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隋末之後,經濟破敗,民戶凋殘,人口隻有三百多萬,不及隋時的十分之二。黃河之北,“千裏無煙”,江淮之間,“鞠為茂草”,一片荒涼景象。貞觀初,又是連年霜旱,災情嚴重,人多流亡。連關中、長安城內都是米價湧貴,大鬧糧荒,一年一度的選官考核,也不得不移到洛陽舉辦。從文獻記載看,貞觀元年六月,山東諸州大旱;八月,關東及河南、隴右沿邊諸州霜害秋稼;又關中饑,“至有鬻男女者”;二年,天下蝗災,河南、河北大霜,人饑;三年,關內諸州旱。
直到四年時才稍有好轉,但至七年八月,山東、河南三十州又發大水;八年七月,山東、河南、淮南大水,隴右山崩;十一年七月,洛陽大水,淹死六千餘人,九月,陝州、河陽黃河泛濫;十二年冬至十三年五月長期無雨。唐人書中綜述這一時期的情況說:“貞觀之初,薦屬霜旱,自關輔綿及三河之地,米價騰貴,鬥易一縑,道路之間,餓殍相藉。”“太宗自即位之始,……米穀踴貴,……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才一鬥米。”至貞觀十五年,“自伊洛以東,暨乎海岱”,還是“灌莽巨澤,蒼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這種情況,加給唐太宗的經濟壓力是夠沉重的。在這種困境麵前,他除了竭力去奢崇儉節省開支外,還積極地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民得以逐步恢複生產,重建家園。
武德九年八月,世民一即位,立即宣布免除關內及蒲、芮、虞、秦、陝、鼎六州兩年租調,全國其他地區給複一年。貞觀元年二月,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未成家者,由州縣官府“以禮聘娶”,因貧無錢成婚者,命鄉裏富人及親戚資助。這一措施目的在幫助農民建立家庭,繁殖人口,以便發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同年夏天,叉令山東諸州“無出今年租賦”,九月又遣使諸州“行損田,賑問下戶。”二年三月,出宮中金寶,贖回因饑荒而賣掉的兒童。此外,太宗還多次派特使,往各災區賑濟災民,妥善安排饑民到豐區就食,減輕災情的壓力。由於百姓生活或多或少得到了救濟,賦役負擔大為減輕,因此貞觀初年雖然災害頻繁,但百姓很少怨言,局勢相當穩定。
為進一步增強抗災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唐初統治者積極興修水利。還在高祖武德年間,同州治中雲得臣在韓城(今屬陝西省)自龍門引黃河水,溉田六千餘頃;晉州臨汾有高梁堰,武德中引高梁水溉田人百金泊。太宗時,水利興修的規模更加擴大。如貞觀七年在夏州朔方(今陝西橫山縣)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溉田二百頃等,給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民為邦之本,本固則國可安寧;君有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真乃千古明訓也。李世民還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可以在此留作總結,他說,“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貪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
這真是啟迪後人的千古明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