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世紀歐洲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流派(1 / 3)

19世紀,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在工人運動中還存在著形形色色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潮和流派。其中主要有無政府主義和無政府工團主義、英國的工聯主義和費邊社會主義、德國的拉薩爾主義和俄國的民粹主義等。

這些社會主義流派,從不同的立場出發,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抨擊了資本主義製度的各種弊端,並提出了各種醫治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藥方。不可否認,它們在一定的曆史時期中,在動員、組織無產者和其他勞動群眾起來反抗資本主義剝削製度方麵,曾起過某些積極作用。但是,它們不但不能為無產階級指明一條獲得解放的正確道路,而且還以不同方式削弱和抵製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傳播,對無產階級解放事業造成極大危害。為此,馬克思主義者曾同這些思潮和流派作過不懈的鬥爭。

第一節 無政府主義和無政府工團主義

一、蒲魯東主義和馬克思恩格斯對它的批判

蒲魯東主義是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法國、50至60年代流行於羅曼語各國並具有較大國際影響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和派別。蒲魯東主義的創始人比埃爾?約瑟夫?蒲魯東(1809—1865)是法國小資產階級思想家,出身於一個農民兼手工業者的家庭,深受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1840年他發表了《什麼是財產》一書,尖銳地批判了企圖維護私有財產的論調,提出了“財產就是盜竊”的論斷,引起了社會上的注意。接著,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和《社會問題的解決》等著作中,係統地闡述了他的社會改革綱領。1848年,蒲魯東在巴黎創辦《人民代表報》,從事宣傳活動,後被選為議會代表。1849年,他因撰文反對路易?波拿巴,被判三年監禁。蒲魯東抨擊資本主義所有製的激進言辭和他受迫害的遭遇,使他贏得了部分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同情,頗負盛名。

蒲魯東仇視資本主義製度,但不讚成消滅私有製,他把建立小生產者永世長存的太平盛世作為自己終生的奮鬥目標。他認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都各有弊端:資本主義私有製違背“平等”,而共產主義公有製則違反“獨立”,兩種社會都不合乎“理性”。因而他的任務就在於建立能夠把“平等”和“獨立”合題的“自由”社會——以“個人占有”為基礎的“互助製”社會。“個人占有”指的是小私有製;“互助製”即是各個自由力量之間取得均勢的一種製度。在這種製度下每一個力量隻要履行同樣的義務就享有同樣的權利,並且都能用勞務來換取相應的勞務,互相效勞,互換產品,彼此貸款,互提信用,互助保證,彼此擔保等,這就是互助製的法則。實際上是要使社會化大生產倒退到手工業勞動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

蒲魯東為了實現他的“互助製”社會,極力宣揚階級調和,鼓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把建立“交換銀行”看作是無產階級解放的根本途徑。他主張通過改良的辦法,把資本主義社會和平地改造成為“平等”、“自由”、“獨立”的社會。他竭力鼓吹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應當提高認識,攜手合作;反對無產階級進行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反對暴力革命,認為“用文火把私產燒掉”比實行暴力革命要好些。蒲魯東提出以組織“交換銀行”作為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手段,認為資本主義弊病的根源在於交換關係。因此,他主張由勞動人民集股建立“交換銀行”,發放無息貸款,幫助工人開設合作社、作坊,避免商業資本的中間盤剝;然後,小生產者用他們的財力逐步購買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廢除資本,就可以實現小生產者永世長存的美妙世界。對此,恩格斯諷刺蒲魯東說,工人們口袋裏連六個銅子都沒有,卻幻想用他們的儲金來購買整整一個美麗的法國。

蒲魯東為了實現他的理想社會,還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任何國家和政府,公開向一切權威宣戰。他主張經濟上絕對平等,政治上絕對自由,仇視一切組織、製度、國家和權威。認為“就其原則本質而言國家是反革命的”,“政權是暴力工具的堡壘,而政黨則是它的生命和思想”。因此,他提出“打倒政黨、打倒政權;一切人和公民絕對自由”的無政府主義口號。

蒲魯東主義的核心,是幻想通過和平改良的道路,實現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他妄圖逆轉社會發展的曆史潮流,使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退回到已經滅亡或瀕臨滅亡的小手工生產製。蒲魯東主義的傳播和影響,給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障礙和危害。因此,19世紀40—50年代,圍繞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主義展開了鬥爭。在他們發表的《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理論上徹底批判了蒲魯東的改良主義道路,闡明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曆史使命和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第一國際成立後,反對蒲魯東主義的鬥爭成為第一國際前期的主要任務。在1865年的倫敦代表大會、1866年的日內瓦代表大會、1867年的洛桑代表大會和1868年的布魯賽爾代表大會上,以馬克思為首的科學社會主義者同蒲魯東主義者進行了公開的鬥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如何對待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階級解放的根本道路、所有製、國際的領導權等問題上批判了蒲魯東主義的觀點,申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不僅使蒲魯東主義遭到徹底失敗,而且也促進了其內部的分化,出現了以瓦爾蘭為首的左派蒲魯東主義者。此後,蒲魯東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影響逐步減弱。

二、巴枯寧主義及其危害

巴枯寧主義是19世紀60年代末泛濫於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國的一種無政府主義流派。米哈伊爾?亞曆山大羅維奇?巴枯寧(1814—1876)生於俄國一個封建貴族家庭,在歐洲留學期‘間,深受蒲魯東無政府主義和魏特林派密謀活動的影響。1843年,巴枯寧在巴黎認識馬克思,但沒有接受馬克思的觀點。他因參加1848年奧地利和德國的革命,被薩克森政府逮捕,後來又被引渡回俄國。在監獄裏,他多次向沙皇寫懺悔書,稱自己是“悔改的罪人”,吹捧沙皇是“偉大帝國的偉大皇帝”。1857年4月被減刑流放。1861年,他從西伯利亞流放地逃出,輾轉到了英國以後,完全隱瞞了自己的變節行為。巴枯寧著有《革命者問答》(1869)、《國家製度和無政府狀態》(1873)等著作,係統地論述了他的無政府主義觀點。

第一,宣揚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權威。巴枯寧認為,人應該獲得“最充分的自由”,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限製和約束的。但是,一切權威都是對自由和個性的完全否定,因此,他認為,要保證人的絕對自由,就必須反對一切權威。隻有“以自由原則為依據”的個人才能組成沒有任何統一領導和集中約束的人人平等、自由的無政府社會。對此,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一個哪怕隻由兩個人組成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不放棄一些自治權,又怎麼可能存在。”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01頁。)

第二,反對任何國家和權力。巴枯寧從反對一切權威出發,認為國家是產生私有製和階級的根源,是造成社會不平等、不自由的萬惡之源。因此,他公開宣布:“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無條件地反對國家、反對它的任何表現。”無論教會君主國、立憲國、共和國和革命專政的國家都無一例外。他鼓吹在24小時之內炸毀一切國家,實現“各階級的平等”的無政府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對巴枯寧的反動的國家觀作了嚴厲的批判。指出它完全顛倒了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根本抹殺了國家的階級本質。

第三,反對任何政治活動,鼓吹“社會清算”。在巴枯寧看來,既然國家是絕對的禍害,進行政治活動就等於延長了國家的壽命。因此,他反對無產階級參加選舉、爭取民主權的鬥爭,反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和進行奪取政權的鬥爭。他認為,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要用突然的“社會清算”——即以流氓無產者為主要力量,進行迅雷不及掩耳的社會大暴動的方式破壞一切國家和權力。巴枯寧的革命觀是典型的無政府主義的表現,要工人放棄日常的任何政治鬥爭而搞突然襲擊,必然遭到統治階級的鎮壓,革命必然失敗。

第四,主張以廢除繼承權作為社會革命的起點。巴枯寧認為,人們在經濟政治上的不平等、不自由,不是資本主義私有製存在的結果,而是由於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財產繼承權,從而財產繼承權就成為生產資料私有製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廢除繼承權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起點。馬克思指出: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國家的法律,而不是法律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基礎。把廢除繼承權作為社會革命的起點,不但“不會使社會革命開始”,反而勢必“使社會革命完蛋”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652頁。)。無產階級革命必須首先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奪取政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

巴枯寧在他的無政府主義理論指導下,組織密謀團體,搞陰謀分裂活動,同第一國際分庭抗禮,企圖把國際變成無政府主義的工具,對國際工人運動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大危害。為此,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麵指導第一國際揭露巴枯寧分裂活動的陰謀,駁斥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同巴枯寧主義者篡奪國際領導權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終於在1872年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將巴枯寧及其擁護者開除出國際的決定,從而結束了國際內部反對巴枯寧派的鬥爭。另一方麵,從1872年至1875年間,馬克思、恩格斯先後寫了《社會主義民主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行動中的巴枯寧主義者》、《論權威》等著作,從理論上批判了巴枯寧無政府主義,對從根本上肅清巴枯寧主義對工人運動的影響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

彼得?阿列克謝也維奇?克魯泡特金(1842—1921)是俄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無政府主義理論家。他出身於俄國貴族,由沙皇本人推薦就讀於侍從學校。因對1861年改革深感失望,離開宮廷,開始從事科學考察,在當時的俄國地理學界有一定的聲望。1872年克魯泡特金初訪西歐,與巴枯寧派接觸,對無政府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巴枯寧主義的信徒。回國後開始宣傳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1874年被沙皇政府逮捕,1876年,越獄逃亡國外,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後才重返祖國。流亡期間,克魯泡特金主要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組織活動和宣傳工作。主要著作有《一個反抗者的講話》(1884)、《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1902)、《近代科學與無政府主義》等等。

克魯泡特金承襲和發展了蒲魯東、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被稱為繼巴枯寧之後無政府主義的實際領導人。他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方麵:

第一,認為國家是違反人類互助本性的罪惡勢力。

首先,克魯泡特金試圖從生物科學和自然科學角度來解釋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他的無政府主義觀點是建立在人、社會、自然三者複雜的相互關係上。他認為人的定義就是亞裏士多德所說的社會動物。人為了生存就必須與同類互助合作,因此互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互助法則也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則。這一點在克魯泡特金看來是“整個問題的鑰匙”,並進而成為他的社會變革理論的根本觀念。他認為,如果人類社會中有人不願與社會合作,或者社會不允許他進行合作,那麼他的生存就受到威脅,也說明社會存在某些毛病,這就必須通過革命鬥爭加以糾正。其次,他認為在人類曆史上,互助的自然本能與反互助的罪惡勢力一直在相互鬥爭,人類曆史就是代表這兩種勢力的組織之間不斷鬥爭的曆史。代表互助本能的組織就是自然形成或者人們為了共同利益而自發組合的自治團體及其聯盟;它們在不同時期分別被稱為自由城市、村莊和公社等自治團體。而代表反互助本能的罪惡勢力則是以統治和奴役為本質的社會控製的化身——國家、教會和統治階級。再次,當前國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和生產繼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要消滅國家、政府,恢複人類的無政府狀態,鏟除統治階級人為製造的法律及法定體係。最後,由於人具有互助本能,因此沒有國家、沒有任何權力支配的社會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較之有國家和有權力支配的社會更為完善,更為理想,更富於生命力。互助論是克魯泡特金從獨特的角度對無政府主義思想的重大發揮。

第二,社會革命要通過民眾自發起義來實現。

克魯泡特金認為,社會革命是一種以實現更大的平等和廢除權威為目的的運動,通過革命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將社會財富分配給所有成員,因此革命將是社會性的、激烈的和自發的。隻有整個社會使用武力,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他反對少數人的密謀活動和個人恐怖主義,認為這對實現社會革命毫無用處,實現社會革命的是群眾而不是個人。他認為民眾既不用任何來自上麵的指示和權威,也不用任何預先製定的計劃,就能在破壞國家的同時建立新製度。克魯泡特金這種反對在社會革命前後有任何上層人物處於先鋒地位、起領導作用的觀點與巴枯寧主義有所區別。

第三,無政府共產主義。

克魯泡特金所說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含義,首先是指在革命勝利後把個人所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歸全社會、全體人民所有,將所有勞動產品按每個地區的需要分配給全體人民。因為所有產品都是人們憑自己的力量生產出來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它們。他認為這就是以共產主義和平等權為基礎的新社會。其次,在這樣的新社會中,沒有統治集團的權威,任何政府的存在都是對革命的背叛,因為隻要存在統治,就存在著剝削,這就與原有的社會沒什麼區別,因此必須反對任何統治。再次,在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中實行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新的“整體教育”製度。要造就全麵發展的新人,就必須在教育中將理論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這樣每個人都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必拘泥於某一種單調的工作。此外,在這種社會中,還將取消工資製度,代之以無報酬的自願勞動製度。因為無法區分哪種勞動最有價值,所以一切勞動都將被視為對滿足整個社會需要所作的貢獻。

克魯泡特金從主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出發,力圖從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來構築他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的某些設想,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反對一切權威,要求革命勝利後立即廢除國家和政府,否認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必要性,根本脫離了社會發展的實際進程,因而他設想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索列爾的無政府工團主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工人運動中出現了無政府工團主義思潮,它的策源地和中心在法國。①(①法國人把工會叫做“工團”。工團主義的意思就是工會主義。不過工團主義者認為他們的工團主義是“革命的”,和一般隻進行經濟鬥爭的工會主義不同。因此,他們常常在工團主義一詞前麵加上“革命的”這樣一個修飾詞。這部分介紹的無政府工團主義就是這種“革命的”工團主義。)它反映了當時新加入工人隊伍的廣大小資產階級破落分子對資本主義現實和改良主義的不滿。法國社會哲學家索列爾是無政府工團主義主要的理論家。

喬治?索列爾(1847—1922)出生於法國瑟堡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受其經曆影響,他的思想實際上是折衷主義的大雜燴。在他的思想中,有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有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和自由生產者聯合組織的觀點,有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的“創造進化論”,有尼采的“超人哲學”等等。這就使得索列爾的思想理論中某些觀點前後矛盾。盡管如此,索列爾思想的主要傾向和實質還是清楚的,那就是無政府工團主義。

索列爾的無政府工團主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強調工團的自主發展,否定黨對工人階級的領導。

在索列爾生活的時代,各國工人階級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資本主義鬥爭,使他看到了工人階級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工人階級曆史使命的觀點中得到啟發,根據自己對工人運動的觀察,得出一個結論:社會革命必須由工人階級來實現,因為工人階級是直接進行生產的階級,是被迫出賣勞動力的階級。這表明他對無產階級曆史使命的深刻認識。但是,在肯定工人階級作用的同時,他否定了工人階級政黨的作用。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整個前途在於工人團體的自主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問題不在於組織新的政黨,而在於引導工人階級走上這樣一條道路:“掌握各種手段,組織起來進行鬥爭,使自己能夠擺脫統治者;在於說服工人階級決不能效法資產階級。另一方麵,馬克思主義如果堅持絕對革命的觀點的話,就決不能同政黨糾纏在一起,不論是怎樣革命的政黨。因為這些政黨不得不像資產階級政黨一樣從事活動……”,由此可見,索列爾由否定一般意義的政黨出發,完全否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作用,這勢必使工人運動陷入盲目和無政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