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說:“夫君有雄心大誌,楚人眾誌成城。貧賤就隻是暫時的。妾既配夫君,定當為楚人著想,不會養尊處優。生為楚人,死為楚鬼,與君同甘共苦,圓夫君強國之夢!”
於是,夫婦二人,常年拉著篳路車(竹木編造的柴車),身著麻布衣服,與族眾一起披荊斬棘,勞作於田桑。夫人對熊繹說:“男耕女織,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你學黃帝耕於野,我效螺祖蠶於室,夫婦倆共建一個美好的楚國。”
由於夫婦二人的典範,歸附楚族的部落酋長也很受感動,不少部落酋長與庶民同樣勞作,親自躬耕。勤奮勞作、艱苦節儉、團結共進蔚然成風。楚人善於製陶,采漆、播五穀、養六畜,不幾年就走出了饑荒,恢複了生機。豐收之年,山民們擊著瓦盆,敲著羊皮鼓,載歌載舞,表達著自己的喜悅:
鼓兒大,盆兒圓,
鼓盆打起響山間,
鼓盆響起來喲喂,
豐收的糧食長滿田。
鼓兒大,盆兒園,
桐籽開花好種田,
哥哥耕田撒穀種,
姐兒采桑養春蠶。
鼓兒大,盆兒圓,
敲得姐兒了臉,
姐兒莫害羞喲喂,
哥哥帶你走天邊。
這一首《鼓盆歌》至今仍在民間傳唱。
有一天,家臣幹荗說:“我們現在已經日漸有餘了,所以在開支上是否可以放寬一些嗎?”
熊繹說:“不可。堯擁有天下,吃飯用的是土碗,喝水用的是竹勺。所以諸侯都歸順。他的疆域南到交址,北到幽都,東西至日月升起和降落的地方。堯禪位給舜,開始做食器。砍伐山上的樹木裁成毛坯,然後削鋸成品,凃染漆墨。諸侯以為侈奢,不服的國家有十分之三。舜讓天下給禹,禹做祭器,外塗黑漆,內繪朱畫,鋪緩帛為茵,觴酌有彩,樽俎有飾。諸侯以為更侈奢了。不服的國有三十三。殷商代夏後,做大輅(車),建九旈,食器精雕,觴酌刻縷,四壁堊樨,茵席雕紝。諸侯以為為更大的侈糜,不服的國達到五十三。我們的用具,已經不亞於殷商,所以不必要更加奢華了。”
這一段艱苦的創業史,一直為楚人引以自豪,直到數百年後。公元前705年(周桓王15年)熊通稱王時,還驕傲地宣稱:“昔我先祖,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桃弧棘矢,以禦王事。”而這段著名的語言,也永久地載入了民族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