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王一怒天下秋(1 / 3)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唐]章碣《焚書坑》

統一東方六國之後,為防止再次分裂,秦王朝特別注重對各地的控製,他們采取了“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而對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政治傾向,則進行了嚴厲的打擊。這種思想禁錮了其他各家各派思想的發揮與自由,同時,也嚴重地影響到了秦王朝的統治與發展。

魯壁現古書

當人們到孔子故裏曲阜旅遊觀光時,會發現在孔子故宅的北麵,有一堵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其上密飾鴟吻神獸的紅色牆壁。壁前立有一標誌石碑,上刻隸書“魯壁”二字。相傳此處係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壞孔子故宅發現孔鮒所藏古籍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在西漢初年,郡縣製與封國製兩種製度並存,皇帝把劉姓子孫分封為諸侯王,漢景帝把他的兒子劉餘由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史稱“魯恭王”。劉餘喜歡享樂,好治宮室。他到曲阜後,嫌當時的殿堂不夠寬大,便下令將當年孔子家中的房屋拆掉擴大自己宮室的麵積,重新建造更大的宮殿。工匠們拆除牆壁時,從牆壁內扒出來一束束竹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批儒家的經書,都是用戰國時期的蝌蚪文,也就是篆文寫成的。顯然是當年有人故意藏在其中的。人們後來把這批新發現的竹簡稱作“孔壁古文”。

那麼,這批竹簡到底是誰藏在牆壁中的呢?史料對此記載不一致。有的說是孔騰,有的認為是孔鮒。其實,孔鮒、孔騰為同胞兄弟,藏書之事二人可能都曾參與。而孔鮒為兄,以孔鮒為主的可能性比較大。

孔鮒,字甲。他是孔子的嫡傳九世孫,自幼熟讀經書,很有才華,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的學者。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久,為了加強封建專製統治,於前213年頒布了“焚書令”,下令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的書籍都必須交出焚毀,不準私家收藏。作為孔子嫡傳裔孫的孔鮒,儒家的書籍定然收藏不少,他知道如果不交出這些書籍,就很有可能招來禍患,但他又不願把這些書交出燒毀。經過反複考慮,他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對他的好友陳餘說,秦朝不是我們的朋友,我要把這些書籍藏起來留給後人,這樣也能夠免除禍患。於是,他便將一些書籍密藏到家裏的牆壁中。後來,孔鮒加入了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軍,做了陳勝的博士,最後與陳勝一起被秦軍殺死。

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為何要在前213年頒布“焚書令”進行焚書呢?這就要從秦王朝的統治政策談起。秦王朝是建立在對勞動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上的,自然與下層百姓之間存在有不可化解的矛盾。秦國為了壓製貧苦百姓的反抗和鬥爭,同時,還為了對付統治階級內部所出現的一些矛盾,一貫奉行法家理論學說,實行高壓政策。這是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政治傳統。商鞅變法使原來比較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衛國人,又稱衛鞅。秦孝公時,他因戰功封商十五邑,號商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商鞅。他先後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繼位,也就是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乘機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了商鞅,“車裂以殉”,並滅其家。

商鞅被殺的原因,古人一般認為是由於他的刻薄寡恩,用法太過。在剛剛推行變法之時,“法不行,太子犯禁”,商鞅堅決按法律辦事,一定要將其治罪,但太子終究是太子,不能施以刑罰,商鞅就將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治罪,同時在渭水河畔鎮壓了七百多個破壞變法的舊貴族,並把一批舊貴族流放到邊遠地區。因此,當支持變法的秦孝公於前338年去世,太子駟繼承王位之後,太子及其師傅等一批舊勢力就企圖“挾怨而殺之”了。商鞅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帶著手下和老母親外出逃亡,一直逃到了關下。此時,天色已晚,商鞅一行人想找個客舍住宿,但客舍的主人卻不敢收留他們,說商君定下了法律,其中有一條是,如果讓沒有憑證的人住宿,要連坐。最後,商鞅準備越過國境逃到魏國去,但他又曾率大軍打敗過魏軍,去了不等於自找死路嗎!但這時已是無路可走,不得不前往邊境,邊境守將盡管沒有殺他們,但還是不讓他們前往魏國,這樣商鞅不得不又回到商地。在商地,商鞅率領手下同前來逮捕他的軍隊進行了戰鬥,但由於力量懸殊,最後失敗。秦惠文王在彤(今陝西華縣西南)用五馬分屍的酷刑,殘酷地殺害了商鞅及其全家。由前所述可以看出,商鞅之死的確與用刑太過有直接的關係。商鞅變法觸及了一些守舊貴族們的切身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抵製。而嚴苛的律條也使得下層百姓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在這種情形下,商鞅遭到殺身之禍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20世紀中期,有的學者用階級分析方法來解釋商鞅被殺的原因,認為商鞅變法觸動了守舊貴族們的利益,於是公子虔等人就唆使太子駟出來搗亂,商鞅為了變法的順利進行,隻好將公子虔等人繩之以法。等到太子即位之後,守舊貴族們東山再起,向秦惠文王誣告商鞅謀反,因而商鞅遭到殺身之禍。到了20世紀末期,又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商鞅之死,是權利之爭的結果。據說在當時,秦孝公主張變法,而商鞅在主持變法之時權力極重,可謂是權傾一時,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達到了“人畏鞅甚於秦君”的地步。這一定會使太子等人感到不安和不滿。更使太子不能容忍的是,據說秦孝公臨死之時,還有把自己的王位讓給商鞅的“荒唐”想法。所以,等到支持變法的秦孝公一死,太子即位之後,就找到了“出氣”的機會,商鞅也就大禍臨頭了。因此,商鞅之死,與其說是由於“用法太過”,還不如說是由於“權勢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