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從地上撿起樊於期的人頭,裝進盒子裏,然後俯身長拜,樊於期的眼睛才慢慢合上。
但荊軻並未立即動身。太子丹急了,說:“人頭和地圖都有了,浸泡了劇毒的匕首也買回來了。您還不出發,莫非是在後悔?”
荊軻說:“我在等待~個助手,再過幾天,等他到了之後一定啟程。”
太子丹哭笑不得:“哪兒沒有助手呀?行了,我給你安排一個助手,他叫秦舞陽,十二歲就開始殺人,他走在路上,別人都不敢正視他的眼睛。夠資格做你的助手了吧?”
荊軻無奈,隻好上路。
出發這天,太子丹在易水邊擺酒宴為荊軻踐行。太子丹和賓客們都穿著白色衣服。祭奠過道路之神後,荊軻就要上路了。在蒼涼的北風中,高漸離擊築。和著築音,荊軻大聲唱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聲音開始有些哀傷、淒厲,送行的人都不禁流下了淚水。不久歌聲又轉為悲壯,送行的人也變得怒發衝冠、熱血沸騰。荊軻跳上馬車,逐漸遠去,自始至終沒有回頭看一眼。
來到秦國都城鹹陽,荊軻給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送了千金的厚禮,請他向秦王稟報燕國使者前來進獻樊於期人頭和督亢地圖的消息。秦王趙政大喜,穿了朝服,設九賓的隆重禮節,在鹹陽宮親自接見荊軻一行。
這是荊軻第一次見到秦王趙政的廬山真麵目。那是一個麵相儒雅的中年男人,臉有些黑,沒有胡須,下巴有點瘦削。總之,相貌很平常。如果他捧起一本書,看起來更像是一位大學教授。如果他拿出紙筆,大家都會說他是作協副主席。如果他走在大街上,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荊軻微微覺得有些失望。如果對方是一個凶煞惡煞的人,自己會毫不猶豫地刺穿他的喉嚨。可對方的眼睛如此善良、如此無辜地望著自己,叫人怎麼忍心刺下去呢?
趙政坐在高大的椅子上,看著荊軻與秦舞陽一步一步地走上大殿。第一眼,他就喜歡上了那個叫荊軻的使者。是的,雖然荊軻神色疲憊,可像他這樣出色的男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趙政想:這樣的人才一定要留在我身邊,幫我建功立業,成就人生夢想。
秦舞陽也是第一次來鹹陽宮。他捧著地圖,走著走著,臉色就變了,身子緊張得發抖,牙齒也不停地打架。旁邊的大臣們覺得奇怪。荊軻回頭對秦舞陽一笑,以示撫慰,然後對趙政說:“這是一位鄉巴佬兒,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因此失態。請大王原諒。”
“沒事兒沒事兒。”趙政很寬容地揮揮手。他今天的心情實在不錯。
驗證過樊於期的人頭,該上地圖了。荊軻接過秦舞陽手中的地圖,深呼吸了一下,走到趙政身邊。隨著地圖一圈一圈展開,趙政也頻頻點頭。督亢是燕國最肥沃最繁華的地區,秦國早就對它垂涎三尺。隻要獲得了這塊土地,其餘的燕地秦國倒沒什麼興趣了。地圖完全打開了……
趙政和荊軻同時看到那把閃著寒光的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趙政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往他身上便刺。在這生死關頭,趙政不知從哪兒來了那麼大的力氣,拚命往後掙。“嗤”的一聲響,衣袖被扯了下來,荊軻刺了一個空。
趙政趕緊拔劍,可是他的佩劍實在太長,被卡在劍鞘裏,怎麼都拔不出來。這時荊軻又追了上來。無奈之下,趙政隻好繞著柱子轉,跟荊軻玩躲貓貓的遊戲。大殿裏的群臣們驚慌失措,遇到這種突發情況,大家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好。按照秦國法律,大臣麵見秦王時,不得隨身攜帶武器。他們也是手無寸鐵啊。侍衛們當然帶有武器,可他們都在殿堂外值班,沒有經過允許,誰也不敢進來。而且這種危急時刻,也來不及召喚他們進來。這時,禦醫夏無且用他隨身攜帶的藥囊向荊軻投去,緩和了荊軻的追趕勢頭。趁此機會,大臣們向趙政喊:“大王快把劍背起來!”
趙政也是聰明人,立刻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他把劍背到背上,這才抽出長劍。這樣一來,手執匕首的荊軻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趙政在趙國時也學習過擊劍,而且劍法頗為精妙。他揮舞長劍與荊軻對陣,隻幾招就砍去荊軻左腿。荊軻拚盡全部力氣,投出匕首,卻被趙政避開。匕首紮在柱子上了。趙政繼續進攻荊軻,砍得他遍體是傷。這時候,殿外的侍衛們又紛紛進來,把荊軻包圍住。
荊軻知道失敗已成定局了。他靠在柱子上大笑,說:“今天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大王,把秦國占領的燕地帶回去回報太子而已。”
侍衛們一擁而上……等他們散開時,柱子邊上少了一個人,地上多了一攤肉醬。
趙政呆呆地坐在那兒,半天才喃喃自語:“是燕國人想害我啊。”
很快,趙政就發出了複仇的怒吼。公元前226年,趙政增派大軍趕往易水邊,與王翦的部隊會合,一起攻打燕國。就在這一年的十月,秦軍攻陷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精銳部隊退守遼東。秦將李信不依不饒,在後麵繼續追趕。燕王喜急了,采用代王趙嘉的主意,殺了太子丹,打算獻給秦王,平息他的怒火。但是秦王的複仇戰車一旦啟動,哪能如此輕易地停住?秦軍繼續進攻。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活捉,燕國覆滅。
曆史上最知名的一次暗殺行動以失敗而告終。荊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燕王喜和太子丹也付出了燕國提前覆滅的代價。
一段後事:秦王趙政統一天下後,荊軻的好友高漸離一度隱名埋姓,給人家當酒保。後來,他因為擊築的原因,得到了秦始皇的接見。高漸離用築投擊秦始皇——他的運氣跟荊軻一樣糟,沒有擊中,也被秦始皇殺死了。
據說,從此之後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原來中原六國的人了。
水淹大梁
在攻克遼東之前,秦王就已經開始向魏國下手了。
其實在秦國攻打趙國之前,魏景湣王就預料到秦國要對魏國發難了。這時候的魏國,完全沒有了魏文侯時代的壯誌淩雲,幾代君王一代不如一代,像吳起、商鞅、孫臏這樣的人才又不斷流失,再加上齊國的幾次沉重打擊,魏國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了。公元前231年,魏景滑王主動向秦王示好,獻出麗邑之地,乞求秦國暫緩攻擊。
正在集結全國兵力、準備對趙國完成最後一擊的趙政求之不得。事實上,秦國這時候也沒有能力分身攻打魏國,於是就笑納了魏國的賄賂。我不得不說,魏國這一招愚蠢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因為虎狼的詞典裏是沒有“知足”這個詞的。雖然接下來魏國又維持了幾年殘局,但任何人都不會天真地認為,秦國會看在這一塊土地的份兒上饒過魏國。既然如此,何必提前損傷自己、增強敵人的實力呢?
這一天,終於來了。
公元前225年,王翦攻克了燕國都城,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一帶。大臣尉繚向趙政提出建議:“六國裏麵,韓國已經玩完,趙國隻剩下一個代郡,燕王也沒幾天好日子了。現在天氣寒冷,不如咱先去收拾南方的楚國和魏國吧。”
趙政同意了。
於是,秦軍兵分兩路。一路是主力二十萬,由青年將領李信任主帥,南下進攻楚國;另一路大軍十萬,由名將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攻打魏國。攻楚的事情會在下一節詳細敘述,這裏單說攻打魏國的事情。虎父無犬子,年輕的王賁好像就是為打仗而生的。魏軍在秦軍的攻擊前不堪一擊,節節敗退。很快,秦軍就聚集到了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城下。
在秦軍進犯之前,魏王假就向齊國發出求救信,希望他們拉兄弟一把。可齊王建置之不理。別人是靠不住了,魏王隻好打起精神,跟秦軍頑抗到底。魏國曾經幾度遷都,從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到現在為止,魏國幾代在大梁苦心經營了一百三十多年。所以大梁城防異常完備和堅固,物資也非常充足,秦軍屢次強攻均無功而返。
怎麼辦呢?
這天傍晚,王賁帶著幾個隨從到附近查看地形。他們登上一處矮坡,極目四望。夜色裏的大梁城莊重、肅穆,宛如一位已近暮年的老人。突然,王賁驚奇地發現,與周圍的地勢相比,大梁城的地勢非常低。一條絕妙的計策開始在他心中醞釀……
第二天,王賁安排一批秦軍:“你們今天不要打仗了,帶著鐵鍬和鋤頭去挖水渠。”
戰爭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挖水渠幹什麼呢?難道是要開荒種田?來年播種插秧種稻穀?十萬秦軍就在這兒跟魏國人耗下去了?將士們都百思不得其解,可看王賁的神色又不像是在開玩笑。王賁也不解釋:“你們盡管去吧,山人自有妙計。”
十幾天後,一條通往黃河的水渠挖好了。王賁一聲令下,士兵打開黃河堤岸,洶湧澎湃的黃河水立刻被引到大梁城下。大梁城上的士兵看到這幕情景,驚奇得說不出話來。很快,黃河水就把大梁給包圍了。遠遠看去,古城大梁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飄啊飄,飄啊飄……
三個月過去了,水攻的作用顯現出來了。用土築成的城牆紛紛坍塌,到處都在漏水,到處都在冒泡。眼看大梁城就要被泡成方便麵了,魏王假隻好打出小白旗,宣布投降。王賁把魏王假和大臣們一同拿住,押往鹹陽,聽候秦王處置。
魏國就此滅亡。魏國的滅亡,標誌著三晉之地全部歸於秦國。鑒於以前晉國在中原政治格局裏的重要性,接下來的統一之戰就快多了。
滅楚之戰
前麵說過,在王賁攻打魏國之時,趙政就已經派了青年將領李信攻打楚國。李信是在戰爭中湧現的一個了不起的將領。王翦攻破燕國都城之後,李信率領幾千士兵對燕王喜窮追猛打,逼迫燕王喜殺掉自己的兒子太子丹。這樣,李信就以其卓越的表現進入了高層視線。
有人問了,攻打楚國這樣重要的國家,為什麼不安排王翦去呢?趙政的確是這樣安排的。他詢問王翦:“我想攻打楚國,您看得調動多少人馬?”
王翦想了一下,說了一個數字:“六十萬。”
這個數字相當於秦國全國士兵的數量。事實上,王翦也是打算傾全國之力攻楚的。
趙政有些猶豫了。他的計劃是兩線作戰,一麵攻魏,一麵攻楚。如果全部兵力都給了王翦,魏國就又得多活幾年了。趙政希望加快統一步伐,而不是相反。再者,趙政已經在心裏對楚國產生了蔑視的心態。當年白起以幾萬人馬,橫掃大半個楚國。如今的楚國已經每況愈下,衰退得不成樣子了,再強,能夠強過當年嗎?至於浪費那麼多兵力嗎?
趙政又征詢李信的意見。李信不假思索地回答:“二十萬就夠了。”
趙政大喜,正合我意啊。於是攻打楚國的任務就交給了李信。據說,趙政還半開玩笑地對王翦說:“先生您可能真的老了,膽子如此小啊。還是李將軍勇敢,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有一句話趙政不好意思說,前浪死在沙灘上。當然,王翦心裏明白就好了。
王翦當然明白,這時他也不好意思在朝中待下去了,於是就請了病假,回老家養花釣魚去了。
攻打楚國的戰役打響了。李信與副帥蒙武分別率軍攻打平與和寢邑,均順利攻克。接著,李信又迅速攻占了鄢、郢都。按照計劃,李信帶領部隊向西前進,想與蒙武在城父(今安徽亳州)會師,再聯手攻打楚國都城。李信年少英勇,不免有些心高氣傲,又被這幾場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料到楚將項燕悄悄跟隨秦軍,已經好一些日子了。
項燕,楚國下相人(今江蘇宿遷宿城區),是戰國末期楚國碩果僅存的一員名將。對了,他還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軍進攻之初,並未進行全力抵抗,以保存實力。他帶領楚軍一路跟在秦軍後麵,等到秦軍麻痹大意、放鬆警惕的時候,才突然襲擊。而且,他采取連續作戰的方法,連續三天三夜追趕、廝打。秦軍疲憊不堪,大敗。兩個軍營被攻破,七個都尉被殺死,二十萬秦軍損失大半。項燕打敗秦軍後,還繼續西進,企圖進攻秦國本土。
這是秦軍發動統一之戰後遭到的第二次敗仗。第一次是秦將樊於期敗給了趙將李牧。
聽到秦軍慘敗的消息,趙政極為震驚。他沒有時間來懲罰李信,而是馬不停蹄地來到王翦老家,親自向他賠罪,請他出山:“對不起,我沒有采納您的建議,果然吃了敗仗。現在聽說楚軍在向西進逼。我知道將軍您在生病,但還是希望您能幫助我。”
王翦推辭道:“咳咳,老臣已經老眼昏花了,並且有病在身,恐怕會辜負大王厚望。您還是另外選擇良將吧。”
沒辦法,趙政再次道歉,說:“上次是我的錯,請將軍無論如何要辛苦一次,拜托了。”
話說到這份兒上,王翦就不能再固執了。白起的例子擺在那裏呢。他說:“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隻有一個請求,我希望能夠帶領六十萬軍隊。”
趙政滿口答應:“好說。隻要您肯出馬,什麼條件都可以商量。”
王翦比白起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知道適當的時候該給國君台階下,不能死撐。畢竟自己隻是個打工的,跟老板過不去,就是跟自己的前程、甚至是性命過不去。所以,他們的下場也就迥然不同。白起死於非命,王翦得以頤養天年。
廢話不多說,繼續說王翦領兵攻楚的事情。臨行前,王翦在歡送大會上對趙政說:“請您賜我一點兒良田和別墅吧。”
趙政說:“將軍您隻管前去打仗,難道還擔心家裏日子不好過嗎?”
“嗯,我幫大王行軍打仗,也不圖什麼功名,隻是想趁大王還器重我的時候,多給子孫們置些家業,讓後代們能夠衣食無憂。”
趙政哈哈大笑,說:“這個好說。你放心,跟我趙政混江湖,良田會有的,別墅也會有的。”
到了邊境函穀關,王翦又先後五次派使者回鹹陽城,找趙政討要良田。有人不理解他的行為,問他:“您這樣三番五次跟秦王討要家產,雖說是為子孫著想,是不是有點兒太過分了?這樣貪婪可不好吧?”
王翦歎了一口氣,說:“這你就不懂了。秦王生性多疑,現在我把全國的軍隊都掌握在手中,他一定會對我有所顧忌。如果我以給子孫掙家業為由多提要求,他才會對我放心。”
一般來說,對錢財貪婪的人,在政治上不會有太大的野心。王翦對趙政非常了解,知道他寧可容忍一個貪婪的官員,卻絕不容許任何人在政治上有更多的企圖。放開了講,其實所有的統治者都有類似的心理。否則的話,和坤怎能在精明的乾隆的眼皮子底下混那麼多年呢?
這一年,是公元前224年。
聽說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前來進攻楚國,項燕也集中楚國全部兵力對抗。
王翦大軍到了楚國邊境之後,卻並不發起進攻,而是要兵士修築壁壘,不讓出戰。他把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每天吃好喝好玩好,好像是來度假的,而不是打仗的。楚軍幾次挑戰,王翦也置之不理。項燕納悶兒了:“他們在搞些什麼鬼名堂呢?”他派探子打探敵情,探子回來報告:“將軍,秦軍在軍營裏建了體育場,每天進行投擲石頭、跳高、跳遠比賽,日子過得相當愜意。”
項燕想:“哦,原來他們不過是到這兒來駐防的。”就慢慢放鬆了警惕。他可沒想到自己也犯了李信曾經出過的錯誤。
這樣過了一年之久,就在項燕在腦子裏已經無視秦軍的存在,準備引兵東去的時候,秦軍像獅子一樣蘇醒了。
秦軍突然發起進攻,六十萬大軍排山倒海般衝殺過來。毫無防備的楚軍像在睡夢中被人打了一悶棍,暈頭轉向地抵抗了一陣,就各自逃命去了。楚軍越打越少,潰不成軍。
王翦帶領大軍一直打到楚國國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俘虜了楚王負芻。在春秋時代橫行無忌的楚國宣告滅亡。
這邊,項燕收拾了餘部,渡過長江,準備繼續抵抗。可是他聽到楚王都做了秦軍的階下囚,覺得大勢已去,天意滅楚,他對空長歎一聲,拔劍自殺了。
關於項燕的死法,有的文獻版本稱他是被秦軍所殺,而有的版本稱他是自殺。我覺得對於楚國最後一位名將來說,可能後者是一個更好的歸宿。
喪鍾為誰而鳴?
毫無疑問,接下來就是齊國了。
起初他們攻打韓國,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韓國人;接著他們攻打趙國,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趙國人;後來他們攻打燕國,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燕國人;此後他們攻打魏國,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魏國人;此後他們攻打楚國,我還是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楚國人。最後他們奔我而來,我環顧四周,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沒有誰比此時的齊王建更理解這段話的深刻含義了。沒錯,這些年來,韓、趙、燕、魏、楚五國發來的加急電報擺滿了齊王建的辦公桌,請求他施以援手。可秦王趙政的金銀珠寶也源源不斷地從鹹陽運來,堆滿了齊王建的保險櫃,要求他不要出兵,保持中立地位。兩相對比,齊王建選擇了後者。因為貪財之外,秦王還清楚無誤地告訴他:“你敢出兵救援,我就第一個收拾你!”
就這樣,韓、趙、燕、魏、楚五國不斷被蹂躪,隻有齊國穩如泰山,繼續過著他的小日子。中原已經被戰火熏烤得一片狼藉,到處是殘垣斷壁、千裏無人煙的淒涼景象,隻有齊國經濟和文化蓬勃發展,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世界上真的有世外桃源嗎?沒有。所以隨著韓、趙、燕、魏、楚五國的倒下,秦軍虎視眈眈的目光就盯住了齊國。齊王建驚恐地發現,現在,一個願意幫他的人都沒了。
其實,齊國在春秋和戰國的大部分時間,都算得上一個大國。甚至直到戰國中期,齊國的實力還能排在戰國七雄的前三甲。馬陵和桂陵之戰,齊國把強大的魏國打得落花流水,幾無翻身的機會。可是,公元前284年,在濟水之戰中,齊國精銳部隊被樂毅領銜的燕軍重創,半年之內,丟失了七十餘座城池,從此走上了衰退之路。
由於齊王建聽信相國後勝之言,相信齊秦交好,秦國就不會滅齊,所以對秦國采取友好政策。而且他自持與秦國不接壤,秦軍難以直接進攻,所以齊國軍隊疏於防備。
“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四十多年沒經過實戰訓練,一旦打起仗來,驚慌失措是必然的。
誰將給予齊國最後一擊呢?王賁。
經過攻打燕國、魏國和遼東幾大戰役的洗禮,這時候的王賁已經相當成熟,舉手投足間都有大將風範。秦王趙政非常欣賞他,親自寫信給他:“將軍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蕩平燕、魏兩國,橫掃兩千餘裏,與你父親王翦有一樣大的功勞。現在你從燕國班師,順路要經過齊國,不如再辛苦你一下,把齊國給滅了。有齊國在,秦國的江山就像一個人缺了一條胳膊一樣別扭啊。”
於是王賁揮師南下,一路進攻齊國。齊國士兵本來就沒什麼戰鬥力,再加上齊軍主力一直堅守在南方正麵戰場,他們一遇到突然從北方襲來的秦軍,就迅速土崩瓦解。秦軍根本就沒碰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一舉攻占了齊國都城臨淄,俘虜了齊王建。隨後,秦國在原齊國領土上設置齊郡(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和琅琊郡(在今山東膠南縣西南夏河城)。曾經強大的齊國就此灰飛煙滅。
捷報飛來,秦王趙政大喜,傳令說:“齊王建輕信相國後勝,絕秦使,欲為亂。現在將士拚命征戰,齊國被我消滅,本應把齊國君臣全部斬首,姑念王建四十年來對秦的恭順,免王建死罪,可與妻子遷往共城,每天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