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誌丹縣2005年農村誠信情況調查分析報告(2 / 3)

6.誠信建設局限於區域化、專項化。千百年來,由於我縣所處的地理位置,君統思想鞭長莫及,人們的誠信意識一直靠傳統倫理道德維係。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部分行業嚐試性地開展評信活動,但是涉及麵窄,限於區域和專項上,帶動作用不強。一是消費者協會舉辦消費者信得過的企業和農行曾開展守信信貸企業等評定活動,但這些活動並不是縣上搞,而上級單位搞下級單位報,沒有帶來信用效應;二是近年來煙草行業開展成品香煙零售星級評定,基本規範了成品煙草銷售渠道和價格,但這也隻局限於行業行為,帶動作用不強;三是去年以來我們把資信評定工作作為誌丹縣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化製度建設試驗的重要子項目,在順寧鎮展開試點,授信於農,評定信用農戶260戶,建立信貸基地22個,扶持產業30多項,並隆重召開了授信儀式大會,初步激活了順寧鎮和信用社的信用效應、管理效應和人的能動效應,形成了“窮可貸、富可貸,不講信譽不給貸”的良好融資氛圍,但是目前這一活動也是局限在順寧鎮這一範圍,而且工作措施方法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和規範,特別是信用聯社內部改革還需下大力氣,而正因為如此,被調查農戶認為造成信貸誠信缺失的原因52.1%來自於放貸部門的個人行為。

二、造成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生存條件狀況對誠信的影響。被調查農戶90%以上都是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林果業的農戶,他們收入的主體來源是農業生產,隻有33.7%的農戶兼營運輸,32.4%農戶利用閑季節打工,11.2%和9.8%農戶兼營零售和餐飲業。因此,他們的資本積累主要靠自身滾動發展和少量借貸,屬一種溫飽型的積累發展。但是從調查顯示的71.8%的守信和個別問卷分析,越是生存條件艱苦的人誠信意識越強,富有的人誠信一般,而位於二者之間起步發展的人群誠信意識較差。這從更深層麵說明生存條件是形成誠信回報經濟化現狀的主要原因,生存條件差的人,他沒有承擔誠信缺失的能力和資本,他寧願“餓死”也不願被“掙死”,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苟且生存;富有的人他有能力和資本承擔誠信缺失的損失,但他是一種防衛心態,一般情況下他會守信,但超過自衛能力水平,他會果敢作出失信行為;位於二者之間的發展人群,因改變生存條件的欲望強烈,隻要條件允許,他們會不擇手段地快速改變自身命運,因此也是缺信事件高發人群。

2.自身因素對誠信的影響。調查顯示農村年輕人、文化層次稍高的人,誠信意識差、誠信行為惡劣,這是由於這類人群受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影響不深,而對市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生事物甄別能力不強,受市場化和外界行為影響較大,且對利益化驅使根深蒂固所致。特別是他們發現失信收益大於失信成本,而約束機製的不健全,就會寧願冒破壞信用的風險,作出失信行為。

3.社會各相關客體行為對誠信的影響。人是社會自然中的人,農村誠信主體―農民接受―官員、幹部、業務員、經營業戶等社會相關客體的行為的潛移默化和缺乏體係,製度的約束力,是導致農村誠信步步缺失的主因。在調查問卷中,除75.1%的人認為造成誠信缺失與自身有關外,大部分人(63.8%)還認為與政府行為、放貸部門、幹部作風、機製製度及社會壓力有關。因此,在營造誠信環境建議問卷中,94.4%的人認為要建立誠信體係,92.3%的人要求開展誠信觀念道德教育,88.5%的人要求開展農村評信製度建設,有7%、5.5%、5.6%和3.6%的人建議在改革產業扶持方式、增加農民收入、轉變政府職能和融資體製改革上扭轉誠信缺失現狀。

三、誠信製度建設的對策建議

綜上調查分析所述,誠信重度缺失已成為我縣社會經濟發展中不爭的現實,它的蔓延滲透不但危害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而且禍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誠信製度建設事關誌丹社會經濟統籌發展大局,事關誌丹的未來與命運,更關乎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但是誠信誌丹建設不是一個層麵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以人為根本,以經濟活動規律為切入點,從小事著手,從大事突破,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多層麵的評信活動,推行多角度改革創新,實行全方位綜合推動,切忌形式主義的說教方式,幹一些實實在在的農民看得見的事情,用事實說話,用行動、行為來引導和規範誠信主體行為,不斷研究探索總結形成一整套操作性強、實際實惠實用的辦法製度,傾力打造誠信體係,構建誠信、和諧、小康誌丹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