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未必全是教育的責任,卻是教育無法回避且必須麵對的問題!麵對這樣的社會,麵對這樣的現實,麵對精神缺失、靈魂缺失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我們拿什麼養護中國人的靈魂?我曾經因為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訪談過117所西方的中小學,他們選擇以宗教來養護孩子的靈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都可以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宗教力量,洗滌靈魂!但是,現實的中國宗教卻不可以起到洗滌靈魂和養護靈魂的作用。
道教是本土宗教,原本極富中國哲學精神的宗教,自創立以來,曾給無數絕望的人以生的希望,給無數蒙昧者以智慧,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現在卻有異化為一種算命、算卦的工具的傾向。道教,尤其是《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利他精神,“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處世哲學,“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智慧,都是中國社會需要的精神資源。可惜,在道教場所這些正有被拋棄的可能!從印度傳來的佛教,也曾經撫慰了眾多中國人的心靈,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如今大有異化為國人追求財富、追求升職、追求升學甚至是庇護犯罪的工具的傾向。明碼實價的功德買賣,佛教聖地上市招股,都是匪夷所思的荒唐行為。這樣被極少數人異化的宗教能關懷我們的學生嗎?能養護中國人的心靈嗎?我們拿什麼養護孩子的靈魂?目前看來隻有儒家文化最合適。因為儒家文化是倫理文化、樂感文化、價值文化。從教育本質論的層麵看,儒家文化是現代教育的精神資源。
從教育本質論的層麵看,儒家文化資源分類:
(一)儒家文化為教育提供豐厚的民族精神資源。
中華文明數千年沒有毀滅,且不斷超越,不斷創新,原因就是民族文化記憶被保存下來,民族精神被傳承下來。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為全體民族成員所接受和認同,並成為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表現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尚中貴和、博愛泛眾、勤勞儉樸的精神。這些是民族性格和共同價值觀。
一是“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語出《周易·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意為:“天道運行剛健,君子應學習天道而自強不息。”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執著、孟子“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態度都是自強不息。這種精神是民族複興所必需的,是中國夢所必需的,是每個中國人所必需的!是“拚爹”的年代爹沒有優勢的境況下最需要的精神!
二是“厚德載物”的精神。“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坤卦·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意為:“大地博厚寬廣,君子應如是容載萬物。”“仁”就是厚德載物,沒有仁愛、包容、責任,人不可以為人;承載重大使命是載物,如果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人不可以為人。亦可說成是“厚德載福”:齊桓公死於廚師之手,是因為失德;陳勝死於馬夫之手,是因為失德。福德不足,德不高而位高,是十分危險的,仿佛高聳入雲的危樓,隨時可能倒塌!
三是“天下為公”精神。“天下為公”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典型的尚公道德取向,也是典型的民族精神。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是“天下為公”。“天下為公”的民族精神今天已然完全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天下為公的核心價值主導下,民主、自由是必然的歸宿。
四是“尚中貴和”的精神。“尚中貴和”即崇尚中庸、以和為貴。“中庸”是大智慧,“和”是群生狀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學術包容到了如此程度。孔子向老子請教證明孔學不排他。“尚中貴和”是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既“用其中於民”又“和而不同”,誠如是,則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更重要的是,很多社會問題將迎刃而解:比如在企業高管年收入數千萬元和普通員工幾萬元之間求一個平衡點,勞資矛盾將根本緩和;在廣廈千萬間的開發商和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城市貧民中間有一個平衡點,社會矛盾尚可以調和。
五是“博愛泛眾”的精神。“博愛泛眾”語出孔子“泛愛眾,而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孟子則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愛泛眾”已然成為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倫理基礎。由此可知,“博愛”並不是基督教的原創,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精神!
六是“勤勞儉樸”的精神。語出《尚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家。”這是互文的修辭手法:“無論國事家事,都應勤勞儉樸。”改革開放後,我們經曆了三十年高速發展,環境欠債頗多,“窮奢極欲”勢必加大環境負擔。“勤勞儉樸”必須成為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依靠歐美人窮奢極欲拉動世界經濟的模式,無休止地索取地球資源,必然導致人類滅亡。
(二)儒家文化蘊含豐厚的倫理精神資源。
一是“家庭中心”的倫理基礎。儒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中國傳統倫理的基本範疇。“五倫”起源於家庭倫理。君臣是父子類比,朋友是兄弟推衍。子夏曾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五倫”之中,孝文化處於核心基礎地位。首先,孝文化維護了家庭和社會穩定。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其次,孝文化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紐帶。文人傳承文化是世界文化傳承共同的顯性方式,中國除了顯性方式外多了一個隱性方式——民間家庭的口耳相傳。
二是“家國一體”的倫理價值取向。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主張社會道德與家庭道德相結合,由父子關係推衍出君臣關係,由兄弟關係推衍出朋友關係,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忠臣!二戰期間德國人可在一個月之內打垮號稱世界第一的法國陸軍,日本侵略者在十四年中在武器先進的絕對優勢下卻無法打垮中國軍隊。結論是:“忠孝倫理精神挽救了中國。”在人類戰爭史上,也隻有中國軍隊可以整連、整營、整團、整師、整軍、甚至整集團軍戰死不降。而西方人認為,打不過投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三是“天人合一”的倫理境界。人倫屬於社會現象,但並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先哲們很早就關注人與自然。孔子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大意為:“釣魚時隻用釣竿而不用網,用箭射但不射歸巢的鳥。”孟子繼承了這種“推恩”原則,提出了“推恩足以保四海”的主張,發展到張載就成為“民胞物與”的生態情懷。“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倫理長期追求的處理人與天、與自然、人與神的關係的理想境界。這正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精神資源。
五、儒家文化的教育主體論價值
原生態儒家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源於民本思想。孔子是人本主義哲學家、民本主義政治家和生本主義教育家。
(一)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儒家以人為本。“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奴隸主把人當牲口,孔子把奴隸當人。麵對殉葬惡習孔子痛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對人權維護何其堅定,何其堅決,何其執著。發展到孟子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則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儒家這種人本政治理念,是中國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整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
其次,儒家以教為政。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政治不可介入學術,但是教育本身就是政治,這是曆史,也是傳統。“以教為政”由孔子首創。“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教化民眾,本身就是政治,而且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政治。儒家以民為本,表現在教育主體上就是“以生為本”。孔門師生關係之融洽、思想之自由、教學之民主,世所稱道。舉一個典型的例子,《論語》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師生之平等以至於學生有權質疑老師的言行,有權要求老師解釋和承諾。若不是“以生為本”,孔子怎麼會浩歎:“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怎麼會因為顏回殞命而“哭之慟”呢,怎麼會聞子路被剁成肉醬而從此再也不吃肉醬呢?
(二)有教無類的教育情懷。
有教無類是以生為本的情懷。儒家以民為本,以教為政,化民成俗,所以其教育必然以生為本。孔子開貧民教育先河,第一個將教育從宮廷轉移到民間。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也。”這句話學者們大多解釋為隻要帶上十條幹肉來,我沒有不收為學生的。不要說春秋時期,就是我的學生時代,普通人家一條幹肉都拿不出來,何況十條;現在拿十條土豬肉也是不容易。所以應該解釋為:“男子十五周歲,行束脩之禮,願意學習我全收。”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通過教育給予貧民發展權,何其偉大!因為有教無類,所以孔門弟子既有富甲一方的子貢,有貴族子弟孟懿子、南宮敬叔,還有“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有“朽木不可雕”的宰我!
現實中中國教育可是“有教有類”:宏觀來看,地域教育文化、投入、軟件、硬件差異天壤之別;中觀來看,校際之間師資、科研、設備、設施差距懸殊;微觀來看,在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關注高分的學生多、關注低分的學生少,關心富貴子弟多、關注貧困子弟的少,愛好學生的多、愛差學生的少……可怕的是這些差距,依然遵循“馬太效應”繼續擴大;更可怕的是,階層固化,因為教育不公平,弱者、貧者的上升通道更加狹窄!教育不再成為社會公平的助推劑,相反成為社會不公平的催化劑!
實現儒家所倡導的“有教無類”,方法也很簡單:
一是教育經費由中央本級財政統籌解決。有人笑我癡人說夢。其實不然。軍費可以由中央本級財政解決,為什麼最重要的民生教育經費不能由中央本級財政解決呢?誠如是,則教師成為中國最受尊敬、也最受歡迎的職業!誠如是,則中國教育發達與落後、東西部等地區差異可以完全消除!誠如是,則留守兒童的難題迎刃而解!誠如是,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不再艱難!誠如是,則中國不再有失學兒童,不再需要靠富人施舍來解決貧困兒童入學問題,不再需要那些裝潢門麵、為個人樹碑立傳的救濟工程!誠如是,則中國公民發展起點公平、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則社會公平實現本質飛躍。
二是取消基礎教育等級招生機製,建立教育投入績效機製。取消人為地將學校分為三六九等,招生批次人為分等,校際差距人為拉大,以行政幹預和政策傾斜的方式,製造所謂名校的現有機製。古代中國著名書院,著名私塾都不靠皇家恩賜;西方名校,十之八九去行政化。要鼓勵校長各顯神通,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同時,要有限製教育過度投入的法律及製定教育投入績效考核機製。當投資績效為零時,就要停止投入,嚴禁投入,過量投入就是違法。
三是建立教師退出機製。中國公辦學校教師與公務員同屬於固化階層,有進入機製沒有退出機製,導致那些隻愛好學生不愛差學生、隻關心富貴子弟不關心貧困子弟、隻關注高分不關注低分之缺乏起碼教師道德修養者仍有市場和保障。
(三)終生學習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終生學習思想的首創者。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歲立誌求道,三十歲形成獨立人格,四十歲不再迷惑,五十歲認同自己的命運(以教育改變社會),六十歲能容納各種批評,七十歲做什麼都不背離道,這是終生學習的人生。自古而今,儒門弟子無一不是終生求道、終生學習,若非以生為本,何來如此教育效果!
(四)自由討論的教育模式。
自由討論模式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老師不擺架子,學生暢所欲言。孔子曾經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人坐在一起“聊天”,孔子要求大家“各言爾誌”。子路搶先發言:“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回答:“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聽了四位弟子的誌向,孔子除了對一向不謙虛的子路“哂之”外,喟然而歎曰:“吾與點也!”這段對話充溢著民主教學氛圍,師生共同無拘無束地談論誌向,孔子並不一一點評,而是有所保留,充分尊重個性,除了表示自己的誌向與曾皙一致外,並沒有說誰的誌向合理或不合理。這比當今標準答案的製式化教育顯然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假如不是以生為本的自由、民主、寬鬆,很難想象我們民族今天有《論語》這部曠世奇作。我們在兩千多年孔子的課堂,看到了今天美國的課堂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