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稅製下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的“經濟人”行為研究(3 / 3)

(3)經濟增長帶來政績突顯。土地供給以及與房地產業相關的其他稅費構成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而土地供給和房地產業發展帶動的GDP增長所體現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城市建設水平是最能體現地方政府政績的顯性指標。有統計資料說明,土地供給收入占GDP 的比重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作為關聯度較高的產業,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對GDP的貢獻率也在大幅提高。以南京市為例,2001年南京市房地產生產總值為52.55億元,當年地區GDP為1150.53億元,到2006年這兩個指標分別為123.85億元和2773.78億元。房地產生產總值占GDP 的比重平均達到4%,且兩者呈現出同步快速增長的態勢。

在我國的行政體製中,上級政府的考核直接決定了本級地方官員的升遷。由房地產市場發展所帶來的GDP增長、城市規模的擴張、經濟總量的擴大和就業率的提高都有利於地方官員獲得晉升的機會。因此,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為地方政府突顯政績並為地方官員帶來晉升機會是地方政府發展房地產市場重要的預期收益。

二、對策及建議

分稅製是我國財政體製一次非常重要的變革,它極大地充實了中央政府的收入來源。但是,分稅製的實施擴大了地方財政的收支缺口,造成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不對等,使地方政府采取“經濟人”行為介入房地產市場,通過“賣地”和房地產稅費來充實地方財源;同時經由房地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地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進而提升地方政府的政治晉升機會。地方政府“經濟人”行為最終成為房地產價格過快增長的重要推手。要改變房地產市場的現狀,首要的就是規範地方政府行為,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為地方政府創造穩定的收入來源,促進財權事權平衡

在分稅製的財政體製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壓力驟增,使得地方政府在財政上非常依賴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稅收及土地出讓收益。增強地方政府的財力可依靠稅收製度的改革和財政撥款,首先建議提高地方政府在共享稅中所分得的比例,如增值稅的分配比例調整為5∶5。其次在規劃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中要加大中央的撥款力度,減輕地方政府在項目執行中財力上的壓力。同時合理核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的財權事權關係,通過完善財權事權劃分和財政轉移支付製度,有效促進財權和事權的平衡。

2、對當前的土地出讓製度進行反思和變革

“土地財政”、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的現狀與政府壟斷的土地出讓製度交織,成為推動土地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因此,不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現狀,不對當前的土地出讓製度進行調整,就無法遏製地方的“土地財政”衝動。可借鑒國際慣例,改革土地管理製度和土地收益分配機製,從源頭上遏製地方政府追逐短期利益的衝動,減弱地方政府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如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自由出讓、轉讓、出租和抵押,形成與國有土地在土地市場的有效競爭。

3、改革政績考核機製

經濟增長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績的硬性指標,事關政府官員的職位升遷。而利用土地市場獲得巨額的預算外收入則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突顯政績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弱化經濟指標,強化對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考核,促使地方政府由“投資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同時將自上而下的選拔製度變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選舉製度,充分發揮公眾在官員考核、升遷中的真正作用。

(責任編輯: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