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裏,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複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唐]貫休《杞梁妻》
萬裏長城現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經曆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依舊巍然屹立。從戰國以來,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度都超過一萬裏。各朝長城相加有十萬裏以上。可以說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它猶如一條矯健的巨龍,盤旋於崇山峻嶺之中。
長城的最早修建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開始營建強大的防禦工事,他們利用磚或石頭以及泥土等建造長長的高大堅實的長牆。最早的長城出現在楚國,總長近千裏,由一係列按地形排列的防禦性小城構成。齊、燕、魏、趙、秦等國也都有自己的長城,這些長城布滿了黃河和長江流域。而“萬裏長城”一名則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秦始皇在統一東方六國之後,一方麵努力加強皇帝的專製獨裁,集權於中央,另一方麵則注意防範臣民們的反抗,削弱地方勢力。在征服東方六國後,他下令將繳獲的大量武器集中到鹹陽銷毀,改鑄為銅鍾和十二銅人,據說這些都是幾十萬斤重的龐然大物,秦始皇下令將其陳列在宮廷中。後又遷徙各地豪富十二萬家到首都鹹陽。這樣,秦始皇在對人民加強了控製的同時,也充實了本土。
戰國時期各國修築堤防堵塞江河,都是片麵圖謀本國的利益,往往損害鄰國並從總體上破壞了水係,“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的情況時常出現,結果使大家都受害。後來各國更發展到聯結堤防以長城作為防禦工事,如齊國的長城巨防,楚國的方城連堤,燕國的易水長城等等,更是隻從戰爭需要考慮,服從於兼並戰爭,大都違背了自然規律,結果釀成水害等。同時,各國還利用這些長城防線設置關卡,敲詐勒索過往行客,製造一些人為的災難。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挖掉了這些堤防,平毀了險隘的地帶,還拆毀了東方六國名城大都的城牆,以此來削弱各地反抗中央的人和物力,以達到“強本弱末”的目的。可以說,秦始皇的這一係列措施不僅在政治上有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作用,而且在經濟上也的確能促進物資交流,加強各地聯係,有助於生產的發展及文化的進步,對於百姓生活也多少有一些好處。
除了注意預防山東六國舊勢力的反抗,秦始皇還積極對付北部邊境的匈奴。當時的匈奴族以遊牧為主,隨水草遷徙。他們的生活習俗和中原地區的人們有很大的差異。大約在戰國晚期,匈奴族開始進入階級社會,氏族顯貴正在向奴隸主貴族轉化。此時的匈奴族更具掠奪性,他們不斷地向中原內地入侵,搶奪財物,掠奪人口,給內地造成很大危害。因此,當時地處北部的燕、趙、秦都分別修建長城來防守,同時,還派重兵把守關隘。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次出巡就是到西北邊地視察,並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他又親自從東到西視察整個北方邊地,確立了大舉進攻匈奴奪取河套戰略要地的方針。次年,蒙恬指揮秦軍驅逐匈奴,占領了河套南部地區並大量遷移內地民眾去定居,新設四十四個縣的建製。應該說這一戰役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秦的威脅,使得匈奴頭曼單於向北退避七百多裏,十多年間不敢南下擄掠。
在這次大勝的基礎之上,秦軍又渡過黃河,占領了黃河北岸幾個地方。並在秦、趙、燕三國舊長城的基礎上,連接擴建成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餘裏的萬裏長城。秦長城雖然是用早期的夯築辦法築成的,但工程之大,古無其匹,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所謂的秦長城在今天長城以北很遠的地方,而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北京八達嶺長城,並不是秦長城,而是明代建國初期重建的。
天怒長城倒
巍峨的泰山並不是靠人力來完成的,人力也是不可能建造的,但是萬裏長城卻完全是由古代勞動人民一磚一石堆砌而成的,這其中的辛酸隻有當時參與修建長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在沒有機械設備的條件下,要完成這麼巨大的工程,是非常艱難的,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秦始皇當年擴建長城,除了蒙恬手下的三十萬大軍之外,還征調了更多數量的民工,共用了十幾年時間才修築而成。修成之後,還要調派各地的人民到長城沿線戍邊駐防。而在當時,秦始皇還在興建其他的一些大工程,如阿房宮、驪山陵、馳道等。可以想見,當時的百姓承擔了多麼沉重的負擔。
修建萬裏長城,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不知出現過多少悲劇!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許多悲劇中最能催人淚下的一個。傳說秦朝時,齊國賢良溫柔的孟薑女嫁給了秦國忠厚老實的萬喜良為妻,兩人相親相愛。但不幸的是,秦始皇為修築萬裏長城,下令征調幾十萬民工到北部邊關,孟薑女新婚才一個多月,丈夫萬喜良就被征調去修築長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