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智慧
幾個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海景。隻見一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三尺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裏。
周圍圍觀的人響起一陣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一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裏。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隻見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
遊客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想不到釣者的回答是:“喔,因為我家裏最大的盤子隻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非常重要。否則,將永遠會掙紮於不滿意的情緒之中。
賺錢智慧隻需一點點
兩個青年一同開山,一個把石塊兒砸成石子運到路邊,賣給建房人,一個直接把石塊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因為這兒的石頭總是奇形怪狀,他認為賣重量不如賣造型。三年後,賣怪石的青年成為村裏第一個蓋起瓦房的人。
後來,不許開山,隻許種樹,於是這兒成了果園。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鴨兒梨招來八方商客。他們把堆積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運往北京、上海,然後再發往韓國和日本。因為這兒的梨汁濃肉脆,香甜無比,就在村上的人為鴨兒梨帶來的小康日子歡呼雀躍時,曾賣過怪石的人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因為他發現,來這兒的客商不愁挑不上好梨,隻愁買不到盛梨的筐。五年後,他成為第一個在城裏買房的人。
再後來,一條鐵路從這兒貫穿南北,這兒的人上車後,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龍。小村對外開放,果農也由單一的賣果開始發展果品加工及市場開發。就在一些人開始集資辦廠的時候,那個人又在他的地頭砌了一道三米高百米長的牆。這道牆麵向鐵路,背依翠柳,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梨園。坐火車經過這裏的人,在欣賞盛開的梨花時,會醒目地看到四個大字:可口可樂。據說這是五百裏山川中惟一的一個廣告,那道牆的主人僅憑這座牆,每年又有四萬元的額外收入。
90年代末,日本一著名公司的人士來華考察,當他坐火車經過這個小山村的時候,聽到這個故事,馬上被此人驚人的商業化頭腦所震驚,當即決定下車尋找此人。
當日本人找到這個人時,他正在自己的店門口與對門的店主吵架。原來,他店裏的西裝標價800元一套,對門就把同樣的西裝標價750元;他標750元,對門就標700元。一個月下來,他僅批發出8套,而對門的客戶卻越來越多,一下子發出了800套。
日本人一看這情形,對此人失望不已。但當他弄清真相後,又驚喜萬分,當即決定以百萬年薪聘請他。原來,對麵那家店也是他的。當你在馬路上散步的時候,當你坐在火車上向外眺望的時候,假如有一個相貌平平的人,說賺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僅需要一點點智慧就夠了,你千萬不要側目,說不定他就是一個身價百萬的人。
賺錢的智慧隻需要一點點,關鍵在於自己與對手競爭時能不能標新立異、開拓創新。
超越自己
如果在46歲的時候,你在一次很慘的機車意外事故中被燒得不成人形,14年後又在一次墜機事故後腰部以下全部癱瘓,你會怎麼辦?再來,你能想像自己變成百萬富翁、受人愛戴的公共演說家、洋洋得意的新郎官及成功的企業家的情形嗎?你能想像自己去泛舟、玩跳傘、在政壇角逐一席之地嗎?
米契爾全做到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經曆了兩次可怕的意外事故後,他的臉因植皮手術而變成一塊彩色板,手指沒有了,雙腿特別細小,無法行動,隻能癱在輪椅上。
那次機車意外事故,把他身上65%以上的皮膚都燒壞了,為此他動了16次手術。手術後,他無法拿起叉子,無法撥電話,也無法一個人上廁所,但以前曾是海軍陸戰隊軍官的米契爾從不認為他被打敗了。他說:“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那是我的浮沉,我可以選擇把目前的狀況看成是倒退或是一個起點。”6個月後,他又能開飛機了!
米契爾為自己在科羅拉多州買了一幢維多利亞式的房子,另外還買了房地產、一架飛機及一家酒吧,後來他和兩個朋友合資開了一家公司,專門生產以木材為燃料的爐子,這家公司後來變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
機車意外事故發生後4年,米契爾所開的飛機在起飛時又摔回跑道,把他的12條脊椎骨全壓得粉碎,腰部以下永遠癱瘓!“我不解的是為何這些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麼孽,要遭到這樣的報應?”
米契爾仍不屈不撓,日夜努力使自己能達到最高限度的獨立。他被選為科羅拉多州孤峰頂鎮的鎮長,以保護小鎮的美景及環境,使之不因礦產的開采而遭到破壞。米契爾後來也曾競選國會議員,他用一句“不隻是另一張小白臉”的口號,將自己難看的臉轉化成一項有利的資產。
盡管麵貌駭人、行動不便,米契爾卻開始泛舟,他墜入愛河且結了婚,也拿到了公共行政碩士學位,並繼續他的飛行活動、環保運動及公共演說。
米契爾說:“我癱瘓之前可以做1萬件事,現在我隻能做9000件,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無法再做的1000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還能做到的9000件事上,告訴大家我的人生曾遭受過兩次重大的挫折,如果我能選擇不把挫折拿來當成放棄努力的借口,那麼,或許你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一直讓你們裹足不前的經曆。你可以退一步,想開一點,然
後你就有機會說:“或許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遭遇生命的障礙時,悲痛和眼淚之後還需要告訴自己重新站起來,那是一種由靈魂中激發出來的力量,有了它的支撐你一定行!
銷售化妝品
一位老板想招聘一名化妝品櫃營業員,盡管報名者多多,但老板隻選
定了兩個候選人。
露西小姐:身材高挑,容貌美麗,伶牙利齒,充滿熱情。
伊麗小姐:身材適中,容貌平平,溫文爾雅,不卑不亢。
老板讓兩位小姐在相鄰的兩個店裏試營業一天,根據營業額多少,最後確定人選。
這天一大早,兩個店同時開門,兩位小姐身著相同服飾,站立櫃台,迎接顧客。
這時,走來一位中年顧客,他先來到露西小姐店裏。
露西小姐滿臉堆笑,連珠炮似地說:“這位先生,歡迎您光臨敝店。您是想為您自己或者您漂亮的太太選點什麼嗎?”
中年男士看看露西小姐,小聲囁嚅著:“嗯,想給太太買點化妝品。”
沒等中年男士把話說完,露西小姐便搶著說: “哦,您可真是位體貼太太的好先生!來,先生,這一種品牌是剛上市的‘俏佳人’牌美容霜,最適合您太太了——我猜,您太太一定皮膚白皙,不過有點幹燥。擦上‘俏佳人’之後,保證您有換了更漂亮的太太的感覺。先生,來,我先給您手上塗點,您試試看!”
然後不由分說,拉著中年男士的手,給他手背上塗了一大塊“俏佳人”。
中年男士還沒弄清怎麼回事,手上便被塗上了化妝品,心想:“這小姐如此熱情,莫非是想把最差的東西賣出去?記得名人有言:‘那些叫賣得最厲害的,恰恰是想把最壞的產品推出去的人’。嗯,這產品還是慎買為好。這店裏也不可多待。我還是趕快撤離為妙。”
中年男士陪著嘿嘿笑了幾聲,說:“哦,好好好,我再到別處瞧瞧,別處瞧瞧。”一轉身,逃之天天。
中年男士來到伊麗小姐店。伊麗小姐微笑著向他點了點頭,然後靜立一旁,一言不發。
中年男士在櫃台旁看來看去,不知哪種化妝品好,本想等伊麗小姐主動介紹,但見他胸有成竹、不卑不亢地一直站立一旁,中年男士便一一詢問各種化妝晶的功能,伊麗小姐從容作答,最後,中年男士選中一種化妝品,付款後滿意而去。
他選中的仍然是“俏佳人”牌美容霜。
一天裏,熱情無比的露西小姐付出了巨大的熱情,收獲的卻是客人匆忙逃離的訕笑。而伊麗小姐呢?隻付出一點點微笑,卻收獲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結果可想而知,伊麗小姐入選。
老板在與露西小姐“再見”時說;“請你仔細體味一下‘過猶不及’這句話吧。”
凡事過猶而不及,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握一個“度”。這個“度”要做到最好,使你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而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驢和馬
一隻驢和一匹馬一生走過同樣長的路程。可是,人們說起驢時常常露出鄙夷的神情;而一提到千裏馬時就神情興奮,一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與驢相比馬好象顯得更加聰明、活力、積極進取、有拚搏精神一些。馬能跑得快,而驢永遠是慢悠悠的樣子。馬若與驢賽跑領先的一定是馬。當然,如果比轉圈圈,那勝出的一定是驢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渴望比別人領先一步。先者為王。人們都希望前程遠大,在一生中有所建樹,有所創造;而不希望糾纏於瑣碎的生活雜事,埋首於單調機械,缺乏創造性的勞動中。因此,人們都欣賞馬的精神,對驢的哲學不屑一顧。
有人注意到了,馬與驢的不同之處在於目標。千裏馬有遠大的目標。千裏馬誌在千裏,朝著遠大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奔馳,最終實現了他的目標。而驢呢,目光短淺,年複一年地在一個小小的天地中打轉。驢若也有一個長遠的目標,盡管他走的慢,隻要堅持走下去,也可以走得很遠的。目標的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一個以強者、勝利者的姿態出現;一個以弱者、屈辱者的姿態出現。
其實,馬的目標和驢的目標都是人給予的。驢不安於原地打轉,於是人就加以皮鞭和胡蘿卜,恩威並施地要他服從。驢早就厭倦了原地打轉的生活,於是人們又想出了把他眼睛蒙起來的方法。馬的目標也是人給予的。人們利用馬能疾馳的特點,駕馭著千裏馬,奔往自己向往的目的地。
人類是多麼的智慧啊!人類知道目標的作用和意義。可是,在生活中有些人卻像驢一樣,在“胡蘿卜和鞭子”的影響下,或者被他人或自己蒙住了眼睛,日複一日地原地打轉。有的人必須等別人給他目標。如果遇到一位良師益友,或者好領導,那麼,他有了前進的方向。有的人給自己以目標。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結果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想原地打轉還是奔馳千裏呢?如果你想奔馳千裏的話,你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方向。關於目標的故事等著我們用實踐去寫呢。
一分鍾經理人
“你想知道一分鍾目標設定為什麼有效,”經理人說,“好吧。”說著,他站起身,開始在房間裏慢慢走動。
“我給你打個比方,或許能幫你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些年來,我曾在各種各樣的公司裏工作過,也在這些公司中看到過許多工作不起勁兒的人。但是,在下班之後,我卻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人仍然無精打采,所有人似乎都充滿了熱情要去做什麼事。
“比如,一天晚上,我在打保齡球的時候遇見幾個原來的同事,我以前跟他們在一個公司工作過。他們中間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員工’,我清楚地記得他。這個人拿起球,來到犯規線跟前,投出了球,然後開始大聲尖叫,又蹦又跳。你覺得他為什麼這麼高興?”
“因為他投了個好球,把所有的木瓶都撞倒了。”
“沒錯。那你覺得他跟其他人為什麼在工作的時候就興奮不起來呢?”
“因為他不知道木瓶在哪裏,”年輕人笑著說,“我明白了。要是連木瓶都沒有,他又怎麼可能想打保齡球呢?”
“對,”一分鍾經理人說,“現在你知道大多數組織裏的情況了。我相信大部分經理人都知道自己想讓下屬完成什麼工作。他們隻是不想費力跟下屬解釋清楚罷了。他們想當然地假設下屬們應該知道這些。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我從不假設任何事情。”
“當你假設人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時,就相當於在玩一局無效的保齡球。你是把木瓶擺好了,但當投球的人上場之後,卻發現木瓶前麵擋著一個簾子。於是,他拋出球,聽到木瓶倒下的聲音,卻不知道自己打倒了幾個木瓶。當你問他球打得怎樣時,他隻能說:‘我不知道,感覺還不錯。’
“這就好像在夜裏打高爾夫球。我的許多朋友都放棄打高爾夫球了,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回答:‘因為球場上人太多。’當我建議他們晚上去打球時,他們都笑了起來,因為如果連標杆都看不到,還有誰會去打球呢?
“看足球比賽也是同樣道理。要是球場上根本沒有球門,運動員也不可能射門的話,全國還有多少人會在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晚上,坐在電視機前看著兩個球隊的人在場地上跑來跑去呢?”
“是呀!為什麼會這樣呢?”年輕人問。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行動的最大動力來自於結果的反饋。實際上,有一句話值得我們好好想想:‘反饋是成功的前奏。’但不幸的是,大多數經理人雖然都能意識到結果的反饋是人們行為的最大動力,可他們通常卻製定另一套保齡球規則。
“當投球的人上場時,木瓶還是擺得好好的,前麵還是擋著簾子,但這回的遊戲卻多了一點兒東西———簾子的後麵站著一個監督者。球拋出後,拋球的人聽到木瓶倒下的聲音,看到監督者舉起兩根手指,示意你撞倒了兩個木瓶。實際上,大多數經理人是不是會說你撞倒了兩個木瓶呢?”
“不,”年輕人笑了,“他們會說你漏過了8個。”
“對極了!”一分鍾經理人說,“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經理人為什麼不把簾子掀開,讓自己和下屬都能看到那些木瓶呢?為什麼?因為他要堅持那個了不起的美國傳統——工作表現評估。”
“因為他要堅持進行工作表現評估?”年輕人不解地問。
“是的。我過去把這稱做‘NIHYSOB’(Now I have you-you Sob),意思是‘現在我可逮著你了——你這混蛋’。這樣的經理人根本不會告訴下屬他對他們有什麼要求,他們應該做什麼;他隻會讓他們自己去掙紮,然後在他們的工作沒有達到期望標準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惡意攻擊。”
“你認為他們為什麼會那樣做?”年輕人問道,他很清楚經理人所說的這種情況。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會顯得很了不起。”經理人回答道。
“你指什麼?他們怎麼就會顯得了不起呢?”年輕人問。
“如果你在工作表現評估表上給你的每個下屬都打了高分,你想你的上司會怎麼看你?”
“他們會認為我是個容易被蒙騙的人,根本分不清工作表現的優劣。”
“非常正確。”經理人說,“在大多數組織中,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是個好的經理人,你不得不從下屬身上挑毛病。你必須在下屬中分出三六九等,讓有些人顯得出色,有些人顯得差勁,其餘的人則處在這兩極之間。你瞧,在這個國家裏,我們有一種正態分布曲線的意識。我記得有一次去我兒子的學校,看到一位五年級的老師正在拿全州統考的試題給班裏的學生作測驗。我問她為什麼不把地圖冊放在教室裏,讓孩子們在測驗的時候參考。她回答說:‘我不能那樣做,否則所有的人就都得滿分了。’就好像所有學生都得好成績是什麼壞事似的。”
“我曾經在哪裏讀到過,有人向愛因斯坦要電話號碼,結果愛因斯坦找來電話號碼簿給他查。”
年輕人笑了起來:“你在開玩笑。”
“不,我不是開玩笑。愛因斯坦說他從不讓可以在別處查到的信息占用自己的思維空間。”
“如果你不知道愛因斯坦是位偉大的科學家的話,”經理人繼續說道,“當你看到他在拿著電話號碼簿查自己家的電話號碼的時候,你會怎麼看他?你會覺得他是個成功者,還是個失敗者?”
年輕人笑了笑,回答:“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
“當然,”經理人說,“我也會這麼想,但是我們的判斷可能是錯的,不是嗎?”
年輕人讚同地點點頭。
“我們任何人都可能很容易地犯這類錯誤。”經理人說著,拿起一個自己做的牌子遞給客人,“看看這個。”
“你知道,”經理人說,“作為經理人,你實際上有三種選擇。第一,你可以雇用成功者。這些人很難找,而且開價很高。或者,第二,如果找不到成功者,你還可以雇用有成功潛力的人,然後有係統地把他們訓練和培養成成功者。要是前兩種選擇你都不滿意(我總是驚訝地發現,竟然有那麼多經理人既不願高薪聘用成功者,又不肯花時間培養那些有成功潛力的人),那你就隻剩下最後一種選擇了——祈求老天保佑。”
這些話讓年輕人摸不著頭腦。他放下筆記本和筆,問:“祈求老天保佑?”
經理人笑了笑,“我隻是開個玩笑,年輕人。不過,說起來,確實有許多經理人一天到晚都在禱告——‘希望這個人能完成這工作’。”
“哦,”年輕人一本正經地說,“好吧,假設我們作出第一種選擇。如果你聘用了一位成功者,那麼要做一分鍾經理人就很容易了,不是嗎?”
“當然會很容易。”經理人微笑著說,年輕人現在這副嚴肅的模樣讓他很驚訝——就好像隻要一本正經就能成為好的經理人似的,“跟一個成功者一起工作,你隻要跟他設定好一分鍾目標就可以了,其餘的事情他會自己搞定。”
“布朗女士告訴我,有的時候你甚至連這個也不用跟她一起做。”年輕人說。
“她說得很對,”經理人說,“我跟她的接觸比跟這裏的大多數人都少。但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他是成功者,還是有成功潛力的人,一分鍾目標設定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個基本工具。”
“是不是無論由誰來提出一分鍾目標,”年輕人問,“都必須把每個目標分別寫在單獨的一張紙上?”
“完全正確。”一分鍾經理人肯定地說。
“為什麼這一點那麼重要?”
“因為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經常回顧自己的目標,將之與自己的行為進行對比。”
“我知道你讓人們隻把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寫下來,而不是工作的方方麵麵。”年輕人說。
“是的。那是因為我不想讓這裏變成造紙廠。我不希望人們把一大堆文件紙收藏起來,隻有在進行來年目標設定、當年工作表現評估或類似事情的時候,才拿出來看一眼。
“你可能也看到了,為我工作的是每一個人都在身邊放了一個這樣牌子。”經理人把自己的牌子遞給客人。
年輕人很驚訝。他在前麵幾次短暫的拜訪中,都沒有留意這一點。“我沒有注意過這個,”他說,“這真是棒極了。可以給我一個這樣的牌子嗎?”
“當然,”經理人回答,“我回頭會安排。”
充滿抱負的未來經理人一邊埋頭寫筆記,一邊說:“你知道,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要把所有關於一分鍾管理的東西都學會真不容易。例如,單是一分鍾目標設定,我肯定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不過,或許我可以把這留到稍後再說。
“我們現在能繼續說說一分鍾稱讚嗎?”年輕人從筆記本上抬起頭,問道。
“當然,”一分鍾經理人說,“你大概也想知道這個訣竅為什麼有效。”
“是的。”客人回答。
生活中短短的一分鍾到了一分鍾經理人那裏,就會發生無窮的效力,這些經驗與開拓的思想,都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饊子
西漢時,孫寶擔任京兆尹。一天,一個賣油炸饊子的小販,在城裏被一個農民撞了一下,饊子掉在地上,全都碎了。農民認賠50個饊子的錢,可賣饊子的堅持說,總共有三百個。饊子全碎了,已不可能再數清真實數量。正當兩人相持不下,圍觀的人都束手無策的時候,孫寶恰好路過,他聽說這件事,就叫人去買來一個饊子,稱好這個饊子的重量。同時他又叫人把地上的碎饊子全都集中起來,稱出它們的總重量,這時,他根據摔碎的饊子的總重量,計算出被摔碎的饊子的個數,最後他叫農民按照計算出來的饊子的數目賠錢給小販。孫寶對這件事的處理,令眾人交口稱讚,賣饊子的小販也口服心服。
孫京這一招可謂是“絕”。這也是他平時對生活中的小事處處留意的結果,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困難如何解決呢?
目標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麵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鬆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隻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又請他談經驗。
山田本一性情木訥,不善言談,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麼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裏外終點線上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