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昌都初刻(2 / 3)

四、地震來了

上班第一天清晨,向陽打來電話,說知道不,你們那裏地震了。我迷迷糊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院子裏,早已是人聲鼎沸,喧鬧不已。出門的時候,發現門是開著的,因為出門急,也沒細想。出來一看,才發覺院子裏全是人。

住在四樓的戰友最先被搖醒。地震來的時候,正是淩晨5點23分。他們樓上的床和燈不停地搖晃,目睹過“5·12”大地震的慘烈,大家都匆忙跑到院子裏。我在一樓,睡得又死,居然萬事不知。好在震級雖有6.1級,可震中的仁果鄉離這裏也有一兩百公裏。地震的餘波把我的防盜門震開了,我還以為遭了梁上君子。

我們單位首當其衝,班子的同事都帶著帳篷、棉被和食品到左貢和芒康去救災了。我初來乍到,一問三不知,就被分配到地區指揮中心值班。指揮中心也是人滿為患,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到了半夜,緊急通知開會,領導發問,當場就卡住了。雖然無地自容,卻也遁地無門。後來幾次就有了經驗,總是懷揣資料,有人提問,就可對答如流。

那幾天老是睡不著,餘震倒是不擔心,心裏總是想著怎麼做些對災區有益的事。我們的領隊姚書記一直在左貢和芒康的災區,那裏沒有信號是常事。家裏的事,就是我們幾個小字輩在攛掇。這裏的紀律也很嚴,和內地大相徑庭。不過我們的努力也沒白費,過了一段時間,好歹傳來了一些讓人欣慰的消息。

五、天津廣場

天津廣場是昌都的地標。這裏的人或者遠道而來的人,在介紹這座高原小城時,大多會給你看天津廣場的照片。昌都的地形從這裏看過去,就像重慶的朝天門,也是兩江環抱,一個半島突兀其間。這個半島是昌都的老城,製高點便是強巴林寺。環抱半島的河流,城北是紮曲河,城南是昂曲河,都是發源於玉樹的雜多縣。以前一到冬季,河水便會結冰,人們都在冰上玩耍和行走。現在全球都在發高燒,這裏的河水到了冬季也隻是薄薄的一層冰,根本不敢踩上去。

大金鷹是天津廣場的標誌。這樣的設計倒也很討巧,自然地和下麵的紀念塔組成一個“天”字。地域特色和象征意義都得到體現,領導意圖也完全貫徹,這樣的設計班子真是又紅又專。廣場內部的布局倒不見得有多少新意,與內地大多數廣場相仿。昌都的市民倒是很依賴這個廣場,早晚都是人流不斷。這樣的地方能夠出現在高原,還真是中央援藏政策帶來的福祉。

天津廣場的亮點在周圍的茶座。昌都民俗深受成都熏陶,城裏的市民都以成都方言作為標準國語,隻是開會的時候才說下普通話。喝茶和打成麻也引為風尚,為了以示區別,還會在標準之外加一個“飄”。當地的人們,稍有條件的,大多會在成都置辦一套房子,以作養老之用。昌都的航班,隻通成都和拉薩。廣場下方,柳樹成蔭,茶館林林總總,八分像府南河畔。隻是這裏的茶館除了綠茶,還有酥油茶,方才顯出藏地的特色。

不過,很快天津廣場就要寂寥一些了。城區已經建成了解放廣場,明年此時,茶馬廣場也將建成。那個時候,昌都又會盡展新顏。隻不過,跳壩壩舞的人們還是會來到天津廣場。這裏,畢竟留下了他們諸多過往的記憶。

六、高原的物價

早就聽說過昌都的物價高。從這裏到成都,陸路1300公裏,到拉薩1100公裏,吃喝拉撒一應物品大多要靠汽車長途運來,豆腐搞成肉價錢是自然的事。隻不過,在這裏落了戶,開門柴米油鹽醬醋茶,才知道高原的物價同它的海拔一樣,果然是百聞不如一見。

剛到的時候,單位上很關心,同事們為我準備了床單、被子,自己隻需要購置些零散用品。我買東西一向粗枝大葉,往往是幾分鍾解決戰鬥。我們援藏公寓附近,有個陽光百貨,算是昌都的星光68,剛到的時候,我老愛往那裏跑。陽光百貨商品倒也齊備,除了一線品牌,基本都能上櫃,不過價格著實了得。一個電熱水壺,北城天街不過數十元。在這裏,少了三四百元根本沒有。一把雨傘,也要一百多元。在重慶,也就是三四十元的事。害怕冬天停水,我買了兩個水桶,足足花了兩百元。敏兒聽了,以為天方夜譚。笑嗔下次進藏,自己帶一麻袋電水壺,保準吃喝不愁。

在昌都吃飯也是一件大事。這樣說,是因為但凡飯局,必然花費不低,自然要思量再三。平時縣裏有戰友來了,我們自然要做東招待。三四個人,簡簡單單吃個魚火鍋,結賬的時候還是小小的遲疑一下。這樣一頓飯,就會花掉六七百元。我們門口的豪客來,一桌菜就要一兩千。放到重慶,超過六七百元,不到三個月,定然會關門歇業。又貴又無新菜品,哪裏有人光顧。但這裏是高原,除了牛羊肉和少許本地蔬菜,大多要內地運來。有得吃,已實屬不易,哪裏還輪得到挑三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