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資本主義製度在歐美的確立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出現(1 / 3)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首先出現在西歐。14—15世紀,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西歐的一些先進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以剝奪農民和掠奪殖民地為基本特征的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反封建鬥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完成增強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進一步鞏固了資本主義製度。

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和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是人類曆史發展的重大進步。然而資本主義製度仍然是一種剝削製度,它是伴隨著少數資產者對本國和殖民地廣大勞動者的殘酷剝削和恣意掠奪而來到人間的。資本主義製度一旦確立,其自身所固有的各種矛盾和弊端就暴露出來了。因此,從資本主義製度產生之日起,人們就開始尖銳地批判其矛盾和弊端,並執著地追求一種更加理想的社會製度,終於產生了社會主義的思潮和運動。

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是近代空想社會主義。它產生於16世紀初葉,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期,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三大空想家的學說為標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三大空想家不僅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思想理論,而且為了實施其理論,還曆盡艱辛地進行了各種試驗。這些試驗雖然都以失敗告終,然而,他們的思想理論卻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

第一節 第一次產業革命與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

一、生產技術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是從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的。15世紀前後,西歐大部分國家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末期。當時,社會生產力已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農民和手工業者在長期辛勤勞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生產工具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在紡織工業中,13世紀出現了手搖紡車,15世紀末,又出現了集紡紗和卷線功能於一身的自動紡車。與此同時,更加先進的臥式織布機逐漸取代立式織布機,大大提高了紡織品的產量。在采礦、冶金和金屬製造等行業中,也先後發明了各種機械裝置,除使用人力外,畜力、風力和水力也得到了利用。

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分工日臻細密。在15世紀的呢絨製造過程中,具有各種專門技術的手工業者至少有20種。隨著手工業專門化的發展,各種行業的數目也不斷增加。14世紀末,德國的法蘭克福有92種行業,到15世紀中葉,已增至107種。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工業中心的形成和國內外市場的開拓,而且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是通過簡單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和手工業從屬於商業資本而逐步實現的。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各種行會規章客觀上限製了手工業者之間的競爭和分化。但是,一旦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手工業者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一部分生產條件較好的手工業者富裕起來,變成了企業資本家;而幫工、學徒和那些在激烈競爭中破產的手工業者則淪為受剝削的雇傭工人。這就產生了最初的資本主義雇傭關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過程中,商業資本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從小商品生產者分離出商人階層。他們定期向小生產者收購生產品,運到較遠的市場去出售。這種商人逐漸變成了包買商。貧困的工匠因缺乏資金,不得不求助於包買商。包買商則以低價購買其成品為條件,向他們提供現金、勞動工具、原料等。這樣,很多小生產者就在經濟上依附於商業資本,最後成了在自己家中為資本家工作的雇傭工人,而包買商則變成了工業資本家。

隨著商品經濟在農村中的發展,農業中的兩極分化現象也日趨嚴重。大多數農民貧困破產,成了出賣勞動力的農業雇傭工人;少數生產條件較好的農民上升為富農,形成了農村中的資產階級。

封建社會內部所孕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盡管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成長著。但是,這個自發的發展過程顯得過於緩慢,於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便采用暴力手段,人為地加速了這個過程,這就是“資本原始積累”。

資本原始積累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其一是運用各種手段,從國內外榨取、掠奪大量財富,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積累相當數量的貨幣資本。為此,剝削階級的國家機關通過發行公債、增加賦稅等辦法,大肆搜刮國內勞動人民;與此同時,隨著遠洋航海和探險事業的發展,西歐列強通過征服殖民地,進行海盜活動,從事販賣黑奴和鴉片等罪惡勾當,從海外掠奪巨額財富。其二是用暴力剝奪農民的土地,迫使他們成為沒有生產資料的“自由的”雇傭勞動者,為發展資本主義提供大批廉價的勞動力。在英國,從15世紀末葉開始,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采取暴力手段,進行“圈地運動”。大批農民被迫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而國家則頒布一係列血腥法律,用鞭打、烙印、割耳朵和處死等殘忍手段,禁止農民流浪.迫使他們充當雇傭工人。馬克思在談到“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性時深刻地指出:“這種剝奪的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3、829頁。)

資產階級正是通過這種充滿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大力促進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然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終確立,隻有通過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才能實現。

二、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

在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雖然能夠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但是它的進一步發展卻受到了封建製度的種種束縛。行會特權和地方特權的存在,使統一的民族市場難以形成,嚴重阻礙著商品的流通和生產技術的改進;在森嚴的等級製度下,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不到社會的承認,經濟利益也得不到保障,廣大勞動人民更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宗教神學體係和各種封建思想也限製了資產階級人文科學的發展和自然科學的進步。因此,隻有解除種種封建桎梏的束縛,才能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地位。在曆史上,多數國家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來實現這一目標的。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西歐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從16世紀60年代開始,尼德蘭爆發了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長達半個世紀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蘭的專製統治,在歐洲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640年到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在歐洲的一個大國中推翻封建製度,確立了資本主義製度。這次革命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新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歐美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相繼發生。18世紀後半期,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獨立民族國家的鬥爭,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18世紀末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把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推向了高潮。這次革命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廣泛發展開辟了新階段。它“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誌下度過的”①(①《列寧全集》第2版(下同)第36卷第354頁。)。馬克思在談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作用時曾強調指出,這“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範圍的革命。它們不是社會中某一階級對舊政治製度的勝利;它們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製度”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21頁。)。繼法國大革命之後,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此伏彼起,接連不斷。19世紀20年代,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和俄國先後爆發了革命運動或民族獨立戰爭。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英國的國會改革運動,以及波蘭、比利時、意大利和德意誌等國的革命運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48年爆發的全歐性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席卷了歐洲的大部分國家,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

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不但摧毀了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和政治上層建築,為資本主義製度的建立掃清了障礙,而且為產業革命的順利進行和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政治條件。

三、第一次產業革命及其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深遠影響

產業革命也稱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隨後擴展到歐美其他先進國家。它是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過渡到采用機器的資本主義工廠製度的過程。產業革命是近代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發生的。

首先,產業革命是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隨著15世紀到16世紀初期航海業的發展和地理大發現,世界市場日益擴大,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要求廣泛采用新技術,擴大機器生產。其次,科學技術的進步,工場手工業的長期發展,生產分工的日益細密,勞動工具日趨專門化,為產業革命準備了科學思想和技術條件。第三,長期的資本原始積累,為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最後,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掃除了束縛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這次產業革命創造了有利的政治前提。

第一次產業革命發軔於18世紀中期的英國,這絕非偶然。當時的英國,不僅具備了進行產業革命的一般條件——勞動力和資本,而且擁有進行產業革命的技術條件。

英國的產業革命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飛梭的發明提高了織布的速度,使棉紗供不應求。1765年,哈格裏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1769年,阿爾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隆普頓發明“繆爾”紡紗機。上述紡紗機的使用,大大加速了紡紗速度,反過來又促進了織布技術的改進。1785年,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把織布效率提高大約40倍,從此出現了大規模的織布廠。與此同時,織布的其他工藝,如漂白、印染等也有所改進,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

隨著紡織技術的迅速發展,迫切要求解決動力問題。水力的利用,雖然是一大進步,但以水力作為原動力的工廠,必須建在江河沿岸,既受地點的限製,又受季節的影響。因此,創造新的發動機,已成為產業革命的當務之急。首先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機械師瓦特。1769年,他發明了蒸汽機,1784年,又把單式蒸汽機改造成實用性更強的聯動式蒸汽機。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現代化大工廠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成就。1784年,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不久,織布、冶金和采煤等其他工業部門也相繼采用蒸汽機作為原動力。

機器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進步。首先,機器的大量製造,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從而推動了采礦和冶煉業的發展。其次,機器的製造和使用,還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發明了機車,實現了用蒸汽發動的鐵路運輸。交通運輸業的革新又轉而推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在英國產業革命的推動下,歐美的其他國家也先後發生了產業革命。美國和法國在19世紀20年代前後,德國和俄國在19世紀30—40年代都進入產業革命時期。這些國家利用了英國的技術成就和經驗,因而產業革命的進展比較迅速。同英國一樣,各國產業革命一般都從紡織工業開始,逐步擴展到其他輕工業,然後再發展到重工業。

由於各國具體條件不同,完成產業革命的時間也不同。英國到19世紀30—40年代,各基本工業部門中機器生產和工廠製度均占據了優勢,產業革命基本完成。19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60年代末的法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德國和80年代末的俄國也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既是一次深刻的技術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首先,產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第一次實現了把熱能轉換為機械能,從而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力量。加上其他機器設備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產業革命最早發生的英國,成為世界上資本主義工業最先進的國家,從1770—1840年的70年中,英國工人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大約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