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娘家在村子的東北方,而村裏的大山則是在村子的西頭。蕤娘以前想上山去,可以從村子裏頭走,路近,現在換了個芯子,蕤娘一直在從村子外頭繞到山上去的。
蕤娘出門的時候,天還麻麻亮,擱在現代,也就早上五點多鍾頭的樣子。蕤娘走到山腳下的時候,天已經亮的差不多了。蕤娘在山腳下檢查了下自己帶的工具,一個小鋤頭,一個背婁,一個能蓋住背婁的破舊的鬥笠,一塊包裹泥土的粗布塊。上山就這幾樣東西。蕤娘想,在現代,那次上山不是一大背包的東西,在這裏,實在是簡陋。不過,也是沒有辦法。
蕤娘將背婁背上身,鬥笠掛在背婁上,小鋤頭拿在手上,遇到野菜就挖下來,遇到野獸也可以防身。蕤娘向著自己前段時間踩出來的小路上走去,邊走邊爬,到半山腰時,太陽也出來了,在山林子裏也沒有多熱。蕤娘背著的背婁,隻有寥寥的幾顆野菜。村子裏四五十戶人口,許多大半小子都在山上刨食,野菜也越來越難挖了。晌午時分,蕤娘沒有準備掉頭下山,她還想往山裏去看看。昨天下午在家裏已經拜托了趙二嬸午時照看一下弟弟妹妹。
蕤娘緊了緊褲腰帶,拿著鋤頭在前麵開路,又向前走去。蕤娘爬上山頂,又用鋤頭當拐杖慢慢想山下走去,一步一步,待到的山下,蕤娘已經是又累又餓,蕤娘攤在地上,陽光透過樹葉打在蕤娘的臉上。蕤娘歇了一會兒,又向前走。村裏的老人說這一片山是連綿起伏,很難走出去。蕤娘走了一會就得停下來歇息。太餓了。
蕤娘走走停停,突然眼前一片開闊地,隱隱有水汽撲在麵上,空氣仿佛也不是那麼炙熱了。蕤娘閉上眼睛,細細感受,她知道,這次沒有白來了,果然那些奇花異草是藏在深山裏頭的,在山外麵,也就是一些簡單的普通花草。蕤娘繼續向前走,又發現了一株果樹,是梨樹,因是在山裏,梨子長的不是很大個,但對於蕤娘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蕤娘用鋤頭打下來幾個梨子,在衣服上搽一搽就送進了嘴裏。梨子酸酸甜甜的,果汁飽滿,蕤娘兩三口就解決了一個。吃了七個梨子,蕤娘才停了下來。樹上還有一些梨子,蕤娘把低處的梨子全都打下來放進背婁裏麵,有爬上樹把高處的梨子都摘了下來,一起放進背婁,準備去采花。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隻煙霞。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這是在蕤娘的世界裏麵一個有名的大詩人的詠蘭詩。而在這個世界,名士對於蘭花的喜愛更是不亞於商人對於金銀的熱愛。
蕤娘在現代社會的花木店也多培育蘭花,蘭花品種多樣,喜好都差不多,且蘭花品質高潔,許多人在選購花卉時都會選擇蘭花。自然蕤娘對於蘭花相對於其它花卉要拿手一點。
這裏的一塊開闊地因為兩麵高山,而相對的山峰又較為地矮,成了山穀,這裏空氣流通大,且山林中樹木花草眾多,一座山上還有流水而下,濕度也夠,完全是一個蘭花生長的福地。蕤娘今天來是打算尋找風蘭。
風蘭植株一般高8—10厘米。莖長1—4厘米,稍扁,被葉鞘所包。葉厚革質,狹長圓狀鐮刀形,長5—12厘米,寬7—10毫米,先端近銳尖,基部具彼此套疊的v字形鞘。風蘭通常附生在香榧或其他樹杆上,所以,蕤娘就先從這山穀周圍的樹腳找起。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穀的山腰穀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而大部分蘭花都是如此習性,風蘭雖是附生,但對於生長地點也許其他蘭花相差不多。
在尋了七八棵樹後,一株有價值的花草都沒有發現。倒是在一顆枯樹上找到了一大叢木耳,這真是意外之喜了。蕤娘把大朵的木耳都摘下來,小朵的還留著,期望下次再來時還能摘到木耳。
又是小半個時辰過去,蕤娘在一株枔樹下發現了風蘭的蹤跡,這株風蘭,具有8片花葉,已是成了一叢,具備了分株而活的條件。不過,這風蘭卻是得了“蘭虱”,蘭虱一般發生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也是,趙家村這一帶幹旱了三年之久,還有蘭花存活就是個奇跡。
蕤娘放下背婁,用手刨開蘭花周圍大多的泥土,估摸著有了五六個假莖球後,小心分開植株,展開帶來的布塊,將風蘭放上去,仔細包裹好,放進背婁,將鬥笠蓋在背婁上,又把沒能帶走的風蘭腳下的泥土重新鋪墊好。背著背婁,看看天色,蕤娘決定回家了,今天已經有了收獲,再不回去就要在山上過夜了。
蕤娘沿著來時的路回家,也順便看一下路邊有沒有什麼漏掉的野菜。一路東瞧西望,野菜也沒挖到多少,還耽擱了時間。蕤娘爬到山頂時,都能看到晚霞了。蕤娘放下背婁,伸伸懶腰,活動一下筋骨。蕤娘想著這風蘭可以賣多少錢,賣得的錢可以給家裏添置那些東西。蕤娘覺得有了花木,那生活就是一片光明前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