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的北京中南海。湖麵的冰層剛剛化開,湖水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
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湖邊,有三個人正在散步,後麵遠遠地跟著警衛人員。
在融融春光中,這三個人的腳步很緩慢,也顯得很沉重。這是鄧小平和廣東省委的兩個負責同誌。
“文化大革命”像一場噩夢剛過去不久,怎麼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重振中華民族的雄風,這個問題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廣東省委的負責同誌毫不隱諱地把當前存在的矛盾,廣東的劣勢和優勢一五一十地向鄧小平作彙報。
鄧小平聽著彙報,低頭不語,默默地走著,思索著,一個早就縈繞在他心頭的想法成熟了。他抬起頭來,兩眼炯炯地望著身邊的這兩位負責人:“你們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
見聽者有些不解,他又補充說:“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要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廣東省委的兩位負責人都經曆過陝甘寧特區的階段,當然知道特區是怎麼回事,他們交換了一個眼色,堅定地點了點頭。
一群報春的燕子,叫喳喳地從他們頭上飛過,春天的陽光更暖和了。
幾個月後,中央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當時稱“出口特區”。1980年3月,“出口特區”又正式定名為“經濟特區”。
1984年1月24日中午,一列從廣州開來的火車緩緩駛入深圳火車站,年近八旬的鄧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裝,紅光滿麵地走下火車。
他是專門來看特區的。還在廣州時,他就滿懷深情地對廣東省的負責同誌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
特區的領導衷心地歡迎鄧小平的到來。因為,盡管特區有了很大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無數雙眼睛在盯著這座新興的城市,也有眾說紛紜的評論,他們期待著總設計師的評價。
在興辦特區前,深圳是寶安縣的一個小鎮,以農業為主,收入很低,人員外流嚴重。但是,這裏毗鄰香港,風景秀麗,海岸線長,氣候宜人,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
興辦特區後,深圳的變化日新月異。1983年的工業產值超過了辦特區前的1979年10倍,職工和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幾倍。特區還同外商簽訂協議2378項,協議投資118億港元,引進15000多台(套)設備。
特區的領導彙報了40分鍾,鄧小平聽得聚精會神,還不時插話詢問。但是,他最後的表態是:“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談的這些我都裝在腦袋裏,我暫不發表意見。”
說完,鄧小平手一揮:“到外麵看看去!”
鄧小平登上當時樓層最高的國貿大廈,俯瞰市容,接著,他來到上步工業區,參觀了一家電腦公司。隨後,他又到了一個漁村,與漁民親切交談,合影留念。
1月26日,他離開深圳前,又驅車前往蛇口工業區,視察蛇口港。他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微笑不時在他的臉上浮現。但是,他還是沒有表態。
1月26日下午,鄧小平從蛇口登船去珠海視察。幾天後,珠海傳過來一個消息,小平同誌題了詞:“珠海特區好!”
深圳人沉不住氣了。珠海特區好,深圳怎麼樣呢?總設計師為什麼不表態呢?
深圳的領導決定派接待處處長張榮到廣州去,試探一下有沒有為深圳題詞的可能。
張榮連夜出發了。深圳人在焦急地等待。
鄧小平對深圳特區是滿意的,但是,他要多聽聽,多看看,才能做出結論,才能知道這條血路是不是殺出來了。
大年三十這天,陽光明媚。鄧小平下榻的珠島賓館,鮮花盛開,鳥語花香。鄧小平在庭院中散著步,思索著。
回到房間,他看到紙和筆都放好了,張榮正坐在一邊等。他笑了。
鄧小平坐下,喝了一口茶,問張榮:“題什麼?”
張榮激動得不知怎麼說,連忙從包裏拿出幾張草擬好的題詞稿遞給小平,說:“隨首長吧,首長題什麼,我們都高興。”
鄧小平看了這幾張題詞稿,不作聲地推在一邊。然後站到桌前,飽蘸濃墨,揮筆一氣嗬成: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鄧小平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這是鄧小平反複斟酌了的話,這是他對建立經濟特區的肯定。
有了總設計師的肯定,深圳特區的建設速度更快了,各個特區也都加快了步伐,帶動了全國的發展。
這條血路終於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