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原府屬州縣遠多於清之1州10縣的規模,共計6州22縣,包括今太原市、忻州市、陽泉市全部,晉中市、呂梁市大部。筆者重點對清屬州縣地域進行了較詳細的考察,其他地方隻進行了少量的局部調查。但大體了解了明代太原府劇場建設的基本情況。
第一節 明代太原府戲台存佚概況
從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資料看,明代劇場之設在太原府已相當普遍,實地調查及資料檢索所得共計33處,其中現存戲台9處,見於碑載現已不存的12處,文獻記載現已不存的11處,僅存照片者1處。
一、現存戲台
1.徐溝縣(今屬清徐縣)城隍廟樂樓
2.寧武縣二馬營村廣慶寺舞樓
成化十四年(1478)建。單簷歇山頂,一麵觀。台西側有耳房三間,為戲房,東側為山門。近年進行了重修。通麵闊三間11.2米,其中明間5.2米;通進深6.2米。廟內還存正殿、側殿、鍾樓、廂房等。1984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榆次縣城隍廟樂樓
正德六年(1511)建。二層平座式歇山頂建築。通麵闊五間11.9米,進深三間5.6米。背靠懸鑒樓。樂樓前又有清代增設之過路戲台。清代戲台麵闊5.6米,進深4.4米,台基高1.14米,單簷歇山頂,前簷柱高2.9米。東西影壁亦為明代建築,二柱式歇山頂。保存較好,2001年重修。廟三進院,中軸線上有山門、懸鑒樓、樂樓、戲台、獻殿、正殿、後殿等,兩側有配殿、廂房等。198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化間(1465—1487)創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重簷歇山頂,一麵觀。通麵闊三間9.85米,其中明間3.95米;通進深三間11.55米。過路台,下層高1.45米(地麵已鋪水泥,實際高度要比現存高),山門兼戲台。兩進院。台左右有鍾鼓樓,正北有獻殿、正殿,兩側有配殿、廂房。後院有後殿、配殿。保存較好,1983年與西側之文廟一起被列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忻州遊邀村華佗廟戲台
嘉靖七年(1528)創建。懸山頂,三麵觀通麵闊三間8.5米,其中明間4.5米;進深六椽5.9米,其中前台4米。保存較好。廟內還存正殿,周圍有佛殿、關帝殿等。
5.陽曲縣洛陽村草堂寺樂樓
嘉靖十二年(1533)樂樓。前歇山後硬山式,三麵觀。通麵闊三間8.9米,其中明間4.98米;通進深6.72米,其中前台3.9米。八字音壁不計其頂寬為1.82米,高2.23米。保存較好。廟內還存正殿、過廳等。
6.太原縣(今晉源區)晉祠樂樓
嘉靖三十年(1551)以前已建,現存為萬曆元年(1573)水鏡台。前部(清代)卷棚歇山頂,三麵觀;後部(明代)重簷歇山頂。前部通麵闊三間9.9米,其中明間5.4米;進深四椽4.8米。後部通麵闊三間9.6米,其中明間3.19米;進深兩間5.6米。保存完好。廟還存宋代聖母殿、金代獻殿、魚沼飛梁、金人台、對越坊、鍾鼓樓、水母樓以及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南有清代戲台)、關帝廟、呂祖閣、老君洞、文昌宮、財神廟、三聖祠、公輸子祠、靈官廟、台駘廟、苗裔堂等。1961年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忻州東張村關帝廟戲台
萬曆九年(1581)建。前台卷棚歇山頂,三麵觀;後台懸山頂。保存較好。前台通麵闊三間5.9米,其中明間3.9米,進深4.2米;後台通麵闊三間7.9米,進深3.3米。廟內還存正殿、獻殿、配殿等。
8.壽陽縣宣崖村龍天廟樂樓
萬曆二十二年(1594)建。硬山頂三間,不分前後台。通麵闊7.5米,通進深4.3米。台基高0.35米,前簷柱高2.37米。廟內現存正殿、偏殿、左右配殿。
9.代縣劉家圪洞村古鬆寺戲台
天啟二年(1622)建。懸山頂,一麵觀。通麵闊五間13.8米,其中明間3.8米;進深四椽兩間7米,其中前台3.34米。廟分上下兩院,下院隻建樂樓。上院存牌樓、鍾鼓樓、東西配殿、正殿等。保存較好。1991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九處中,晉祠水鏡台論者多斷其創建年代為萬曆元年,其依據是後台正脊萬歲牌題記“萬曆元年六月吉”字樣。而前述高汝行《太原縣誌》卷首《晉祠之圖》中,即在現水鏡台位置畫有樂樓。高氏於嘉靖三十年(1551)修成《太原縣誌》,說明樂樓在嘉靖三十年以前已經存在,當時稱為“樂樓”。
二、見於碑刻記載現已不存之戲台
1.太穀縣陽邑淨信寺樂亭
正德間(1505-1521)與天啟二年(1622)修建。據寺存《補修陽邑鎮淨信寺碑記》碑載:“至我明正德間鄉耆杜甫、杜文與僧昌愛等增大其規模,以正殿作南殿,後補大殿東西廊各五間,灰泉廟一間,樂亭一座。”萬曆三十三年(1605)“將灰泉廟並樂亭悉毀之”。天啟三年《陽邑寺新建膳亭樂亭並磚天王殿牆記》載,二年又重建樂亭。
2.壽陽縣北燕竹村德馨廟樂棚
嘉靖九年(1530)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煙竹村各廟記》碑文載:“煙竹村古廟一所,其昭濟聖母殿始元延祐五年。明嘉靖庚寅重修誌鍾及殿壁,而樂棚、大門其增建者,與龍神廟記,萬曆乙未重修,應亦嘉靖年仝建者。”此碑文內容雖為後人追記,但所記有據,應可信。
3.壽陽縣韓莊村觀音寺樂樓
隆慶六年(1572)前建。隆慶六年《重修觀音寺記》碑文載:“正殿三楹,中塑以佛像。東廊三楹,中塑以羅漢,此舊製也。殿左有觀音伽藍堂,故傳此古刹也。因重整修理,金碧輝煌,光彩炫耀,儀像大異於平時。新建西廊三楹,中塑以十王地藏,聖容壯麗,豐瞻奪目。樂樓一楹,以為展奠祈禱之所。南殿三楹,以為出入之門戶”。碑於“大明隆慶六年歲均壬申春二月吉旦立”,以當地氣候嚴寒判斷,工程不會完成於春季二月,故樂樓及其他建築應修繕、新建於隆慶五年以前。觀音寺及樂樓現已不存。
4.盂縣北莊村大王廟樂亭
萬曆十九年(1591)建。萬曆十九年《新創大王廟樂亭碑記》載“獨計歲時享祀雖匪懈,而樂亭未建,何以避風雨而匪懈於享祀?此則高識遠慮者所□憂也。是用劉策等共圖而創造之,先下甃石台三尺,次立亭於其上,而中唐亦砌以磚石,視前製略備而氣象頗偉觀焉。乃修飾而潤飾之,又不望於後人也哉!”工程“始於萬曆庚寅之冬,落成於萬曆辛卯之春”。碑文較詳細地記述了樂亭建設的情況,並言建設的目的是“以避風雨而匪懈於享祀”,說明此前已有演出活動,但不能“避風雨”,可能是露天或簡易搭棚。
5.壽陽縣窯子上村將軍廟樂樓
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修。萬曆二十九年《增修護國將軍廟記》碑文載,萬曆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重修,“□□殿複廓而構之,易其朽憊,砌以磚石,內金飾聖真,壁繪出入;外丹堊簷宇,碧綠榱桷。傍添龍王堂一楹,以為□禱雨澤之所。前添樂樓並門樓各一楹,後添道舍三楹,外築周垣”。將軍廟山門外現存古樂樓一座,為卷棚頂三間,與碑載樂樓“一楹”不符,且現存廟宇布局與碑載差距也較大,由此判斷該廟及樂樓進行過改擴建。廟現存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將軍神廟碑記》碑載,從康熙九年(1670)到十九年興工重修達十年,碑未載工程詳情,將軍廟包括樂樓可能就在此次大幅改建。現存樂樓與當地清代的流行式樣有所不同,當地清代平麵布局一般為前單間後三間、前窄後寬“凸”字形,一般前台卷棚頂與後台公用,後台左右再延小卷棚成耳房,如黃門村大王廟戲台;或前後台兩建築組合,如北燕竹村清嘉慶間興建的戲台。窯子上村將軍廟戲台前後台共用卷棚頂,麵闊一致,台基麵闊9.1米,進深8.9米,平麵近方形,空間也較小。可能現存戲台仍保留了明代的一些特征。
6.陽曲縣上蘭村(今屬太原市尖草坪區)五龍廟樂樓
萬曆三十五年(1607)建。萬曆三十六年《五龍王廟碑記》碑言,當地於萬曆三十四年大旱,禱雨獲應,謀欲建祠妥神,卜吉將鳩工,“忽汾水浮大木百餘本”,村眾用一年多時間,建成五龍廟,“計正殿三楹,鍾樓、鼓樓三楹,兩廊六楹,山門三楹,山門兩邊洞□□楹,樂樓一座,龍池一眼”。
7.陽曲縣中兵徘徊寺樂亭
萬曆四十三年(1615)建。明萬曆四十四年《重建總司聖母廟並新建樂亭碑文》碑載:“眾□謂其時享(闕文)不足以悅神心致降鑒也,又創建樂亭一所。寶殿雄峙於內,樂亭聳立於外,大勢嚴正,規模整飭,固神之靈亦人之誠(闕文)方之人仰瞻有地,而四境之人相與尊之敬之,無敢射”。此廟現存古樂樓一座,為清嘉慶七年(1802)建。
8.陽曲縣西淩井鄉掃峪村華岩寺樂樓
萬曆四十八年(1620)以前建。據寺存萬曆四十八年《重修碑記》記載:“鄉者公議移其大廟佛殿於東,鍾樓移治於西,是以整,而大地鮮明愛有樂亭由來久矣,鼠雀盜□,負雨漂零,牆垣地基而一塵不立。”
9.壽陽縣郭村南神廟樂樓
天啟七年(1627)以前建。明天啟七年《大明國山西太原府壽陽縣升平鄉郭村重修南神廟碑記》碑文載,南神廟“奈自來東西無廊,鍾□無跡,樂庭蓁蕪,其於聖母之靈光褻矣。倘仍是而埋工不舉,難以壯遐邇之瞻望,久曠弗營,何以肅不朽之奇風”,因而“建東廊四間”,“又立西廈三間”,並建鍾樓,重修了樂庭。10.壽陽縣北燕竹村德馨廟樂棚
崇禎七年(1634)建。崇禎七年《新建昭濟聖母洞記》碑文中有“取神洞(闕文)晉祠聖母洞、關聖帝君、樂棚,所修有晉祠殿、三佛堂、龍神廟”等字樣,推測語義,結合康熙四十二年(1703)碑記“崇禎七年建聖母洞及西樂台,而育嬰聖母祠即在其時”,樂棚為崇禎七年新建,後又被稱作“西樂台”。加上嘉靖九年(1530)建樂棚,直到清康熙年間德馨廟有兩座樂棚。該廟現存舊樂樓2010年剛剛坍塌,基址及塌毀的建築材料尚堆積在地,但此樂樓已非明代樂棚,以廟存清嘉慶十八年(1813)《煙竹村改建廟宇碑記》記述,為此間徹底改建廟宇時新建。
11.太原縣(今晉源區)馬莊村芳林寺樂亭
明代建。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芳林啟移亭樓記》碑文載:“及見樂亭之卑隘,鍾鼓樓之促踞於殿台,深悼前人之製何為而有此遺憾也。繼後鄉民之有識者,慨然起而升摭更葺之。謂樂亭為侑享設,卑不足於聽聞,隘不可以容眾,擴橫之宜也。又謂鍾樓之促,居於殿台非製,且塞神明之觀,聽又非敬。遂移天王殿之左右為兩角門,上建其樓。懸鏞於東,臥鼓於西,日夕拷擊之聲,以高致遠和,神人兩達,遠近有賴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