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科爾樂得其所;失敗了,他亦能泰然處之。成功和失敗有時僅僅隻有咫尺之遙。科爾高舉著酒杯,他的笑聲豪放開朗,氣衝霄漢。他說:“幹一番事業,就要敢於挑戰!”
也許,正是出自科爾對事業鍥而不舍的追求;也許,是上天有意安排了這一次挫折,要把科爾磨煉成一位真正的鋼鐵巨人,大約曆經了20個月,赫爾穆特·科爾——這個“土生土長”的法爾茨州長,在1973年6月12日波恩舉行的第21次黨代會上,終於戴上了夢寐以求的基民盟聯邦主席的桂冠。選民們最終的選擇仍是科爾!600張選票,科爾居然占據了500張。
大約在1969年9月份的時候,科爾曾在《明鏡》周刊上讀到了一篇關於討論民主德國應不應該被看成一個外國的文章。撰文者——社會民主黨人士維利·勃蘭特外長對外公開聲稱,“承認民主德國為一個外國是可能的……”不僅如此,直到兩德統一即將成為現實的1988年,他仍然執拗地認為,德國統一對於“聯邦德國是一個永世謊言”。
科爾不明白勃蘭特外長為什麼對兩德統一如此缺乏信心?成功和失敗作為兩個事實,在風起雲湧的政治變幻中是司空見慣的。任何事情在發展中不能肯定是成功或是失敗,這兩者的導致不僅取決於內因,外因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德國重新統一決不能一味釘死在“白日做夢”的框架上。
在科爾看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衝突和發生的障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正如很多人期待著實現兩德統一一樣的順理成章。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眾心所向,曆史的規律沒有誰能夠阻止!
從中學時代開始,政治家舒馬赫的主張——德國“應當走原德意誌帝國的路子,建立在州,也就是聯邦的基礎之上”,就深深印入科爾的心裏。帶著這種思想他離開中學又步入大學,之後又攜著它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直到德國的統一真正得以實現的那一刻。在萊法州州長就職演說中,科爾這樣說道:“隻要了解我們州的曆史和它數百年的疆界變遷,就會懂得,我們理所當然地是統一的德國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州政府將全力支持盡早結束我們祖國分裂的政策。”
在當時,科爾並不是找不到政治知己。俾斯麥在大學時代曾同他的美國朋友達特肯·索爾打賭說,德國將在“20年內實現統一”。也許是曆史的巧合吧,20年之後,當時間指到1989年11月28日的時候,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發表的十點計劃足以佐證俾斯麥的預言。俾斯麥的預言實現了,赫爾穆特·科爾的戰略抉擇和戰略目標亦實現了。
到了那個時刻,勃蘭特才不得不匆匆改口表示支持德國統一。這一例足以證明,科爾的政治才能和遠見卓識比起勃蘭特、施密特兩位總理何隻是略高一籌?
有人評價科爾濃厚的法爾茨語音,是聞其言而知其人。作為“土生土長”的萊茵蘭—法爾茨州長,科爾受到了來自各界同鄉人士的熱烈歡迎。這種待遇,科爾的前任阿爾特邁爾州長是從未享受過的。這時,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和科爾的政治對手又借此大作文章進行冷嘲熱諷,譏諷說方言的人是沒有文化的土包子。但是在1990年的弗萊堡大學所進行的民意測驗結果表明,德國的方言依舊深得人心。那些對科爾進行肆意詆毀的人在事實麵前難免會顯得有些尷尬了。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在1975年舉行州議會選舉時科爾的政績得到了選民們的確認。科爾領導的基民盟獲得了53.9%的選票,這是聯邦德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最好選舉結果。同年5月20日,科爾再次當選為萊茵蘭—法爾茨州州長。6月23日,在曼海姆舉行的黨代會上,科爾以707張選票中的696票的好成績再次摘取基民盟聯邦主席的桂冠。
捷報頻傳,春風得意的赫爾穆特·科爾在聯邦德國已經成為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這時,不僅是萊法州人,而且全聯邦德國的人都在關注著:在1976年10月3日聯邦總理的競選中,科爾能夠擊敗他的對手施密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