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加強管理,求真務實,合力攻堅。加強管理是財政工作的永恒主題,特別是財政支出管理麵臨的任務重、矛盾多、壓力大,必須求真務實,主動協調,合力攻堅。近幾年,我們對內目標明確,協同一致,對外主動上門,積極溝通,推行收支目標責任考核,製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探索績效管理途徑,加強財政監督檢查,財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支出指標發生了積極變化。但是,效率不高、鋪張浪費等薄弱環節仍然不少,離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差距還比較大。今後,需要我們更加努力,鍥而不舍地搞好各項管理工作,使財政資金的使用真正做到安全、規範、有效。
五是固本強基,人才興財,帶好隊伍。隊伍建設是關係財政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和基石,“人財兩旺”、“三出”局麵應當成為我們始終不渝的目標追求。要堅持公道正派的幹部路線,看德才、看政績、看貢獻,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做到用事業造就人才,用機製激勵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要高度重視幹部的學習與培訓工作,創造條件,推進“學習型”機關的形成。要高度重視廉政建設,建章立製,警鍾長鳴,注重實效,確保財政幹部和財政資金的“雙安全”。要高度重視財政文化建設,注重人文關懷,構建和諧機關,建設財政精神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以財政文化提升財政形象,以財政形象展現財政文化,努力使財政係統的優良傳統和嶄新風貌不斷發揚光大。
陝西財政二十年
(2008年1月)
1986年以來的二十多年,是我國市場化改革啟動和不斷深化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為了適應經濟體製轉軌的需要,按照中央部署,陝西圍繞三條主線進行了財政改革:一是圍繞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製度,進行了稅收製度改革;二是圍繞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間收入分配製度,進行了財政體製改革;三是圍繞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製,進行了預算管理製度改革。這些改革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使陝西財政收入連年邁上了新台階,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陝西與全國其他省市一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營企業上繳的利潤,工商稅隻占很小一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陝西在1980年開征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外國企業所得稅;1983年進行了第一步利改稅,開始對國營企業征收所得稅;1984年進行了第二步利改稅,對工商稅製進行了改革;1994年,對稅收製度進行了全麵改革,主要內容是:改革流轉稅製、統一企業所得稅、規範個人所得稅、完善其他稅種。1994年以後,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及新稅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先後對一些稅收製度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現行的稅收製度。通過稅收製度改革,陝西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逐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規範的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製度。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政府之間實行高度集中的財政體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央對地方先後實行了以“包幹”為主要特征的財政體製和分稅製財政體製。與此相適應,陝西在省以下各級政府之間也先後實行了包幹財政體製和分稅製財政體製。1980年,陝西在省以下實行了“劃分收支、分級包幹”的財政體製;1985年,實行了“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幹”的財政管理體製;1988年,實行了“包幹”財政體製;1995年實行了分稅製財政體製。2003年以來,為了進一步理順省以下各級政府間的收入分配關係,規範稅收征管,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發展經濟、增收節支的積極性,陝西調整和完善了省以下分稅製財政體製,並探索了“省管縣”和“鄉財鄉用縣監管”財政體製。與此同時,在建立、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基礎上,還建立和完善了激勵性轉移支付,先後實行了“兩保兩掛”、收入上台階獎勵辦法,“三獎一補”辦法,以及“三獎三管六保障”激勵約束考核辦法。通過財政體製改革,陝西在省、市、縣、鄉各級政府之間建立起了規範的收入分配製度。
在改革財政體製的同時,為了建立與公共財政相適應的預算管理製度,陝西從1998年起實行了會議費統一結算、政府采購和外事接待費統一結算;從1999年起,實行了幹部職工工資統一發放;從2000年起,實行了會計集中核算;從2001年起,推行了部門預算;從2002年起,推行了國庫集中支付;從2006年起,進行了政府收支分類改革。這些改革的實施,使陝西財政資金運行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稅收製度、財政體製和預算管理製度改革的不斷推進,陝西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1995―2002年,盡管受通貨緊縮影響,全省經濟除1999年增長8.4%外,其他年份增長均在9%以上。2003―2007年,全省經濟年均增長12.9%,2007年全省GDP達到5369億元。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全省財政收入連年邁上了新台階。1995―2007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先後突破100億元(1995年95.19億元,1996年達到117.22億元)、200億元(2001年225.98億元)、300億元(2003年326.94億元)、400億元(2004年415.50億元)、500億元(2005年529.02億元)、600億元(2006年697.54億元)、800億元(2007年891.6億元)大關。2007年全省財政總收入是2002年的3.2倍。與此同時,財政總收入上台階時間逐年縮短。全省財政總收入從10億元到100億元用了35年,從100億元到200億元用了5年,從200億元到300億元用了2年,從300億元到400億元用了1年,從400億元到接近900億元僅用了3年,財政收入進入穩定快速增長時期。
在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全省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有力地支持了各項改革,保證了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1995年以來,全省財政支出先後突破200億元(1999年206.51億元)、300億元(2001年350.05億元)、400億元(2002年404.91億元)、500億元(2004年516.31億元)、600億元(2005年638.96億元)、800億元(2006年824.18億元)、1000億元(2007年1050.7億元)關口。2007年全省財政支出是2002年的2.6倍。隨著財政支出規模的不斷擴大,財政支出結構也得到了不斷的調整,在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等重大經濟社會改革的同時,不斷向困難群體、農村、基層、社會事業傾斜,公共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特別是“三農”、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科技、環保、政法、經濟建設等重點支出保持了較高的增幅,對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同數風流 永遠是朋友
(2008年1月9日)
同誌們知道,全省財政工作會議之後,我就要離開財政工作崗位了,這是和大家開的最後一次財政工作會。會議就要結束了,真有些百感交集、戀戀不舍,有許多話想說。總的講,在這個崗位上,我個人感受到有三個“有幸”。
第一個有幸,是我有幸在55歲經曆了4個單位之後來到財政工作崗位。這個崗位任務艱巨而光榮,肩負著黨和人民的使命以及千百萬群眾的期盼,處理著非常繁雜的事務,對個人是一個很好的鍛煉,也是自己回報組織、人民和社會的一個很好機會。最近我在想,能到這樣一個崗位,不在乎權力大小,而在乎能實實在在做點事,有點成就感,有點回報感,有點人生的充實感,我確實是幸運的。
第二個有幸,是有幸在這個時代、這個時候在財政工作崗位上幹了五年。這五年風雨兼程,困苦多多,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我們並肩戰鬥,財政有了長足的、跨越式的發展,很不容易。我想,說到底,形勢比人強。這個形勢確實太重要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經濟穩定快速發展、財政實力不斷增強、中央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才使我們有這麼一個好的條件和資源做大財政事業。能在這個時期主持財政工作,我很感謝,也很幸運。
第三個有幸,是我有幸能在財政這個大家庭裏,在這個班子裏,在這個集體裏。省、市、縣各級財政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濡以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們的合作是愉快的,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有著共同的心願,有著共同的事業,而且我在財政幹部身上,包括我們班子的同誌,我所接觸的好多市縣局長,我們的處長、主任,我們的隊伍中,感受到大家那種大局意識,勤勉敬業、團結向上、不懈奮鬥的精神。這一切激勵著我,帶動著我。此前我自己是門外漢,對財政所知甚少。五年來能有所了解、有所進取,並做出一些成績,確確實實是同誌們傾心幫助、大力支持的結果,大家給予我的比我給予同誌們的要多得多。我經常在想,工作著是美麗的,有奉獻是幸福的,在職這五年,有值得奮鬥的目標和事情去做,有好的領導,有好的團隊和同事,這不僅是事業的幸運,更是我個人的幸運。
最後我想說,今後我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財政崗位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和留戀的五年,也是我收獲最大、和大家共同奮鬥、從同誌們身上學習最多的五年,更是我們加深了解,互相促進,為財政事業,建立友情,做出貢獻的五年。今天我要說一句話,今後我們雖然分別了,仍將“一同數風流,永遠是朋友”。再一次衷心地祝願大家,能夠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把我省財政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為三秦父老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