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章在修改中亮麗

寫作論壇

作者:謝榮

語文老師都知道,學生的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第一稿往往是半成品,隻有經過反複修改、不斷加工才能出精品。歐陽修名篇《醉翁亭記》,相傳開頭起筆原有數十字,後修改成“環滁皆山也”五個字,簡潔有力。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始有鴻篇巨著《紅樓夢》問世。

然而,現行的中小學作文教學往往忽視了修改這個重要的環節,往往一學期在作文數量上貪多求全,而在作文質量上不求甚解。從而導致作文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寫作水平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布置一篇文章讓學生寫作,學生完成寫作,上交文章讓老師批改,老師在課堂上略微點評,草草收場。這個過程最缺乏的是學生參與作文教學的環節,缺乏的是學生修改作文的心路曆程,他們以為作文就是學生寫,老師改;學生聽,老師講。我以為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讓老師從繁重、低效的作文評改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整個作文教學過程。

我在實際作文教學中,一篇文章往往曆時一月,經曆八個環節。具體是:簡要指導、布置寫作;作文分類,課堂點評;第一次修改;典型文章批改,指導學生第二次修改;第二次修改;學生互批互改;老師評價;優秀作文展評。八個環節當中特別強調的是學生的修改。兩次作文修改的目的、方向是不同的。第一次側重對文章整體的修改,包括題目是否新穎、有無內涵(命題作文除外)、立意是否深遠、選材是否豐富、布局是否合理、主旨是否深刻等。當然學生隻要能夠選擇一兩點作為作文修改的方向即可。第二次側重在文章的細節方麵下功夫,包括文字、語句、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可以在班級中選擇一些愛好寫作、文字功底較好的學生組成作文評改小組,這樣既可以幫助老師,又可以在評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當然這些環節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隻有在老師的指導下的作文教學才是有效的。

以近期寫的一篇文章為例。出示作文題目:“ ”,我的年度漢字。要求學生用一個字概括自己一年的感觸和體悟,作為年度漢字入選自己的人生字典。先談擬題,學生展示的題目可謂五花八門,有平常型大眾化的,有內涵深刻個性化的,也有生造奇葩類的。比如“毅”“晗”“奇”“衰”這些題目就顯得有點晦澀,有生造之疑。“忙”“樂”“苦”這些題目大眾化,想寫的出彩比較難。“拚”“傷”“淡”“追”這些題目就比較有個性,也容易挖掘內涵。學生首要任務是修改題目。其次說選材。這種文章選材要豐富,從不同角度去表現主題,忌單一,用一件事作為作文的內容。再看文章的主旨,應深刻,忌膚淺。要有一定的思辨性。有些學生以“淚”為題,一篇文章的內容全部寫自己的痛苦,這樣的主旨顯然比較膚淺。最後談談語言,或平淡有味,或風趣詼諧,或優美豐富。這些都是學生修改作文的方向。

對語文老師來說:指導學生反複修改作文往往比純粹的點評重要,對學生來說:一篇多寫往往比寫作多篇重要。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複推敲佳句來”,讓文章在反複修改中提升價值,也讓學生在不斷斟酌中享受作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