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報》發了篇文章,探討“過把癮”三字之含意是非。見解深刻,觀點正確,我很信服。用“癮”字常含有貶意,是普通常識。在舊中國若前邊不加定語,隻說“癮君子”,誰都明白那是指大煙鬼。
我想接著說的不是正題,是文章中提到的一位名人高五姑。
作者引新鳳霞同誌的文章說“高五姑戲唱得很好,後來吸毒成癮,落魄潦倒,晚景可憐”(大意)。這大致情形是對的。我沒有看過鳳霞的原文,也不知道高五姑是否唱過戲。但就我所記憶,天津人知道的高五姑可不是因為她唱戲。高五姑的出名是唱“靠山調”。也就是後來王毓寶同誌唱的天津時調。三十年代高五姑這個名字幾乎成了靠山調的同義語。據老人說,所以叫靠山調,就因為它是鞋匠們幹活時,靠在山牆上唱的一種小曲。不是專業藝人表演的節目。進戲園子唱靠山調,並且出了名的當時就一個高五姑。
那時候我很小,有個舅舅喜“科技新發明”,弄了個剛上市的音響設備“礦石耳機子”,屋頂上架了挺高的天線,耳機套在頭上靠著枕頭享受“新潮生活”。裏邊一唱“高五姑”,他馬上把耳機拿下遞給我姥姥以示孝順。我姥姥和我娘都是高五姑的“追星族”,有回正烙著餅,忽然耳機子裏來了高五姑,她們隻顧聽靠山調,把餅都烙糊了。
我也跟著大人看過高五姑的演出。地點是官銀號的“天晴茶園”,我的印象高五姑真的個頭挺高,大臉高顴骨,穿一件黑綢旗袍。人高馬大,聲若宏鍾。印象最深的是她不像其它曲藝演員站到台口上麵對觀眾唱,而是站在桌後,一手扶桌,側身而立,盡管昂首高歌卻身不搖膀不動,跟現在那些歌星們的作派正好兩個極端。過後我聽人說,側身而立,身不動膀不搖,是唱“靠山調”的規矩。
人們還說,唱靠山調講究三個字,“悲、脆、媚”。高五姑三個字都占全了。
高五姑什麼時候消失的我記不清楚,似乎到三十年代末就聽不見她的歌聲了。和她一起在天晴茶園見過的名藝人還有喬清秀,花四寶,王佩臣。最先消失的是高五姑,隨後就是花四寶。高五姑消失沒聽見有人議論(也許我年紀小不記得)。花四寶夭折卻聽見不少天津聽眾為之歎息。據當時人說,花家幾寶,包括花五寶,花小寶,以四寶的歌聲最佳。不知是否屬實。人們總是把失去的東西看得最寶貴,或許帶有懷念的情緒。但花四寶確實是把梅花調改革、發展成今天這模樣的創始人。不信大家聽聽她師傅金萬昌的老唱片就知道跟現在咱們聽的梅花大鼓不是一個味。花四寶去世後,她常唱的曲目《杏元和番》、《青樓遺恨》也不再有人唱了,令人更對她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