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百萬大裁軍(1 / 1)

這是1984年的深秋,11月1日。

北京的秋天,總是天高雲淡。站在長安街上向西望去,燕山山脈在秋日的陽光下,仿佛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

京西賓館,像一個放大了的火柴盒,矗立在軍事博物館的對麵。長安街上,依舊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人們不知道,就在這一座貌不驚人的賓館裏,舉行著一次不尋常的會議。

鄧小平坐在主席台上。

“從哪裏講起呢?”鄧小平顯得很輕鬆,目光親切,麵帶笑容。

台下,坐著中央軍委委員、各大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的領導。他們都是跟隨鄧小平多年的老戰士,有的依然年富力強,有的卻是鶴發童顏。

“從這次國慶閱兵說起吧!”鄧小平選擇了切入點。

台下氣氛活躍起來。一個月前的閱兵,將領們記憶猶新。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節日。上午10點,天安門廣場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海陸空三軍排列成整齊的方陣,等待著統帥的檢閱。

黑色敞篷檢閱車平穩地駛上長安街,車頭上的紅旗標誌在陽光下格外奪目。軍委主席鄧小平穿一套黑色的中山裝,站在檢閱車上,舉起右手,向受閱部隊致意。80歲老人的四川口音清晰、蒼勁;而三軍將士的回應嘹亮、雄壯。

“同誌們好!”

“首長好!”

“同誌們辛苦了!”

“為人民服務!”

受閱官兵精神抖擻,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自己的統帥。

鄧小平回到天安門城樓上,等候受閱部隊通過。這是1959年之後中國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武裝力量。

在雄壯的《解放軍進行曲》中,一座綿延數裏的鋼鐵長城,緩緩地莊嚴地向天安門移動了。陸軍、空軍、海軍,伴著震撼人心的腳步聲和發自肺腑的問候聲走過天安門,走過鄧小平身旁。步兵方陣,年輕的戰士手握鋼槍,頭戴鋼盔,器宇軒昂,步伐整齊;坦克方陣、裝甲車方陣隆隆駛過,仿佛有排山倒海的力量;炮兵方陣,長長的炮管指向空中,氣勢森嚴;導彈在十輪大卡車的牽引下,身軀龐大,攝人心魄;飛機編隊從空中飛過,呼嘯聲中顯示著無敵的力量。

多麼振奮人心的閱兵!

鄧小平要講什麼呢?將軍們等待著。

“我不是講這次閱兵如何,這次閱兵是不錯的,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我說是有一個缺陷,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

80歲的軍委主席以幽默的語氣講到自己的年齡,從而觸及對在座的人來說,都很敏感的問題,就是軍隊高層的老齡化問題。由此,鄧小平又講到了軍隊體製改革和精簡整編的重要性。在長達90分鍾的講話裏,鄧小平向在座的高級將領提出了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決策。

這是個驚人的決定。

為什麼這麼說呢?裁軍100萬,意味著我國軍隊要減少25%。而我國當時麵臨的國際形勢卻十分複雜,南部邊界有越南軍隊的炮聲,北部邊界也有別國的重兵壓境。若幹年來,我軍的指導思想又一直是“立足於早打、打大、打核戰爭”。所以,鄧小平的這個決策,是十分大膽的。

大膽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鄧小平通過對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得出了世界大戰十幾年內打不起來的結論。他認為,從世界的總形勢看,和平力量在不斷壯大,第三世界希望和平,許多發達國家也不希望打仗。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鄧小平對將領們強調:“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我們軍隊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密切配合這個大局,而且要在這個大局下麵行動。”

鄧小平了解大局,也了解他的部下。他知道,裁軍100萬,在軍隊也會引起相當的震蕩。但他是堅定不移的,他也要把他的堅定不移告訴大家。他說:“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哪!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交給新的軍委主席。”

一個引起國際輿論轟動的重大戰略決策就這樣形成了。

半年過去了,這半年裏,圍繞裁軍100萬,軍隊內部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985年6月4日,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政府決定減少軍隊員額100萬。消息傳出,全世界為之震驚。巴基斯坦《黎明報》評論道:中國裁減軍隊100萬的決定將會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它確是一次單方麵行動。這與其他國家一方麵連篇累牘地發表軍備競賽如何如何壞的慷慨激昂的廢話,另一方麵繼續加緊生產武器,甚至拚命地部署人員和武器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聯邦德國《波恩評論報》說:大家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為止隻有中國人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