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延安,就鑲嵌在我們的心坎上(2 / 3)

延安,革命的熔爐啊,紅色的搖籃!

延安,凡是來過您懷抱的同誌,在您搖籃裏生活過的戰士,都在自己的心靈裏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在自己革命生涯裏留下了無比珍愛的一頁。

延安,就始終珍藏在革命戰士的心坎上!在延安的窯洞裏生活是這樣的舒暢,在延安山溝裏學習是這樣的快活,黨中央就在我們身邊,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們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一塊兒吃小米,挖窯洞,砌土桌,打開馬蘭紙課本,在山溝裏追索真理,尋求知識,胸懷裏升騰著人類崇高的理想。我們一塊兒爬山,掄山钁,開荒地,紡線線,投入整風和生產運動中,心窩裏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溫暖。即是在那異常艱苦的年代裏,我們沒有衣裳穿,自己織,自己染,自己縫,自己補;沒有鞋襪,自己學著做,尋布絮,撚繩繩,打草鞋;沒有菜金,小米加酸菜,和鹽水,剝樹皮,煮野菜,嘴巴吃得噴香,噴香!同誌與同誌之間,你愛護我,我關心你,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姊妹。同誌們以艱苦為榮,以艱苦為樂。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苦樂觀,就是我們的本色!

延安啊延安,從您身邊離去,何等難分難舍。從您身邊離去,何等留戀相思!每當在夢寐裏或戰鬥中回想起您來,即使南征北伐,跨洋過海,走到天涯海角,怎麼也忘不了您,忘不了在您搖籃裏度過的那火熱的歲月啊!

延安,戰士永遠鍾愛的母親!

我迎著金波霞色,順著延河岸邊走去。這兒的每一朵浪花,每一塊石頭,每一棵垂柳,每一座山峰,都回響著革命先輩們的音容笑貌,都滲透著老一輩革命家雄健的腳跡和戰鬥的風姿。

正是在這清涼山下,延河轉彎的地方,毛主席於寫作之餘,時常頭戴八角帽,身著補丁衣,在這兒緩緩踱步,綜觀著曆史風雲;時常和路遇的戰士侃侃而談,向老漢後生們詢問農事。曾有多少回,毛主席從這兒踩著礫石過河,到抗大和解放日報社去,和同誌們促膝座談,發表閃爍著馬列主義光輝的演說;曾有多少回,毛主席從這兒乘馬過河,到橋兒溝去作報告,趕到拐峁醫院去看望那些剛從戰場歸來的負傷戰士們。金色的延河兩岸,閃現著人民領袖那高大魁梧的身影!

敬愛的周恩來副主席,曾經披著長征的風塵,沒有歇息過一刻,繼續乘著飛奔急進的戰馬,從寶塔山下跨過延河,馳騁在虎穴龍潭之中。曾有多少回,他從延安到西安,從重慶到棗園,從這兒到南京,來去往返,不辭勞苦,永也不知道歇息;曾有多少回,他一回到延安,就和黨中央同誌一起,商定全黨重大的戰略方針。而他稍許有點兒空暇時間,就搬過來王震同誌送給他的紡車,用他那受過傷的手臂,在棗園樹林裏和戰士們一起紡線線,還曾經被評為“紡線英雄”哩。延河的浪濤啊,鳴響著周副主席那感人肺腑的爽朗的笑聲!

此時此刻,我站在延河岸上,仿佛看見鳳凰山的窯洞前麵,毛主席和周恩來同誌站在一起,穿著同樣淺灰色的棉軍服,親密地談論著什麼。毛主席目光炯炯,遙視遠方,周副主席精神灑脫,頻頻微笑。兩位偉人在部署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還是在策劃著中國人民大革命的曆史進程?噢,這是黨中央英明決斷,力挽狂瀾,在順利解決了西安事變以後,一九三七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同誌在鳳凰山的合影。多麼親切,感人,栩栩如生!

我挨著延河向北走,一眼就望見河灣的東岸上,那桃柳掩映的美麗的山溝,就是馳名中外的楊家嶺。裏溝,有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中央負責同誌住過的窯洞;前溝,有借山勢蓋起的中央辦公廳小樓;溝口,坐落著引人注目的中央大禮堂,禮堂裏麵排列著許多木製長椅,主席台上擺著長桌和幾把木頭凳子。一切看來簡單、樸素,我們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就是在這兒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