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產地證書效應。中國—東盟自貿區內約93%的產品憑優惠原產地證書可享受零關稅待遇,出口企業向檢驗檢疫部門申領優惠原產地證書,可得到區域性貿易國家給予的關稅優惠待遇。
例如,CAFTA貿易大類機電(汽車零部件),2005年的稅率為5%到20%,2010年1月1日起包括泰國在內的6個舊東盟成員國按協議規定將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降至零。即使汽車整車作為減稅清單的敏感產品,現今仍然保持25%的進口稅率,但毫無疑問零部件進口成本的降低會促使汽車的整體成本降低,而東盟也是汽車零部件的主要製造區域之一。
2、從產業轉移方麵分析CAFTA的零關稅效應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把中國和全世界帶進岸外生產的新層次。現在,新一輪的“岸外生產”也會出現在CAFTA協議的貿易效應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轉移”。中國製造,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近年支撐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全球產業跨境轉移中,我國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業務,尤其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業在品牌建設、資本運作、產業配套等方麵積累了明顯優勢。但與此同時,人工成本、土地資源等方麵的比較優勢在不斷消失。東部加工製造企業現在麵臨的主要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中國可以較低的成本,將處於產業鏈末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達程度不高的東盟國家,在滿足這些國家產業升級、消費市場需要的同時,實現自身產業提升,在國際區域範圍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例如,美國給予越南永久最惠國待遇,而從未給中國普惠製的待遇,並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的主要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等,征收超過30%的高關稅。美國的成衣進口稅根據服裝麵料種類的不同,進口關稅稅率從15%至36%不等。目前中國產品在美低端市場所占份額較高,產品的關稅結構明顯限製了中國附加值較高的工業半成品與製成品對美出口,這種關稅結構使得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麵對此類國際貿易保護,中國可以借助產業轉移,將針對我國高關稅的產品轉移到越南一類得以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獲得更優惠貿易待遇的東盟地區,利用原產地規則把產品的原產地改為東盟國家,出口到上述國家,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國際貿易保護。這一舉措,不僅使上述生產成本得以節約,國內產業結構得以調整升級,也是中國積極應對國際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的有效反映。
在CAFTA零關稅的協議框架下,經濟貿易的關稅影響逐年減小,東盟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材料進出口商,我國隻有降低原材料進出口環節的稅負,保障原材料和能源供應,降低國內成本價格,避開貿易壁壘產生的負麵影響,才能滿足企業進出口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也隻有積極參與到CAFTA零關稅機製中,才能增強競爭優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實現進出口貿易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馬赫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經濟效益研究[J].中國商貿,2013(15).
[2] 謝德保、郭坤龍:中國—東盟農產品零關稅對農業的影響[J].行業綜述,2009(2).
[3] 羅欣:中國—東盟國家之間稅收競爭的協調[J].梧州學院學報,2007(1).
[4] 劉傑、呂有誌: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意義和策略[J].韶關學院學報,2011(1).
[5] 陳萬靈、何傳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基於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的戰略構想[J].東南亞縱橫,2013(1).
[6] 韓聰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邊貿易影響研究——基於關稅同盟理論的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0(15).
[7] 王紅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財產稅協調問題[J].稅務研究,2013(5).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