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爆發了三月革命。1848年2月底3月初,在鄰近法國的南部諸邦首先爆發了人民革命運動。3月13日,奧地利首府維也納爆發武裝起義,推翻了反動政府。在維也納起義的推動下,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學生舉行了示威遊行,並與政府軍展開激戰。最後,普魯士國王被迫讓步,答應立即召開國民議會,同意資產階級參與政權,允諾改革。5月,全德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召開。爾後,便進行了馬拉鬆式的憲法條文討論。這樣,封建勢力在害怕革命的資產階級的掩護下,重整旗鼓,轉入反攻,並於11月先後占領維也納和柏林,重新恢複了君主專製統治。1849年3月,解散法蘭克福議會,各邦又恢複了封建的反動統治,德國革命遂告結束。
在東南歐國家,長期分別受著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統治的意大利人、匈牙利人、波蘭人、捷克人和南方斯拉夫人,也掀起了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成為1848年歐洲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1848年革命的積極參加者。革命失敗後,他們及時地總結了革命的經驗教訓,寫了許多重要的著作,如《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等。在這些著作中,他們著重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基本理論和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用暴力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道路。馬克思通過考察資產階級國家產生和演變的曆史進程,指出從法國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到1848年革命所經曆的一切反複更替,都沒有動搖和削弱作為壓迫工具的國家機器,反而使其更加完備,並在無產階級要求解放的鬥爭威脅到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時,毫不猶豫地動用整個國家機器,對無產階級進行殘酷鎮壓。這是1848年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據此,馬克思得出結論: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工人階級專政。同時馬克思還科學地揭示了無產階級專政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進程,指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曆史任務。
第二,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是奪取革命勝利的基本階級力量。通過法德兩國革命的失敗,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感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在一切農民國度中沒有工農的“合唱”,工人階級將是“孤鴻哀鳴”,難以取得勝利。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農民日益破產,從而使農民群眾認識到工農利益的一致性,思想將逐步革命化。因而農民經濟地位和思想意識的變化,使工農聯盟的建立成為可能。
第三,“不斷革命”是無產階級的戰鬥口號。無產階級以外的其他階級的革命不徹底性和軟弱性,是1848年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對無產階級來說,“問題不在於改變私有製,而在於消滅私有製,不在於掩蓋階級矛盾,而在於消滅階級,不在於改良現存社會,而在於建立新社會”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85頁。)。因此,“他們的戰鬥口號應該是:‘不斷革命’”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92頁。)。
“不斷革命”作為無產階級的戰鬥口號,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徹底革命精神。它首先要求把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為無產階級革命創造有利條件;其次,無產階級在徹底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之後,要不失時機地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第四,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在1848年革命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關心、支持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把它看成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他們十分重視匈牙利革命戰爭所起的同盟軍作用,認為在革命浪潮日益低落的時刻,能夠從外麵給德國革命以支持的大事件是匈牙利和法國的革命。匈牙利革命後來雖然失敗了,但把民族解放運動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的思想,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重要策略原則。
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革命風暴中,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學說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革命風暴過去之後,他們又以嚴肅的態度,認真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為無產階級準備更加銳利的思想武器。
二、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資本主義在歐美各國得到迅速發展,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857年爆發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促使相對沉寂的工人運動開始出現新的高漲。英、法、德、意等國的工人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工人階級在鬥爭中愈來愈認識到建立自己的獨立組織、加強國際合作和聯合行動的必要性。因此,以聲援1863—1864年波蘭人民起義為契機,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蘭、愛爾蘭等國的工人代表在英國倫敦聖馬丁堂集會,宣告了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的誕生。
鑒於工人運動中存在的不同流派,為了爭取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馬克思把革命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極其出色地完成了起草《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的工作,為國際規劃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路線。同時,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戰鬥口號。在這一號召下,國際團結了歐美及拉美許多國家的大多數工人,贏得了世界“第七強國”的美譽。
第一國際把追求工人階級的保護、發展和徹底解放作為自己的目標,把分散的各國工人聯合起來,共同反抗剝削壓迫。國際曆次代表大會討論了關於工人階級解放鬥爭的各種最迫切的問題,製定了工人運動的行動綱領;國際堅決支持各國工人的罷工鬥爭,打擊了資產階級的專橫氣焰;國際引導各國工人階級參加群眾性的民主運動,指導英國選舉改革運動的進行,關心德國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支持美國人民反對奴隸製的戰鬥和法國人民反對專製主義的鬥爭;國際聲援波蘭、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還直接與來自各國反動政府的攻擊和迫害作了不懈的鬥爭。第一國際最光輝的一頁是堅決捍衛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正義事業。
第一國際成立時,各種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流派,如蒲魯東主義、工聯主義、拉薩爾主義、巴枯寧主義等,在各國工人中有著很大的影響。為此,馬克思主義者與不利於工人運動健康發展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最終使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影響大大超過了其他派別。
在第一國際後期,1871年3月,巴黎爆發了世界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是巴黎工人運動長期發展的結果。法蘭西帝國時期,由於路易·波拿巴對內實行軍事獨裁,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9月2日,法軍在色當投降,波拿巴被俘。巴黎群情激憤,9月4日爆發了人民起義。但新建立的“國防政府”對外實行投降賣國政策。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1月22日,工人群眾兩次發動起義,鍛煉了工人階級,並保存了一部分武裝力量。工人武裝的存在對繼任的梯也爾政府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此梯也爾政府加緊策劃解除巴黎工人武裝,巴黎工人麵臨的形勢十分危險。3月18日淩晨,梯也爾出動軍隊搶奪國民自衛軍的大炮,工人發覺後堅決阻截。於是,蒙馬特爾高地的槍聲終於觸發了巴黎革命的爆發。
巴黎無產階級取得武裝起義勝利後,立即著手建立新的國家機關。3月26日以直接選舉的方式選出了公社委員會,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為了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公社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廢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和警察,代之以人民武裝;廢除資產階級的官僚機構,代之以向人民負責的“社會公仆”;廢除資產階級議會製度,代之以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國家機關;摧毀僧侶勢力,實行政教分離。為防止“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公社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集中製,並采取兩項重要措施:公社的主要工作人員由普選產生並可隨時撤換;國家公職人員的最高薪金隻相當於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
巴黎公社還進行了一係列重大的社會改革嚐試。政治上,鎮壓反革命,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經濟上,接管逃亡業主的企業,由勞工委員會和工人共同管理,廢除麵包房工人夜工製,禁止對工人無理扣薪和罰金,等等。在文化教育上,宣布學校與教會分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提出了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原則。
巴黎公社的創舉,表明了它的無產階級性質,引起了世界各國資產階級的恐懼。4月2日,逃到凡爾賽的梯也爾政府勾結普魯士政府,發動了對巴黎的武裝進攻。由於資本主義勢力的囂張和巴黎公社某些措施的失當,5月28日,公社的最後一個街壘陷落。巴黎公社革命被鎮壓了。
巴黎公社革命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嚐試;它宣告了蒲魯東主義和布朗基主義的破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革命中,一直關注、支持並指導著工人的行動,革命失敗後,又總結了革命的經驗教訓,對馬克思主義學說作了重大發展。
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後,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對國際進行了瘋抂的迫害;在國際內部,巴枯寧的分裂活動也大大削弱了國際的力量。因此,國際的組織形式已不能適應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了,1876年7月,第一國際正式解散。第一國際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無比壯大的時代,即工人運動廣泛發展的時代,各民族國家內相繼成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的時代”①(①《列寧選集》第2卷第579頁。)。
三、第二國際和社會主義運動向亞洲、美洲的擴展
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工人運動在歐美廣大地區的蓬勃發展和社會主義政黨的紛紛建立,加強各國無產階級之間的聯係和團結,協調行動以反對共同的敵人,便成為客觀的曆史要求。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損失。之後,恩格斯獨自擔當起了指導工人運動的重任。在恩格斯的指導下,經過法德等國黨的努力,1889年7月14日至20日,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在巴黎隆重召開。這次大會沒有宣布成立任何國際組織,也沒有發表任何宣言和組織章程,但由於它恢複了各國工人之間長期中斷的國際聯係,並強調了召開下一次代表大會的必要性,因此,人們通常把它看作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
第二國際適應當時曆史條件和革命任務的需要,采取了比較鬆散的組織形式,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建立任何常設機構。它從1889年成立到1914年破產,共存在了25年,以俄國1905年革命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1889—1904年為前期;1905—1914年為後期。在第二國際活動期間,先後召開過九次代表大會,即1889年巴黎代表大會、1891年布魯賽爾代表大會、1893年蘇黎世代表大會、1896年倫敦代表大會、1900年巴黎代表大會、1904年阿姆斯特丹代表大會、1907年斯圖加特代表大會、1910年哥本哈根代表大會、1912年巴賽爾代表大會。第二國際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組織和積聚革命力量、促進工人運動的發展等方麵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第二國際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
第二國際曆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很多捍衛工人切身利益、同資本主義堅決鬥爭的決議,如爭取工人勞動立法和勞動保護的決議、工人階級的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決議,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決議等。這些決議的通過,使歐美各國工人階級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相對“和平”發展時期,如何反對資本主義、捍衛工人利益。在這些決議的指導下,一方麵,各國工人不斷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資本主義的罷工浪潮,打擊了資本主義勢力;另一方麵,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利用各種合法權利,展開合法鬥爭,進行議會活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第二,第二國際反對軍國主義的鬥爭。
麵對戰爭威脅日益逼近的形勢,迫切需要製定相應的領導工人階級反對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鬥爭策略。針對這一問題,第二國際曾多次討論並通過了反對軍國主義的決議,尤其是後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對反對軍國主義具有重要作用。決議揭露了各帝國主義國家製造戰爭危險的罪行,指明了即將爆發的戰爭的非正義性,呼籲各國無產者和社會黨人聯合起來,利用一切手段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在第二國際的口號下,歐美各國黨左派領導和組織人民持續不斷地開展了反戰罷二運動、遊行示威和反戰集會等活動。
第三,第二國際內部反對機會主義的鬥爭。
在第二國際前期,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如法國的無政府工團主義、德國的“青年派”、荷蘭的紐文胡斯分子等就是這種思潮的代表。在恩格斯的指導下,第二國際和各國黨左派同無政府主義者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批駁了無政府主義者反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主張冒險主義策略,進行個人恐怖活動,否定議會鬥爭等錯誤觀點和行動,並於1896年倫敦代表大會上將無政府主義者驅逐出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者從思想上和組織上與無政府主義者徹底決裂了。
但是,第二國際在反對無政府主義的鬥爭中,卻忽視了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致使各國黨內右傾機會主義滋長起來。由於各國黨議會鬥爭的勝利,黨內出現了崇拜合法鬥爭、迷戀資產階級議會的思想,如德國黨內的格奧爾格·亨利希?福爾馬爾(1850—1922)散布了一係列右傾機會主義觀點。恩格斯堅決批判了他的錯誤思想。而到90年代後期,恩格斯逝世後,以愛德華?伯恩施坦(1850—1932)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開始露骨地宣揚改良主義,並公開要求修正馬克思主義。在哲學上,伯恩施坦否定唯物主義,企圖以唯心主義代替唯物主義,以庸俗進行論代替革命的辯證法;在政治經濟學方麵,否定馬克思主義關於價值、剩餘價值和經濟危機的學說,認為資本主義普遍的經濟危機已經不可能了;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麵,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提出“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的錯誤觀點,篡改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出現,遭到各國黨左派的強烈反對。羅莎?盧森堡、威?李卜克內西、倍倍爾以及蓋德?拉法格等左派同修正主義進行了鬥爭,但由於各國左派力量的分散性和不成熟性,以及長期的和平環境,使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不十分得力,最後由於修正主義的泛濫而使第二國際最終於1914年8月破產。
第二國際的破產,給國際無產階級提供了深刻的曆史教訓,它提醒無產階級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原則,維護黨的先進性、革命性和純潔性。盡管第二國際破產了,但它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在第二國際影響下,社會主義運動開始向亞洲、美洲國家擴展。
在東方,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亞洲的日本生根、發芽。當時日本正處於迅速進行工業化的過程,現代工人階級開始形成,各種工會和社會主義小組相繼成立。日本無產階級的先驅片山潛(1858—1933)對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推動工人運動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01年,在片山潛、安部璣雄等人的組織下,日本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創辦《平民新聞》日報,首次刊載日譯本《共產黨宣言》。1903年的黨代表大會通過了加入第二國際的決議,並派片山潛為代表出席1904年的阿姆斯特丹代表大會。在第二國際的影響下,工人運動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在美洲,美國早在1877年就成立了社會主義工人黨。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使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開始克服宗派主義和教條主義傾向,在丹尼爾?德裏昂領導下,創辦了全國性英文刊物《人民周刊》,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參加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鬥爭,使社會主義思想真正開始在美國工人中間傳播。
阿根廷是美洲出席第二國際成立大會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美國)。當時阿根廷已經有了一批工會和兩個社會主義小組:一個由巴黎公社流亡者組成的法國小組,一個由德國流亡者組成的德國小組。他們分別出版《未來》和《前進》雜誌。1890年“五一”節示威遊行使這兩個小組同工會聯合,建立了阿根廷共和國工人聯合會,189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社會主義聯合會”。1896年6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了阿根廷社會黨。阿根廷社會黨的成立對阿根廷工人思想的覺醒和工人運動的開展起了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