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孛姓(1 / 1)

800多年前,一個彪悍的遊牧民族崛起於漠北草原。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率領下,他們征戰四方,所向披靡,迅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元大帝國,孛兒隻斤這個家族也隨著帝國的足跡而走遍中華大地。

14世紀中葉,在大明朝北伐軍的強有力打擊下,曾經叱吒風雲的元帝國轟然倒塌。一部分元皇族隨順帝北遁,退出中原,重歸大漠。而另一部分皇族則隱姓埋名,銷聲匿跡於當地。歲月悠悠,時光荏苒,留在中原的孛兒隻斤後裔究竟藏身何方呢?

在咱們中國成千上萬的姓氏中,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姓氏“孛”。平時人們根本就不認識這個字,有時被人稱作“被”。其實呢,這個字準確應該讀“勃”的音。在《百家姓》400多個姓氏中根本找不到它的蹤影,可是,在郊區黃碾鎮魏村卻有一個大姓“孛”,而且,傳聞他們就是蒙古貴族孛兒隻斤的後代。這到底是傳聞還是確有考證呢?

在魏村人們已經找不到任何和蒙古民族有聯係的印記,“孛”姓的人們已不是蒙古民族的生活習慣。他們不說蒙語,不姓孛兒隻斤,完全融於漢族之中。當年被稱為黃金家族的孛兒隻斤在元帝國衰退之後就改為“孛、鮑、寶、包、鐵”等30餘個姓氏。那麼,魏村的“孛”姓和蒙古貴族改的“孛”姓是一回事嗎?

如今,在魏村可找到“孛”姓家族的族譜。這本族譜可不簡單,它用純棉布製作,共分三幅,懸掛起來高3.6米、寬7米。孛氏家譜記載第一代始祖為孛仕英,現已傳至第22代。按每一代2530年來計算,始祖孛仕英生活的年代為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那麼,魏村“孛”姓來自哪裏?緣何選擇魏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據村民孛文明說,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就是這個家譜,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傳到一九五幾年時,家譜舊了,誰家有紅白喜事都用,不小心就弄破了。於是,村裏姓“孛”的村民就用當時流通的布票重新做了一個。後來,“破四舊立四新”,家譜被當做“四舊”收走,“孛”姓人多了個心把新的讓人收走了,舊的就保存下來。

在譜序裏有這麼兩句“鼻祖諱□□□□,乃大元之苗裔也。自陝而東遷嬰城,世居西鄉魏村”。這個譜序給了人們兩個很重要的信息。可惜的是序言裏祖先的名字被老鼠咬掉一角而殘缺不全,可能缺3至7字,但絲毫不影響魏村孛氏是大元苗裔的定性。這是其一。其二就是魏村的孛姓來自陝西,以後才遷居到現在的魏村。

來自陝西?蒙古人怎麼來自陝西呢?元末之際,隨蒙古軍隊從草原遷入陝西的一支孛兒隻斤族人已在陝西定居多年。身為皇族,他們豐衣足食,而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打破了他們正常的生活秩序。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皇帝位,那時候元朝將領據守太原抵抗,明北伐軍進入山西、陝西,戰爭主要在雁門、大同一帶進行。到了十二月,徐達平定了山西,元順帝逃往現在的內蒙古多倫。在戰亂中,元朝部族家屬後裔大多流落在山西境內。

麵對劫難,當時的蒙元後裔隻能想盡各種辦法逃命。其中,陝西的這一支孛兒隻斤族人在東進山西逃亡的過程中,既要保命,又想不忘祖先,他們便改漢姓“孛”。族人中有一叫孛仕英的帶一家四口夾雜在逃難的人群中。幾經周折,他們最後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魏村居住下來,成為孛氏東遷長治的第一代始祖。

天下太平後,“孛”姓後人在兩三代後才開始修家譜,於是就有了現在人們看到的家譜。在繁衍生息的這600年裏,雖然“孛”姓的族人已和皇族沒了關係,但是依然保持很好的家風。

前麵說過,譜序裏“孛”姓先祖的名諱破損了。究竟魏村“孛”氏先祖為誰,相關的人士正在進一步考證。不過,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民族融合的腳步從來就未停止,而魏村“孛”氏無論他的祖先到底是誰,都是我們民族融合的最好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