這一點上說,就不難發現

為什麼德國人會將逃票這樣的小事看得比天還大。因為他們認

為,一個人在蠅頭小利上都靠不住,誰還能指望他在別的事情

上值得信賴?

失信於人,說話不算數,許諾不兌現,意味著你丟失了人的

起碼品質,意味著在別人眼中你失掉了處世的信譽。這個損失多

麼慘重,你當然會掂量得清清楚楚。

¨ ¨ 學習不能和生活脫節

北大一位名人說過,學和行本來是有聯係的,學習須要想,

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

否則,讀書雖多,隻能成為一座死書庫。

時代的發展促使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人們已認識

到,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 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

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我們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清晰

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拚一把,讓明天的你感謝今天的自己

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口號提出以後,又明確地指出 :

“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

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也就是說,有了同等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同等的能力,

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學以致用的

過程。

有一個人進城去賣竹竿,可是在他要進城門之時卻發覺竹竿

橫豎均不能進入城門,他非常氣惱。

這時走過來了一位讀書人,這位讀書人為他出了一個主意,

讓他把竹竿從中間折斷,就可以進城了。

事後,這位讀書人還非常謙遜地說 :“吾非智者,無非見者

多矣。”多麼可笑 !

在你笑過以後,再仔細想想,或許讀書人真的是一個才高

八鬥的學者,然而他卻犯了死搬教條的錯誤,不能把知識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