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零關稅的影響協調多方麵發展。一是消費者、企業、政府三方受益。零關稅的實施,使得東盟眾多產品湧入中國市場,並且受零關稅的影響,使得產品的附加成本降低,產品的價格與過去相比降低很多。中國—東盟零關稅的實施直接受益的是消費者。受零關稅的影響,企業稅收等生產成本的降低,推動了企業的規模生產,並且能夠推動地區間的相互投資,尤其是在外來的企業的壓力下,讓“同產”企業更具競爭力。零關稅可以說在短期內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然而,零關稅給中國政府帶來的政治效應是長遠的,並且這種政治效應在未來將會轉化為更多的經濟效益。
二是農產品結構實現優勢互補。實施零關稅以來,東盟國家熱帶水果湧入中國市場,同時也為中國的各種水果開辟了更大的市場。東盟國家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生產和出口熱帶和亞熱帶農產品為主。而中國除了東南部分省區具有與東盟相近的自然條件以外,多數省份地處溫帶,因此中國和東盟國家在農產品貿易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國在溫帶產品果蔬等方麵與東盟各國相比具有品種多、價格便宜等比較優勢。同時由於東盟各國在熱帶水果、穀物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上處於優勢,這樣就可以降低我國國內資源成本相對較高的農產品(如穀物、糖料等農作物)的播種麵積和產量在農作物總播種麵積和總產量中的比例,同時增加我國溫帶作物的播種麵積和出口產量,實現優勢互補,促進雙方貿易結構的多元化,進一步優化資源的配置,促進我國農業結構的優化。
三是促進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零關稅的實施有利於經濟增長。CAFTA零關稅最直接的效應就是雙邊貿易額的增長,尤其是中國和東盟在產品上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零關稅時代的到來,中國和東盟貿易互補性的發展潛力將愈發凸顯,這種互補性貿易極大地豐富了雙邊國內市場。在零關稅下,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的產品、原料價格大大降低,提高了雙方的投資吸引力。此外,零關稅的實施還有利於雙方文化的交流。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兩地人員往來密切,他們在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麵有著廣泛的共同點,可謂“文化相通”。這為中國與東盟的文化大融合奠定了基礎。而CAFTA零關稅的實施,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促使各國之間需要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而零關稅效應正是這種文化融合的催化劑。
三、CAFTA零關稅的實證效應
1、從原產地規則分析CAFTA的零關稅效應
(1)區域價值成分標準效應。區域價值成分標準是各項自貿協定中適用的基本標準。適用於CAFTA的標準是,原產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品的成分占其總價值的比例不少於40%;原產於非自由貿易區的材料、零件或者產物的總價值不超過所生產或者獲得產品離岸價格的60%,並且最終生產工序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協議國境內完成。
例如,從馬來西亞向中國出口的甲產品離岸價格FOB為100美元,其中部分使用了來自美國的原材料(除該材料外未使用原產於其他國家的原材料),該材料自美國出口至馬來西亞時的到岸價格為43美元,為非自貿區的材料價值占甲產品離岸價格的比例43%,小於60%,甲產品因此可被視為原產於馬來西亞,可享受自貿區優惠稅率。
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分可以在自貿區內部進行累計,即隻要某產品中原產於自貿區而不局限於自貿區中的某一個國家的原材料價值超過了總價值的40%,即可被視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原產品。
沿上例,如果馬來西亞向中國出口的甲產品離岸價為100美元,其中來自印尼的原材料為20美元,來自泰國的原材料為20美元,馬來西亞本地材料為10美元,盡管甲產品在馬來西亞的增值僅為總價值的10%,但原產於自貿區的成分達到50美元(20+20+10),占總價值的比例為50%,到達了自貿區產品成分占其總價值的比例不少於40%的標準,則甲產品仍可被視為自貿區的原產品,可以享受自貿區優惠稅率。
來自區域內的產品,如果符合《貨物貿易協議》中一軌正常產品的標準,按協定稅率計算,從2010年開始關稅水平為零,則進口環節隻需繳納相應的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所帶來的稅收優惠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