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後溝(2 / 2)

當年《新華日報》(華北版)的房東說,報社就和她家人同住一院,社長何雲住在上院正麵中窯內,編輯部在西院東樓,排字間在西院過廳6間房內,印刷車間在東院過廳6間房內,製模、造字、夥房和保衛人員在下院7孔窯洞中。當時,保衛報社的部隊有一個連,院內駐紮著一個排,其餘兩個排分別住村北、村南兩個出口,總人數有150人。《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時,印刷設備極為簡陋,隻有一台從西安帶來的印刷機,一套5號鉛字,創刊不到一個月,鉛字就被巨大的鐵輪子碾得光禿禿的,可又無銅模字補充。為此,何雲社長同印刷部主任王顯周與老工人周永生、張建功共同研究,創造了土法澆鑄“半鉛模”和用拋光連紙、毛邊紙打紙型的新工藝。喜訊很快傳到朱總司令耳朵裏,特意獎給印刷部100塊銀元,並親筆寫信鼓勵大家“繼續提高創造熱情,不斷克服可能到來的任何困難,使敵後抗戰的文化工作更益前進”。

在日寇“掃蕩”和封鎖的情況下辦報,遇到的困難很多。解決了字模和打紙版問題後,仍有紙張斷源、油墨失供等諸多難題。但在根據地黨政軍民的支持下,《新華日報》(華北版)辦起了文具廠,用繩頭、破布生產麻紙,又用大麻油、豆油、鬆脂製成油墨,使《新華日報》(華北版)正常刊出。不僅如此,報社還為根據地軍民印刷毛澤東著作《論持久戰》、《論新階段》及《新地》、《戲劇》、《抗戰生活》等大量書籍,使沁縣後溝這個小山村一度成為吹響華北抗戰號角的重要新聞陣地。在日寇多次“圍剿”的艱苦環境下,《新華日報》(華北版)從未停止戰鬥,不能開機器,就用油印,不能出正刊,就出號外。從創刊到1943年9月30日終刊,報社在太行山中堅持戰鬥了4年零9個月,出刊846期。朱總司令稱讚說:“一份新華日報,等於10萬軍隊!”後來隨著根據地發展的需要,1943年10月1日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成為中共太行區委機關報,直到1949年8月10日停刊。

《新華日報》(華北版)是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黨的新聞工作者拋灑的熱血中成長起來的。日寇對《新華日報》(華北版)恨之入骨,進行殘酷“掃蕩”。1942年5月,報社在遼縣(現左權縣)大羊角村附近遭到日軍重重包圍,突圍中社長兼總編輯何雲等46位同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中外新聞史上慘烈而悲壯的一頁,也在中華民族解放史上聳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正如朱德同誌說的“一張張報紙像一顆顆子彈一樣射進了敵人的胸膛”,沁縣後溝,讓一張張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新華日報》(華北版)從這裏飛向大江南北。華北抗戰的消息像一支火把,點燃了全國民眾救亡圖存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