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要以推動“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主線,重點在四個方麵下功夫:
一是在“增加投入,‘多予、少取、放活’”上下功夫。大幅度增加支農投入,著力提高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
二是在“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上下功夫。財政支農資金的安排和使用,既要全麵考慮,又要分輕重緩急,適當集中,重點突出。
三是在“因地製宜、科學規劃”上下功夫。我省陝南、陝北、關中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生活習俗差異較大,需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子。
四是在“加強管理、注重實效”上下功夫。不搞花架子,不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提高政府支持效率,給農民群眾帶來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換句話說,就是要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實現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
二、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措施
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在不斷做大財政蛋糕的同時,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分配格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穩定增加新農村建設投入的機製和渠道,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增量上積極傾斜,努力增加財政支農投入總量。比如,今年省財政新增“三農”資金6.3億元,占新增財力用於經濟社會發展資金的一半以上。
二是在存量上適度調整,積極整合現有支農資金,擴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目前,支農資金點多麵廣,分配渠道多,資金使用分散,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通過整合,統籌安排,進一步提高資金的整體效益。
三是在政策上認真研究,進一步開辟財政支農投入的新渠道。比如,一些涉農的稅收,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資源、礦產開發收益、收入等,都可以考慮重點向新農村建設傾斜。
四是在機製上改革創新,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各方麵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財政貼息、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等多種激勵措施,引導社會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三、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什麼
我想,可歸納為這麼幾個方麵:
一是圍繞“生產發展”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力度,改造中低產田,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支持農業產業化等。
二是圍繞“生活寬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完善糧食直補、小麥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清理和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適當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從財稅政策方麵支持農民進城務工。
三是圍繞“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支持農村道路、改水、改廁、沼氣建設、村莊規劃等。
四是圍繞“鄉風文明”,支持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支持力度,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範圍,今年試點縣達43個,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支持縣文化館、圖書館建設,支持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五是圍繞“管理民主”,支持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省財政從今年起,建立農村人才基金,每年拿出5000萬元,支持實施基層人才隊伍振興計劃,支持大學生服務基層,支持專業人員支農、支醫、支教。同時,加強農村基層黨支部建設,支持黨員活動室、閱覽室建設,提高村級幹部經費標準,保證基層政權正常運轉等。
縣(市)長當家理財應把握的幾個要點
(2007年4月5日)
財政是庶政之母,既是一個經濟範疇,又是一個政治範疇,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唐代理財家、陝西鳳翔人楊炎說:“財賦者國之大本,生民之命,重輕安危,靡不由之。”北宋文學家蘇轍說:“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國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敗,常必由之。”縣(市)長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如何當好家、理好財非常重要。朱?基同誌曾經講:“一個領導幹部特別是主持一方工作的領導幹部不懂財政是最大的弱點。你必須知道什麼是財政的錢,有多少。你知道量入為出,你這個地區,你這個部門才能興旺發達。有些同誌當了領導幹部,還不知道手裏有多少錢,也不知道這些錢從哪裏來的,或者大手大腳地花錢,豪言壯語,這怎麼得了啊,這是不行的。”縣(市)長是一縣一市的當家人,當家就必須理財,不理財就當不好家。
當前,我省財政改革與發展正處在非常關鍵的時期。縣(市)長們如何把握好當前的財政經濟形勢,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當好家,理好財,我想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五點:
第一,要把握公共財政的本質特征,突出公共性,做到為公理財。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曆史演變過程看,適應於不同經濟體製的財政模式,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財政模式是典型的家計財政,其明顯特點是公私不分,管理不規範、不透明,隨意性大,收支缺乏有效監督;與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財政模式是生產建設型財政,其突出特點是政企不分,大包大攬,統收統支;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財政模式是公共財政。現代意義上的公共財政,始於17世紀末的英國,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公共財政與其他財政模式相比較,具有四個突出特點,也可以說是本質特征:一是公共性。公共財政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目的,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二是公平性。公共財政政策要一視同仁,財政分配要符合社會絕大多數成員認可的正義觀念。三是公益性。公共財政的收入是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措的,公共財政的支出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的。四是法治性。公共財政要把公共管理的原則貫穿於財政工作的始終,以法製為基礎,管理要規範和透明。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的職能主要是確保政府履行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項職能,強化公共服務,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也就是要拿眾人之財,辦眾人之事。如何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凡是市場辦得了和辦得好的,政府都應該放手讓市場去辦,不能替代市場主體去配置資源。凡是市場辦不了和辦不好的,政府都應該主動出擊去辦好。也就是說,財政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解決好“越位”與“缺位”問題,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逐步減少一般競爭性領域的直接投資,加大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社會公共領域方麵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