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再擔保模式的發展和政策建議(1 / 3)

全國再擔保模式的發展和政策建議

企業經貿

作者:宋傑

2008年金融危機,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受危機影響,歐美各國的購買力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了中國中小微企業的出口。經濟形勢的惡劣造成了中小微企業普遍的資金鏈緊張,融資需求加大。然而銀行傳統的高門檻造成了中小微企業難以在困難的時候獲得急需的信貸支持,中小微企業生存日益困難。在這種形勢下,各地紛紛成立再擔保公司,用以扶持省內擔保機構和中小微企業的成長,抵禦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其中江蘇、廣東、北京等地的省級再擔保公司發展已較為成熟,形成了穩定的發展模式。以下就各地的再擔保發展模式和政策建議進行討論。

一、再擔保江蘇模式——政策性導向和市場化運作的原則

江蘇省政府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對江蘇經濟和企業造成的影響,為增強實體經濟抵禦風險的能力,幫助中小微企業走出困境,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發起設立江蘇省信用再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再擔保)。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的三年中累計再擔保金額已突破1600億元,累計服務中小微企業超過4.3萬家,合作擔保機構近300家。

在企業運作上,江蘇再擔保堅持“政策性導向、市場化運作”原則,以再擔保體係建設為主線,逐步形成“資本結構多元化、經營機製市場化、合作模式多樣化、服務方式一體化”的再擔保“江蘇模式”。“資本機構多元化”是指江蘇再擔保在江蘇省政府控股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地方財政、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參股江蘇再擔保。尤其是創新地吸收民營股東參股再擔保,形成全國獨一無二的多元化資本結構。“經營機製市場化”是指江蘇再擔保堅持政策性導向的同時,堅持市場化經營,運用市場的手段而不是行政的手段去搭建江蘇再擔保體係。“合作模式多樣化”是指江蘇再擔保與江蘇各地擔保機構多樣化地展開合作,針對擔保機構資質、合作意願、合作領域的不同,形成主辦、承辦、特辦、專辦等四種合作模式,再擔保合作模式開發進行了極為有效的探索。“服務方式一體化”是指江蘇再擔保除了提供再擔保支持外,還提供融資擔保、科技貸款、創業投資、資產管理、融資租賃、典當等多種金融服務,形成再擔保一體化服務架構。

在發展模式上,江蘇再擔保提出“一體兩翼”的構想。所謂“一體”是指以再擔保主業為企業發展的主體;“兩翼”是指直保業務和其他市場化的金融產品服務。再擔保業務是非盈利性的政策性業務。江蘇再擔保所收的再擔保費不到萬分之八,僅僅是作為象征性的收費。這樣微薄的收費不足以維持企業正常的運作和今後的發展。因此在“一體”以外強調“兩翼”的作用。“兩翼”代表盈利性高的市場化金融服務,用以支撐政策性的再擔保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市場化運作提供動力。

二、再擔保安徽模式——發揮財政功能,扶持縣域經濟

安徽省政府於2005年11月成立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擔保集團),注冊資本41.86億元人民幣。安徽擔保雖然掛名擔保,但也從事提供再擔保服務,同時推進擔保和再擔保業務發展。目前安徽省融資性擔保機構戶數已達380家,在保餘額1232億元。已初步建立了以省擔保集團為依托的再擔保體係,體係成員單位達80家,覆蓋全省75%以上縣(市、區)。

安徽省再擔保體係建設總計三大特色。一是充分發揮財政功能。省擔保集團在從事再擔保體係建設上充當了安徽省財政資金運作的窗口。安徽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融資性擔保體係建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意見》(皖政辦〔2013〕38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示安徽省財政廳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通過省擔保集團,對縣域國有及國有控股融資性擔保機構進行注資參股,以股權投資的方式直接扶持基層擔保機構的發展。二是增強對擔保機構的補貼和補償。安徽近日出台關於加強融資性擔保體係建設的意見,明確對擔保機構的風險補償,並要求國有及國有控股融資性擔保機構發揮公益性和政策性作用,合理確定擔保費率,原則上年化擔保費率不超過1.5%,以減輕企業融資成本。同時建立省、市、縣(市、區)三級小微企業擔保風險補償基金,明確對2013—2017年期間依法合規經營、年化擔保費率不高於同期基準利率25%且放大倍數達到4倍以上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省和同級財政按其全年平均在保貸款餘額增加額的0.5%,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150萬元的獎勵。對加入省再擔保體係實行比例再擔保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發生的小微企業擔保代償損失給予20%風險補償。三是強化省擔保集團的職能。省擔保集團作為很多擔保機構的出資人和大股東,對再擔保體係成員實行評價,其結果分別作為擔保資金分配、負責人薪酬核定及體係成員準入退出和再擔保合作方式確定的依據。安徽形成了一個涵蓋資本金注入、風險補償、擔保貼費、低費率獎補、稅收優惠等在內的再擔保體係,以此有力保障了擔保機構發展。

三、再擔保廣東模式——風險共擔,共同成長

廣東省政府於2009年初,為應對金融危機,以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為依托組建成立國有獨資公司——廣東省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再擔保),注冊資本金為20億人民幣。四年多來,廣東再擔保已發展合作擔保機構近60家。截止到2012年,廣東再擔保業務累計發生額近700億元,累計服務中小微企業超過10000戶。

再擔保廣東模式總的來說突出兩大特點。一是成功開創了銀行、擔保、再擔保風險共擔機製。廣東再擔保開發了“速保通”的再擔保產品,突破性地實現了銀行、擔保、再擔保之間各自按比例承擔風險責任。這一產品的推出靈活了銀保之間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擔保機構的弱勢地位,分散了擔保機構的信用風險,提高了擔保機構的授信額度,增強了擔保機構的積極性。另一方麵有效促使銀行更穩健地審核業務,從交易結構上規避了風險完全集中於擔保機構的不合理狀況。二是重點扶持優質擔保機構成長。廣東再擔保推出“擔保行業天使計劃”,重點扶持擔保行業內的優質機構。具體措施包括與廣東省內信用等級較高,經營規範、業務規模較大的擔保機構建立全麵合作關係,並以參股的形式加強合作強度和牢度。同時,對實力還相對較弱的擔保機構以聯保、分保等形式加以扶持,帶動其業務一同成長,在全省範圍內形成“抱團取暖、整合資源、共謀發展”的合作理念,力爭提升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再擔保北京模式——向高科產業傾斜,設計標準化產品

北京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再擔保”)是經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國首家省級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於2008年11月16日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金20億元,是北京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建設的基礎性平台。

北京再擔保體係建設呈現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再擔保行業分布大力傾斜於高新技術和文化創意產業。據北京再擔保2012年末再擔保項目行業分布顯示,高新技術產業占比46%,文化創意產業占比15%。這兩項產業也是北京市政府重點扶持打造的產業,北京再擔保承擔了北京市實施公共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重要平台,花大力氣扶持政府重點支持的產業。具體措施包括推出“創業貸”等再擔保融資產品,扶持處於創業初期的企業成長。二是設計標準化中小企業融資產品。北京再擔保與體係內的擔保機構合作推出了中小企業集合信托、集合債等業務;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開展融資平台轉貸業務,專項為中國扶貧基金會所屬的“中和農信”小額扶貧貸款項目提供融資支持;與商業銀行合作推出附加再擔保條件的“商貿通”、“短貸寶”、“租金貸”等中小企業標準化融資產品,推動了中小企業融資產品批量化、標準化發展。