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常不在家影響BB性別認同
健康家園
問:
老師你好,我家男寶滿四個月了,一直是我在帶,我爸媽幫忙,親子教育都是我親力親為。我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我不擔心,最令我擔心的是,老公是軍人,常年在部隊,一年也就回來兩個月,男孩子由母親帶會有一些弊端。請問:我該注意什麼呢?
答:
媽媽帶孩子沒有錯,別先把自己否定了。
不同年齡段,爸爸的缺失影響各不相同。1歲前,隻有媽媽照顧反而更好些。
其次,寶寶現在才4個月,起碼在這1年裏,媽媽不必有這個顧慮,盡可放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在家中其他人的幫助下去培養寶寶。因為在1歲前,媽媽是寶寶最重要的人,寶寶心理發展的空間隻能容下媽媽一個人,在這一階段,這樣的家庭反而比家中成員過多的家庭更容易讓寶寶的親密需求得到滿足和發展。
1~2歲,爸爸偶爾出現也問題不大。1歲後的寶寶,在親密感為中心的對世界的信任建立後,他開始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同時也會關注到家中的“第三者”的存在。但孩子仍然是以對周圍世界的興趣為主。這時媽媽可以經常給他提到爸爸,給孩子看爸爸的照片,爸爸打電話時讓孩子聽聽爸爸的聲音等,等爸爸回來的那兩個月,讓孩子多和爸爸接觸,讓爸爸全心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在腦海中存下爸爸的直觀形象。
2歲以後,要讓孩子全麵地去認識爸爸。2歲後的寶寶,媽媽和爸爸需要共同多做些工作。此時的孩子對爸爸會有一定的需求。媽媽可以給寶寶多講一些爸爸的故事(多以寶寶曾經和爸爸的互動內容為主),爸爸是做什麼的,可以給孩子講講軍人、部隊等方麵的故事。在爸爸回來時,多留一些爸爸的影像資料,平時孩子想爸爸時放給他看。最好爸爸在部隊裏也能拍點有自己的DV,哪怕是在宿舍裏。這樣孩子平時可以看,而且平時要經常和爸爸通電話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鞏固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爸爸回來的兩個月裏,多組織一家三口的活動並留下影像資料。爸爸要多帶孩子去接觸媽媽不敢帶孩子接觸的活動,培養孩子與爸爸在一起時不一樣的體驗。
4歲以後,爸爸要擔當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了!作為男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爸爸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4歲後,孩子要進行性別的認同,同時克服和媽媽之間的“戀母心理”,所以爸爸在這個階段,最好能發揮主要的作用。四年後的今天,希望你的愛人能有機會回來。就算回不來,有了前麵很好的鋪墊和教育,孩子也能健康發展。
平時,讓孩子多和男性接觸,比如家中的其他男性如爺爺、外公、或者其他親戚。3歲後,讓孩子在小區裏認識一兩個男孩同伴,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同性別的同伴在一起。也能非常好地彌補爸爸不在身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