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3 / 3)

馬錫五了解了上述案情,經過認真分析認為:楊兆雲故然有其無理之處,但區鄉幹部在處理楊家公糧問題上也確有錯誤。如不首先糾正區鄉幹部的錯誤,這一案子是無法處理好的。於是,馬錫五到區公署召開幹部會議,嚴肅批評了區鄉幹部強迫命令,不深入調查研究的官僚主義作風,特別批評派民兵強打楊家麥子的行為是違反政策的,應主動向楊道歉。多收的公糧應如數退還。楊家是軍屬,如生活確有困難可給以適當照顧。這樣,解決了區鄉幹部的思想問題,馬錫五再到當地,一邊幫助農民生產,一邊深入群眾調查訪問,並親自到有爭議的地界,與群眾共同研究曆年來的土地糾紛情況。很快掌握了全部案情,證明別人並未侵占楊家土地,相反,楊家倒有多占別人土地的行為。於是馬錫五便利用晚間召開群眾會議(楊兆雲也到場),進行評議處理。會上,群眾批評了楊兆雲屢次侵占他人土地的事實。這時,楊兆雲再也無法狡辯,隻得認錯,接受政府和群眾的批評教育。至於別人偷他的東西,毫無事實根據,全是捏造的。至此,一個纏訟多年的案件,在調查研究,分清事非的基礎上,依靠群眾的力量,獲得徹底解決。

楊兆雲纏訟案,實質上是對於違反政策法令的行為是否敢於糾正的問題。該案的前一部分,是由行政訴願轉為行政訴訟的案件。所謂“行政訴願”是指當事人因行政機關的違法或不當處分,而使其權利或利益遭受損害,當事人向原處分機關的直接上級機關請求查辦的訴願;所謂“行政訴訟”是指當事人對於上級行政機關的決定不服,而向司法機關提出請求撤銷或變更原處分的訴訟。本案是區鄉幹部強迫楊家多繳了公糧,確實違反征糧法令,同時也暴露出區鄉幹部存在強迫命令的官僚主義作風。楊兆雲提起行政訴願和行政訴訟,是合理合法的。特別是楊兆雲提出的三個質問,確實抓住了要害。本案長期拖延未決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區鄉幹部不肯正視自己的錯誤,不願從違反政策法令方麵進行檢查糾正。縣政府幹部之所以束手無策,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總想繞開這一主要矛盾,不肯從指導思想上和方針政策上去認識這一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同誌曾在1943年整風運動中,在談到財政經濟問題的指導方針時就指出:“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誌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隻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後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麼,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我覺得,在無論哪一個抗日根據地的地方工作中,都存在這種官僚主義的作風,都有一部分缺乏群眾觀點因而脫離群眾的工作同誌。我們必須堅決地克服這種作風,才能和群眾親密地結合起來。”馬錫五處理楊兆雲纏訟案,抓住了區鄉幹部違反法令的錯誤和強迫命令的官僚主義作風這一主要矛盾,堅持原則,秉公辦案,不徇私情,不搞“官官相護”,而是根據毛澤東同誌的指示精神,首先從區鄉幹部是否嚴格執行政策法令的角度,一下子抓住了解決本案的主要症結,既糾正了區鄉幹部的錯誤,提高了他們的政策水平,改變了他們的思想作風,又教育了楊兆雲。楊兆雲本人最後也滿意地表示他堅決服從此案的處理。由此可見,隻有嚴格依照政策法律辦事才是區分是非曲直,達到正確斷案的根本途徑。

綜觀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深入實地,調查研究,依靠群眾,獲取證據,堅持原則,堅持民主,宜調則調,宜判則判,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程序簡便,服務人民。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對中國舊的審判方式的一大改革,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司法工作的“民主化和群眾化”,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懷念,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好評。1943年,馬錫五受到謝覺哉的接見表揚,同年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肯定了“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正確性。1944年1月6日,林伯渠在《邊區政府一年工作總結報告》中指出“提倡‘馬錫五審判方式’,以便教育群眾”。同年3月13日,《解放日報》以“馬錫五審判方式”為題,發表了評論。

1944年6月,由李維漢執筆,經毛澤東、周恩來審閱後,發給中外記者的一個介紹材料《陝甘寧邊區建設簡述》中曾講道:“提倡審判與調解、法庭與群眾相結合的審判方式(馬錫五方式)。”1945年12月29日,王子宜院長在《邊區推事審判員聯席會議總結》報告中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總結為:“(1)深入農村,調查研究;(2)就地審判,不拘形式;(3)群眾參加,解決問題。”三個特點的總精神都有群眾參加,是非曲直擺在明處,然後把調查研究過的情形在群眾中進行醞釀,使多數人認識上一致,覺得公平合理了,竭力求得全麵正確了,再行宣判。這便做到既合法律政策原則,又近情理,不僅使雙方當事人服判,其他事外人也表示滿意。新中國成立後,各級司法審判機關繼承和發揚了馬錫五審判方式,使我國的審判工作開創了曆史新一頁,受到國際同行友人的推崇。

封棒兒與張柏兒婚姻案是《劉巧兒》劇的原型《劉巧兒》劇中的馬專員原型是馬錫五,劉巧兒原型是封棒兒,趙柱兒原型是張柏兒,評劇《劉巧兒》劇中的劉巧兒由新鳳霞扮演,馬專員由王鳳文扮演。

新鳳霞是著名的評劇演員,她塑造的舞台藝術形象劉巧兒,是40年代的解放區不屈不撓爭取婚姻自由的風雲人物。人人看了無不可愛。

馬錫五庭長當年判決封棒兒與張柏兒婚姻有效,有情人終成眷屬,眾人齊頌“馬青天”。之後,隴東中學教師袁靜以封棒兒反對包辦婚姻、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為素材,編寫了劇本《劉巧兒告狀》。據此,延安著名說書藝人韓起祥改編成陝北說書,北京評劇院又將其改編為評劇《劉巧兒》,並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從此,封棒兒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新大名“劉巧兒”。

封棒兒是當年婦女爭取婚姻自由、反對包辦婚姻的傑出代表人物,自然受到廣大青年男女的羨慕和尊重,黨和政府及各界人士對她們也是很重視關心的。封棒兒後來被華池縣人民選為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縣政府出資三萬多元為封棒兒、張柏兒夫婦蓋了五間磚瓦房。劉巧兒――新鳳霞、封棒兒親如姐妹,1986年封棒兒應新鳳霞之邀和張柏兒赴京遊覽。夫婦一生恩愛,生有三個子女,一輩子過的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