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再到深圳(1 / 2)

時間過得真快,1992年的早春悄悄地來到人們身邊。1月19日上午,鄧小平又一次來到深圳。距離他上一次到深圳,時間已過去了八年。

八年後,他還是住進了迎賓館的桂園。剛剛坐穩,他就對安排他休息的深圳市負責人說:“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處去看看。”

88歲的老人,看深圳就像是看久別的熟人,親切得很。

老人心裏裝著一本大賬。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內外政治形勢發生了動蕩。在國內,發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場風波;在國際上,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劇變。另一方麵,在思想界,曾一度出現了凡事要問一問姓“社”還是姓“資”的“左”的思潮。這樣,許多人在問,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究竟對不對?

鄧小平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特區的。盡管他已經從領導崗位上徹底退了下來,但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他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迎賓館的路上散步時,女兒鄧楠提起八年前為深圳題詞的事情,鄧小平吟誦道:“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一個字也沒有錯!

上午10時,鄧小平乘車參觀深圳市容。

車子緩緩地在市區穿行。這裏,八年前還是一汪水田、魚塘、羊腸山路和低矮的房舍。現在,寬闊的馬路縱橫交錯,成片的高樓聳入雲端,到處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氛。鄧小平十分高興,對陪同的人說:“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

深圳的領導人沒有想到的是,上次來深圳,鄧小平不表態,隻是聽,直到離開深圳幾天後才有了題詞。而這次來深圳,老人仿佛有不少話要說。

鄧小平邊觀光市容,邊對陪同的省市負責人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鄧小平一下子說透了多年來一直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使他身邊的省市負責人振奮不已。

鄧小平繼續說:“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製是主體,外商投資隻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在從火車站往皇崗口岸的路上,鄧小平又講起了發展問題。他說:“亞洲‘四小龍’發展很快,你們發展也很快。廣東要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停了一會兒,他又補充說:“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它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