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威廉·博登去世,阿爾特邁爾不啻於被削掉一條臂膀。博登是他的戰友又是他的前任,他的去世對於阿爾特邁爾來說真有切膚之痛。他的喉間發出沙啞的呻吟,他的兩隻手不由緊緊地攥住桌邊。那些現實的議會黨團成員已經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清楚地意識到,等待著他的將會是什麼。
想當年,他——阿爾特邁爾可是吒叱風雲,名噪一方的英雄。萊茵蘭—法爾茨州原來是由普魯士、黑森和巴伐利亞各自的一部分組成的。當時,那些社民黨人和許多同鄉會組織決定將這個州解體,但是被他製止了。戰後的法占區當局企圖把該區內的許多企業拆遷到法國,在他極力的反對下,也沒有得逞。這些政績沒有誰能抹煞得了,甚至許多人現在還對他心存感激。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難道他真該急流勇退了嗎?“不!”他在心裏低吼了一聲,他不肯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被科爾擊倒。這時他想到了一個人——萊法州基民盟秘書長海因茨·科爾巴赫,他要把科爾巴赫扶到州議會黨團副主席的位置,準備同科爾分庭抗禮。
但是,阿爾特邁爾仍然是失敗了,科爾以一票的優勢當選為議會黨團副主席,原副主席赫爾曼·馬特斯升為主席。1990年2月7日,科爾回顧此事時說:“這件事對我而言是個重大的轉折。”
1963年5月9日,科爾又以41票中的38票當選為州議會黨團主席。同年10月,在諾伊施塔特舉行的萊法州基民盟代表大會上,他又當選為基民盟黨的專區主席。
為了實現州長的夢想,在通向仕途的大路上,科爾有條不紊、中規中矩。首先,他設法在1965年11月7日法爾茨專區基民盟改選大會上,保住了主席職位。在1966年3月6日,他又一舉奪魁,成為基民盟的州主席。
不僅如此,為了使自己的決策能夠順利實施。科爾把自己最信任的戰友一個個扶植到重要的崗位。
1967年,科爾幫助海德堡大學同學伯恩哈德·福格爾和海納·蓋斯勒當上了部長,打入了阿爾特邁爾的陣容。
同年,科爾幫助霍爾肯布林克成為州經濟部國務秘書,1971年又被任命為部長。
1968年,“科爾分子”之一的奧托·邁爾被任命為農業部長。
1976年,科爾的同鄉瓦爾德馬爾·施雷肯貝格被任命為國務秘書。
1976年12月科爾辭去萊法州州長職務,移居波恩之時,又將福格爾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並使其連任到1988年。
另外,魏茨澤克、加杜等人均受到科爾的提攜重用。
這一切正如1963年10月4日《萊茵信使報》所評論的那樣,科爾在黨的高層領導那裏“從來沒有靠山或後台老板”,他所信賴的“人馬”來自青年聯盟,依靠的是自己根據地——法爾茨州基民盟基層對他的支持。
為了保證1969年5月的州長選舉萬無一失,科爾在1968年年中進行了一次行政改革。“這一步棋,在曆史上幾十年才出現一次……”,科爾不但獲得了預期的效果,並且爭取到了社民黨領導人漢斯·科尼希的支持,為順利地當選州長鋪平了道路。
終於,夢寐以求的時刻來到了。在1969年5月19日,科爾以96票中的57票,當選為萊茵蘭—法爾茨州州長,實現了他多年的心願。
幾天以後,科爾辭去了萊法州化工聯合會的職務,並像平常一樣請聯合會的“全班人馬”一起吃點心。之後,他鑽進自己的“標致”,飛馳而去,一股清爽的風兒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