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 / 2)

熊繹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闊別三十餘年的故土。而他也成了一個久經風霜,萬千磨煉,具有鋼鐵個性的中年漢子了。他登上了荊山之巔,望著莾莾群山,對著滾滾東去的沮漳水,以手加額,大喝一聲:“荊山啊,先輩們!我回來了!”

但是,楚地早已今非昔比,一片蠻荒。先輩們曆經兩代,在這方土地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都因戰亂、災荒、紛爭,隨著一個一個的過世,變成了過眼煙雲。重陽灘,這顆沮水岸邊的明珠,如今是葦草叢生,田園荒蕪。然而,沮水依舊在東去,山河依舊是沃土,廣闊的重陽灘仍然充滿著朝氣與活力!隻要有一雙不停創造的大手和能夠扛起大山的肩膀,就能再創一個輝煌而繽紛的世界!

啊!重陽!這個以先祖重黎祭祀火神而最早命名的熱土,熊繹從此而定名為丹陽。

家臣幹茂建議:“重建丹陽城。讓天下知道,荊楚仍立於世!”

熊繹長歎一聲,說:“不行啊。當年舜親耕於田野,一次遷徙而隨者成眾,二次再遷漸次為都,而三遷為國。原因何在呢?因為他親自耕種、治陶,成為農耕的表率,糧食多起來了,民生富足了,所以人民願意追隨他。而今,楚才一次遷徙,跟隨我的人窮困的人還很多,怎麼能夠大興土木,耗資而勞民呢?”

眾人齊聲讚同。於是砍荊棘圍而為城,掘黃土築而成牆,割野茅蓋以為房。使所有民眾得以安居。熊繹和妻子親自帶領山民在沮水紮堰,修渠改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

潺潺流水引進了一塊塊的田中,綠色的秧苗被栽上了,河灘地重新變成了魚米鄉。而在山坡上,大片的荒山荒地也被開拓出來,一場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開始了。

荊山土地肥沃,降雨豐沛,隻要播撒了種子,就不愁沒有收成。而楚人原來就是從山林中走出來的,放火燒荒,墾荒種糧,是楚人千年相沿的傳統。楚人先祖祝融,就是火正官。火正的職責有三項。一是觀象授時,二是點火燒荒,三是守燎祭天。上古時的農業大抵都是“斧耕火種”。所謂斧耕,就是伐木,火種就是燒荒。不僅是一年的農事的開始,而且是豐收的前奏,要舉行隆重而歡快的儀式。火正就是要主持奌火及祈禱儀式。《禮記·郊特牲》說“季春出火,為焚也”。說的就是周代出火燒荒的儀式。

山坡上人們排起了長龍,揮起了鎬鋤,開挖土地,黑色的土壤被開墾出來,種上了莊稼,種上了豐收。

熊繹的妻子,傳說是周王宮的一名宮女,西戎人,來到楚地,隨同丈夫親耕農田,修渠紮堰。熊繹說:“王宮之女,嫁給楚君,理應以君夫人待之。可是楚尚弱小,還要住陋室,穿麻衣,事農耕,還望夫人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